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並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於“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在這裡,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並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並指出,學生處於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並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
(1)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
孔子眼中的“學”內涵是很豐富的。看來並不是單指“作文”,首要的其實是“做人”,有了“做人”的基礎,“作文”情真意切自是不難。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論語·為政》
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3)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論語·公冶長》 教育中的人文不一定是要像政治課那樣說教的,於“文”中滲透,方是正法。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在這裡,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並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
(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
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並指出,學生處於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高高在上的權威並不是唯一的老師,當然也就不是唯一的真理。真理可以隨處存在,所以學習中要抱著所有的人都是老師,都有可學習處的想法,但又要清醒地認識到質疑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