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xiao很快樂
-
2 # 寒蕭99
這種變化是源於人類對太陽系和宇宙的不斷認識。
最早在發明望遠鏡之前,人類認為太陽系只有五大行星,連同太陽月亮一起圍繞著地球運轉。而後隨著望遠鏡的發明,人類發現了木星的衛星,進而徹底否定了地心說,確立了日心說,地球連同其他五大行星都是圍繞太陽執行的行星而已。
隨著望遠鏡的不斷增加,人類發現了更多的天體,天王星,海王星先後被發現,太陽系行星的數量也增加了。但是,在發現海王星之後,人們預測在海王星外面應該還有一顆大行星。因為根據計算,行星軌道運動似乎受到一顆大行星的影響,因此,人們一直期望發現海外的行星。
而最終,人類發現了冥王星,但是另人們失望的是,冥王星太小了,不足以影響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但是,畢竟是一個獨立的行星,因此,就有了9大行星的說法。
不過,到此並未結束,到了21世紀後,人類先後在冥王星的軌道附近發現了其他幾顆天體,大小與冥王星相當。這樣問題就來了,其他行星都是獨自佔據一個軌道,那麼冥王星確和這麼多同樣大小的天體共軌,總不能都算成大行星吧。
於是,在2006年的國際天文聯合會26屆會員大會上,決定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同時重新對大行星做了定義,其中一條就是必須將自己軌道上的其他天體清理乾淨,才能叫做大行星。而冥王星正是因為不滿足這一條,才不能稱為大行星的。
因此,現在冥王星已經不能稱為第9大行星了,只能叫做矮行星了。
由於體積質量太小,所以天文學家們一商量就把“小冥”給開除了,至於第九個位置人們透過研究冥王星發現應該還有一顆體積比較大的行星在影響它,所以導致其運動軌跡詭異,當然第九行星仍然是個推測,至今沒有被直接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