-
1 # 老韓閒聊
-
2 # 雲上生蓮
首先回答:精髓未變,簡化是昇華。
可吃的穀類、豆類等含義
“米”漢字是糧重要體現。本義:穀物和其他植物子實去殼後的子實 ,最早的字型中有“田”的象形。如同阡陌縱橫或四通八達的農田。“
糧,穀食也。——《說文》
桂馥曰:“谷也者,非古訓。糧乃行者之幹食。”
則治其糧與其食。——《周禮·地官·廩人》。
“行道曰糧,謂糒也。”共其資糧屝屨。——《左傳·僖公四年》
我們從”糧“繁體字簡化過程中可以找到答案:
金文:從米為代表。
基本確立了兩個屬性:與米有關的穀物,還有度量數字。
隸書3基本與現代的糧相同了,簡化並保持了以上的兩個屬性。將屬性中第二個量以“良”字代替。也體現了當代優良糧食的理念。
-
3 # 漢字有味道
漢字簡化主要有一以下幾種方式。
一種是:用一個筆畫少的字,替代另一個筆畫多的字。這裡舉一個簡化的不好的例子:繁體字後被簡化為後。後,意思是遲緩,後,意思是君王。兩者的合併,造成了用字意義的混亂。當然,這裡得考慮到,後的君主義比較生僻的實際情況,針對閱讀古代文獻而言。
一種是:用一個字的部分形體來替代這個字。比如:繁體字聲,被取出左上部分,甲骨文字形是敲擊石磬發聲耳朵聽到。簡化為聲,這個字甲骨文實際就是磬。造字例句在簡化過程中減損。
一種是:用一個筆畫少的字,替代另一個字中筆畫較多的構件。比如:簡化後的字形,用“又”替代了四個部件。
第一組:漢(漢)、 嘆(歎)、 難(難)
第二組:權(權)、 勸(勸)、 觀(觀)
第三組:鄧(鄧)
第四組: 對(對)
簡化是漢字發展的一個趨勢,歷史上就有,但是不可操之過急。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是1964年5月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簡化字總 表》。該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 字,共2238字(因“籤”、“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我們所使用的簡體字標準。
繁體字存在的意義,可能在於:一是繁體字給人以儀式感,代表了對古代文化的欣賞和尊重。二是繁體字在簡化字盛行的今天,給人以陌生感,反而能讓勾起我們反思傳統的願望。
是不是有一天,繁體字會不會放在博物館裡供人們展覽呢?或許吧,誰知道呢……
-
4 # 崇智6311
數千年前糧食產量低下,希望產量高些,故造米加量為糧,後來隨著耕種技術的進步以及耕種面積的擴大,希望產出質量高的口感好的糧食,故改糧字為糧字,說明糧食與孃親的同等重要!
本人跟倒說的!
-
5 # 飛185018090
糧與糧,從字面上來說,簡體字的“糧”字比繁體字的“糧”字其字義表述得更好更完美些,一個是指“米”之數量與人的生存關係,一個是指“米”的質量是否良好對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好與不好的關係(享受)和糧食等於與母親(娘)同等重要。
-
6 # wzj海納百川
古人造字“糧”,大概的寓意是農民種地產糧非常辛勞,需每日走出一里之地,渴望糧食產量大豐收,故將“糧”最初造為“糧”。經過簡化後的“糧”字,在追求產量的基礎上,更加講究糧食的品味質量和營養價值,故簡化為“糧。”我們今天不吃轉基因糧食,講求綠色食品,就體現了由“糧”到“糧”的造字理念。
-
7 # 袈裟南臺
繁簡糧字都有米,保證了分類正確,繁體右量和簡體右良字同音,可取者一;古代生活艱難,吃飯先要保證數量,所以繁體糧字右邊是量,現代人生活改善了,重在質,所以簡體糧字右為良。
-
8 # 老哥火榮
以前這個糧,是用丈量數字多少來安“字”的,田,用丈杆丈得出多少面積,谷,用鬥來量是多重,米,用升子桐,半升桐和碗米桐來量多少。
現在這個糧,是以種子來安字,良種,良好,優良,米是人類最好的東西,必須要有優良的品種才有優質的大米,所以米加良成了好糧食。
-
9 # 與茶偕老
簡化字的來歷基本都是源自古代書法的寫法。
並無特殊含義,只是為了方便書寫而產生的書寫藝術體字,這些寫法後來被簡化字系統吸納。。
回覆列表
說文解字:糧,穀也。從米量聲。呂張切。
也就是說,糧,是糧食作物的總稱。它是一個形聲字,米是形旁(義符),表義,量是聲旁(音符),表音,讀liáng。
在造字法中,象形、指事和會意都存在很大的侷限性,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形聲的出現,才產生了強大的生命力。
85%以上的漢字是形聲字,因此簡化繁體字的主要任務,就是簡化形聲字。
糧的義符是米,"米,粟實也",即穀類或其他植物的子實去了皮的部分。米的筆畫簡省,不能再簡化了。
糧的音符是量,筆畫較多,因此用同音的、筆畫較少的良來取代,化繁為簡。同時,這個良還多出“善"的文化暗示。
可能因為量(Iiáng)的本義是用工具計算容積或長度。種糧食的田地需要測面積,收的糧食需要稱輕重。從這個意義上說,糧又是形聲兼會意。
過去農村很少有秤,稱糧食多少是靠升、鬥這樣的木製容器。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