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士科隋唐 科舉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
由來
隋唐時期
因為進士科是 常科,考取又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僅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也因此,時人稱進士及第者“ 白衣公卿”。
在唐朝,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因此凡是應進士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透過他們宣揚自己的名譽,甚至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 溫卷”。而二者之間的關係稱為“知己”。在唐朝,進士及第後,要到吏部進行 關試,才能得到官職。
宋代時期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透過在 尚書省舉行的“省試”。宋代以後其他科目多僅存空名,進士科遂成為 科舉制度中的惟一科目。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 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透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退出歷史
到了清末,多數書院都變成應舉的預備機構,也被人們視為與學習西學為主的學堂相對立的舊學的堡壘。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中,似乎學堂代表進步,書院代表落後,儘管有些新式書院實際上是在教育新學。在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不僅奏過《請廢八股試帖楷法改試策論折》,而且也上過《請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折》。當時許多有識之士也對書院的弊端大加抨擊,例如熊希齡等人所呈《湘紳公懇撫督院整頓通省書院稟稿》,便詳細列舉過清末湖南眾多書院的各種積弊。
到1901年9月,朝廷釋出上諭,令所有書院一律改為學堂,宣告了書院這一中國傳統的教育組織形式和進士科一起隨著 科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進士科隋唐 科舉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
由來
隋唐時期
因為進士科是 常科,考取又最難,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僅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故此最為尊貴,地位亦成為各科之首。也因此,時人稱進士及第者“ 白衣公卿”。
在唐朝,進士考試可以在考前公開推舉,稱作“通榜”。因此凡是應進士舉的人,常常將自己的作品送給朝中有文學聲望的人看,希望透過他們宣揚自己的名譽,甚至推薦給主考官,這就是“ 溫卷”。而二者之間的關係稱為“知己”。在唐朝,進士及第後,要到吏部進行 關試,才能得到官職。
宋代時期
宋代以前,進士只需要透過在 尚書省舉行的“省試”。宋代以後其他科目多僅存空名,進士科遂成為 科舉制度中的惟一科目。進士一律要經過由皇帝主持的“ 殿試”一關覆核和決定名次。宋仁宗時,曾發生一名透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的考生憤而投奔西夏。自此以後殿試都只定名次,而不會黜落考生。
退出歷史
到了清末,多數書院都變成應舉的預備機構,也被人們視為與學習西學為主的學堂相對立的舊學的堡壘。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中,似乎學堂代表進步,書院代表落後,儘管有些新式書院實際上是在教育新學。在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不僅奏過《請廢八股試帖楷法改試策論折》,而且也上過《請飭各省改書院淫祠為學堂折》。當時許多有識之士也對書院的弊端大加抨擊,例如熊希齡等人所呈《湘紳公懇撫督院整頓通省書院稟稿》,便詳細列舉過清末湖南眾多書院的各種積弊。
到1901年9月,朝廷釋出上諭,令所有書院一律改為學堂,宣告了書院這一中國傳統的教育組織形式和進士科一起隨著 科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