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吝嗇主人為兒子請了教書先生,每餐只讓先生吃蘿蔔。先生心中不滿,嘴上卻卻礙於知識分子的面子,不好明說。
一天,主人請先生飲酒,欲藉機考考兒子的功課。先生預先對學生說:“令尊如在酒席前讓你對對子,你看我筷子夾什麼,就對什麼。”學生欣然答應。
第二天,主人擺了酒席,請先生上座就坐,學生側坐相陪,而菜則依然只有蘿蔔。
酒過三巡,主人說話:“先生每天費心,想必令徒功課大有長進了。”先生說:“若說對對子,還算可以。”
主人喜道:“那麼,我出個兩字對讓學生對對。這上句是:核桃。”學生看著先生,先生拿筷子夾蘿蔔。學生對曰:“蘿蔔。”
主人聽了說:“對得不怎麼好。”又出一句:“綢緞。”先生又用筷子夾蘿蔔,學生又對:“蘿蔔。”主人奇怪:“綢緞怎能對蘿蔔?”先生接過話頭說:“蘿是‘綾羅綢緞’的‘羅’,卜是‘布匹’的‘布’,有何不可?”
主人無話,抬頭看到隔壁東嶽廟的大鼓,又得一題:“鼓鍾。”先生還是用筷子夾蘿蔔,學生仍然對以“蘿蔔”。主人不悅:“這回更對不上了。”先生說:“蘿是‘鑼鼓’的‘鑼’,卜是‘鐃鈸’的‘鈸’,當然對得上。”
主人說:“勉強之至。”又出二字:“岳飛。”先生又夾蘿蔔,學生又對“蘿蔔”。主人說:“這可不行。”先生說:“岳飛是忠臣,羅卜是孝子,如何不行?”(注:有齣戲名《目連救母》,其主人公目連俗家名字叫“傅羅卜”)。
主人怒:“先生為何總讓學生對蘿蔔?”先生亦怒:“你天天叫我吃蘿蔔,好不容易請客,又讓我吃蘿蔔。我眼裡看的是蘿蔔,肚裡裝的也是蘿蔔,你為何倒叫我不教令郎對蘿蔔?”
有個吝嗇主人為兒子請了教書先生,每餐只讓先生吃蘿蔔。先生心中不滿,嘴上卻卻礙於知識分子的面子,不好明說。
一天,主人請先生飲酒,欲藉機考考兒子的功課。先生預先對學生說:“令尊如在酒席前讓你對對子,你看我筷子夾什麼,就對什麼。”學生欣然答應。
第二天,主人擺了酒席,請先生上座就坐,學生側坐相陪,而菜則依然只有蘿蔔。
酒過三巡,主人說話:“先生每天費心,想必令徒功課大有長進了。”先生說:“若說對對子,還算可以。”
主人喜道:“那麼,我出個兩字對讓學生對對。這上句是:核桃。”學生看著先生,先生拿筷子夾蘿蔔。學生對曰:“蘿蔔。”
主人聽了說:“對得不怎麼好。”又出一句:“綢緞。”先生又用筷子夾蘿蔔,學生又對:“蘿蔔。”主人奇怪:“綢緞怎能對蘿蔔?”先生接過話頭說:“蘿是‘綾羅綢緞’的‘羅’,卜是‘布匹’的‘布’,有何不可?”
主人無話,抬頭看到隔壁東嶽廟的大鼓,又得一題:“鼓鍾。”先生還是用筷子夾蘿蔔,學生仍然對以“蘿蔔”。主人不悅:“這回更對不上了。”先生說:“蘿是‘鑼鼓’的‘鑼’,卜是‘鐃鈸’的‘鈸’,當然對得上。”
主人說:“勉強之至。”又出二字:“岳飛。”先生又夾蘿蔔,學生又對“蘿蔔”。主人說:“這可不行。”先生說:“岳飛是忠臣,羅卜是孝子,如何不行?”(注:有齣戲名《目連救母》,其主人公目連俗家名字叫“傅羅卜”)。
主人怒:“先生為何總讓學生對蘿蔔?”先生亦怒:“你天天叫我吃蘿蔔,好不容易請客,又讓我吃蘿蔔。我眼裡看的是蘿蔔,肚裡裝的也是蘿蔔,你為何倒叫我不教令郎對蘿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