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內容:
一個蠢人拿著長竹竿進城,橫直皆不能進,從中截斷又覺可惜。他周圍還有許多圍觀者,群聚而無良法,讀至此,令人忍俊不禁。有人說:“十里之外有個叫李三老的,是個智多星,何不向他請教?”此時讀者也一定把期望也集中在李三老身上。這時李三老恰恰騎驢而至,“眾欣躍往迎”,可見人們對他矚盼之殷。很奇怪,他騎在驢的屁股上。問之,他回答說:是因為韁繩太長的緣故。故事到此結束。作者沒有寫明李三老如何為持竹竿的蠢人出謀劃策,但一切俱見於言外了。
令人不解的是像李三老這種蠢貨為什麼被眾人推許為“智者”,並受到眾人一致的信任。推其原因大約不外兩點。一是由於偶然的機緣、或誤打誤撞地做過一兩件漂亮的聰明事,被眾人看到眼中,記在心上,從此被樹為“智者”的形象。“眾人”,特別是封建時代多為文盲的“眾人”,他們的智力水平尚處於童年時代,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思想意識上和感情趨向上都有一種很強烈的依賴感,他們有了疑難之事,自然而然要想到自己所樹立的形象(包括神靈和現實中的人)。李三老既然有了偶然機緣被眾人樹為智者,便自然會受到眾人的迷信乃至崇拜。另外一點是名聲浪得,以訛傳訛。封建時代傳播工具不發達,人們口耳相傳,遂失其真。人們往往喜歡根據自己的好惡去改變所傳播的事實,一件事情經過三四次傳播,大多失去了本來的面目。古有從“春雨如膏”訛傳為“周文王像大餅”的笑話(從“春雨如膏”被人發揮成“夏雨也如膏”,繼而訛傳為“夏禹也如糕”,再被髮揮成“周文王像大餅”),李三老這樣的人被人們稱為智者,甚至被眾人迷信和崇拜,一定也有個以訛傳訛的過程。古往今來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大約是共同的。李三老騎驢尻的故事不過把這個道理漫畫化了而已。
故事內容:
一個蠢人拿著長竹竿進城,橫直皆不能進,從中截斷又覺可惜。他周圍還有許多圍觀者,群聚而無良法,讀至此,令人忍俊不禁。有人說:“十里之外有個叫李三老的,是個智多星,何不向他請教?”此時讀者也一定把期望也集中在李三老身上。這時李三老恰恰騎驢而至,“眾欣躍往迎”,可見人們對他矚盼之殷。很奇怪,他騎在驢的屁股上。問之,他回答說:是因為韁繩太長的緣故。故事到此結束。作者沒有寫明李三老如何為持竹竿的蠢人出謀劃策,但一切俱見於言外了。
令人不解的是像李三老這種蠢貨為什麼被眾人推許為“智者”,並受到眾人一致的信任。推其原因大約不外兩點。一是由於偶然的機緣、或誤打誤撞地做過一兩件漂亮的聰明事,被眾人看到眼中,記在心上,從此被樹為“智者”的形象。“眾人”,特別是封建時代多為文盲的“眾人”,他們的智力水平尚處於童年時代,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在思想意識上和感情趨向上都有一種很強烈的依賴感,他們有了疑難之事,自然而然要想到自己所樹立的形象(包括神靈和現實中的人)。李三老既然有了偶然機緣被眾人樹為智者,便自然會受到眾人的迷信乃至崇拜。另外一點是名聲浪得,以訛傳訛。封建時代傳播工具不發達,人們口耳相傳,遂失其真。人們往往喜歡根據自己的好惡去改變所傳播的事實,一件事情經過三四次傳播,大多失去了本來的面目。古有從“春雨如膏”訛傳為“周文王像大餅”的笑話(從“春雨如膏”被人發揮成“夏雨也如膏”,繼而訛傳為“夏禹也如糕”,再被髮揮成“周文王像大餅”),李三老這樣的人被人們稱為智者,甚至被眾人迷信和崇拜,一定也有個以訛傳訛的過程。古往今來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大約是共同的。李三老騎驢尻的故事不過把這個道理漫畫化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