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生淑女

    孔子說:色難!何為色難?如何做到色不難?讓我們一起在聖人的思想中尋根究底,力爭把聖人的孝道思想發揚光大。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翻譯】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一.儒家孝道思想的淡漠。世界上每一種思想都不是完美無缺的,仁愛思想也不例外。儒家孝道思想的嚴苛比如“守喪三年”和“父母在,不遠遊”等使它流於形式;儒家思想經過歷朝歷代的變革,與當年孔子倡導的思想相去甚遠,比如宋代朱熹提出父權的絕對化就很偏頗,引起人們慢慢牴觸進而對它淡漠。

    二.文化的多元化對儒家文化的衝擊。西方文化在資本的護佑下東進,它追求平等和人格、人性的獨立,與儒家思想有很大的衝突。比如儒家思想倡導的對父母要一味的服從就缺乏民主平等的理念,使儒家思想不再一家獨大。

    三.利己思想和人心浮躁。當今社會各種利益的衝突和物質的泛濫,而人性是最複雜多變的。力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性,使人心越來越浮躁,人們對自己過分的關心,對別人的關愛就越來越少。

    當今社會應該如何看待仁愛禮教?對禮教的推崇不光是中華民族的事情,這種文化遺珠在海外也有市場,比如日本、南韓等。它們在貫徹儒家孝道思想比我們有過之無不及,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承認孝道的不完美,可以在批判中舍其糟粕取其精華。比如解決“色難”問題我認為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換位思考 、將心比心。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用愛呵護我們的衣食住行,我們生病的時候他們衣不解帶、不眠不休;我們闖禍了,他們會諄諄教導、循循善誘;我們的每一點進步都會給予鼓勵,從沒有一絲不耐和色難;羔羊跪乳、烏鴉反哺。在他們慢慢老去的路上,我們怎麼就不能把他們當成“老小孩”一樣呵護呢?人終將會老去,我們也一樣。當你心底湧起一絲不耐煩的時候,想想自己的過往和將來,將心比心,就會釋懷吧!

    二.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我們習慣把負面情緒和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最愛自己的人;有些人更過分,在外面低頭哈腰面對父母要麼趾高氣揚、要麼不理不睬“冷暴力”。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成本高、壓力大,也許一場不和諧的談判;也許老闆的刁難;也許是精心設計的專案被別人取而代之等等的煩惱,但請你在面對父母前儘量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讓父母為你的不快買單。“子所不欲勿施於人”。學會對親人的尊重也是一種教養。

    三.真正瞭解父母的想法。當今飛速發展的時代,可能做起來困難,但不是不可為。真正瞭解父母的真實想法就從一件件小事做起。比如,你在談婚論嫁的年齡,父母認為你該考慮個人問題,你跟父母談談你對婚姻真實的想法和規劃,消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就算孝道。再比如,在父母生病的時候選擇不看病,你就要了解他們是否有難言之隱:是不是怕花錢、是不是怕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從思想和行動上解決他們的憂慮。從小事做起,累加起來就是了不起的事。父母老了、孤單了,多與父母溝通、多瞭解他們的訴求,多分點時間好好陪伴,對於他們便是孝順。

    四.孝順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孝順父母是人一生的必修課。孝就是不要違背禮。所謂禮,就是不僅僅是對父母的贍養,還應該對父母及長輩尊重;父母有過失時要婉言相勸、力求改正;父母在世時用心以待勝過父母身後事大事鋪張。孝順是有禮有節不是一味的盲從。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希望大家圍觀!

  • 2 # 京博國學

    在一次訪談中,楊瀾曾問周國平:“為什麼我們都把好脾氣留給外人,卻把壞脾氣留給最愛的人?”

    連這位一向儒雅的哲學家也說:“這個錯誤,我也常常犯。”

    周國平還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

    生活中,我們和不同的人相處,會展現不同的態度。

    陌生人前是規矩禮貌,疏離中帶著客氣;

    同事之間可以開幾句熟絡玩笑,但始終不失分寸;

    普通朋友噓寒問暖,親近但不親密;

    在親近的人,尤其是父母面前本性卻完全暴露無遺。

    孔子講,孝敬父母最難的事情是“色難”,就是說最難的是給父母好臉色。

    給父母買好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遊,是物質上給父母的享用,這是低層面的“孝”。

    而高層面的“孝”,應該表現為對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所以,能對父母能做到和顏悅色,也是最大的教養。

    然而母親即使身患肝病,口吐鮮血,心裡口裡記掛著的還是自己的兒子。

    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

    “色難”難在何處?難在很難有一顆恭敬的心,難在沒有一個謙和的態度。

    我們好像變得很厲害,動不動就把父母當傭人一樣使喚,稍微有不順心就對父母一通發洩,從來不給他們好臉色看。

    我們不經意的態度,往往傷害他們最深。

    所以“色悅”成了衡量一個人孝心的道德標尺。

    真心愛父母,應該和顏悅色,從內心深處發出微笑,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

  • 3 # 弘毅國學

    首先“色難”千萬不要誤解了,這個在論語中是講態度問題,不是講酒色財氣那些形色的東西,原文中本意是講孝道的色難,態度問題。

    【色難是孝順父母的態度問題】

    這個從原文中可以理解:“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來問孝,孔子說色難。色難就是態度問題,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這樣就是孝嗎?這個僅僅是簡單的供養服務而已,說個不太好聽的,養豬給豬的待遇也是打掃豬圈,供吃供喝。那什麼是人特有的供養呢,就是“色難”,態度很重要。當然這裡提出來,內心也是要恭敬,不能只是表面裝裝樣子。

    比如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內心要敬,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要好。

    【色難的引申——君道、臣道】

    君道不只是說當皇帝才有君道,當領導的人都要有君道,當領導的愛護部下,態度很難。弄的態度一直很嚴肅容易,關鍵是還要態度和藹,給部下和藹可親的一面。

    臣道也不只是說當古代的大臣,現在的部下或者服務人員都是臣。如果領導吩咐了不稱自己心意的事情,一般當面不好說,但是如果有了一定的實力,態度變得不好也是有可能的。其次公務人員,服務人員,對待辦理公務或者服務物件,平時態度可能會好,但是當自己碰到了不順心的事情,態度還能像平常一樣,這個就很不容易了。

    所以領導別人的,或者做部下的,都“色難”——態度不容易做好,內心上就更難了。

    “色難”最重要的是先對自己的父母,內心恭敬,外表態度要好,真正關愛父母。然後才能由近及遠,把這種孝的愛心發揚光大到對待別人。很難想象一個人,對養育了自己有大恩的人態度都不好,不用指望這樣的人會真正的用心對待他人,也不會有真正的好態度。正如《論語》中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裝出來的好都是假仁假義。

  • 4 # 悠韻煦風

    關於您問“孔子說:色難!當今社會,如何能做到色不難?”,我的回答是:

    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zhuàn),曾(céng)是以為孝乎?”

    這裡的色,就是態度。因為是子夏問孝,也就是孝順父母的事情,難,就是沒辦法做到的意思。也就是說,孝順父母要做到時刻保持適宜的態度,這真的是很難做到的。這裡有個問題,什麼才是適宜的態度?

    這還是要著重來研究這個色,因為“色”才是重點。因為這個”色“,有幾種不合理的解釋要挑出來,以方便我們更好地去認識正確的”色“:

    1、第一種奇葩解釋:

    有人把色解釋成“臉色”,那這個解釋就奇怪了,是父母的臉色還是子女的臉色呢?如果是父母的臉色,那在孝敬父母時,你還要看父母臉色嗎?難道孝敬就是為了臉色好看,如果哪天心情不好,臉色一變,那就不孝順了?如果是子女的臉色,那更奇怪了,難道父母反過來要看子女的臉色?做子女的心情好就孝敬,心情不好就不孝敬?

    2、第二種奇葩解釋:

    有人把色解釋成”容色“。原句的解釋摘抄如下:

    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

    容色是什麼意思呢?我查了一下百科:

    容色釋義:容貌神色。

    這個解釋也是挺奇葩的,子女的容色,也就是子女的容顏神色,幹嘛呀?子女在孝順父母時是要化妝打扮還是保持精神飽滿?難道是經常要熬夜還是要不停地做重活?反正我試著說服自己去接受這個解釋,失敗了。

    不過,有一個解釋倒也勉強過得去,那就是說孝順父母,每天要好心情好臉色,????什麼?我居然繞回去了?

    好吧,還是一本正經來解釋吧!

    我覺得還是一個態度問題,也就是我一開始說的,色就是態度問題,做什麼事都要端正態度,在孝順父母的問題上更要端正態度,等我解釋完端正態度的重要性,就可以順著說明白適宜的問題了,然後整個問題基本就說明白了。好吧,我們接入正題:

    我們為什麼要端正態度?因為父母養我們大,我們就有義務養父母老,這是一種贍養義務,我們義不容辭,這個態度要端正,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當我們有兄弟姐妹多人時,那贍養就變成了共同承擔,社會上有多種現象,比如有人會付出多,有人付出少,導致在贍養父母問題上斤斤計較,最後那個付出多的就不樂意了,甚至鬧出很大矛盾來,如果大家能端正態度,知道每個人的義務都是一樣的,錢物儘管會因為經濟狀況不同而有差別,但是心意要一樣,這才是一個態度問題。

    經過這一段解釋,大家終於明白為什麼要端正態度了,而且什麼態度是適宜的,一句話,心態要一致。

    那麼為什麼會“色難”呢?正因為存在付出的不公平,得到的不公平,而導致無法保持一致的態度,包括一個人長期的一致和多人的一致。

    那麼要做到色不難,就是要心態一致,不要斤斤計較,這樣就能端正自己的態度,以一種良好的態度去履行子女的贍養父母的責任。

  • 5 # 紹興李珍

    孔子說:“色難!”當今社會,如何能做到色不難?

    答:先了解“色難”是怎麼回事:

    “孔門十哲”以文學著名的子夏,請教孔子孝道的問題,孔子回答且是個反問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記載在《論語·為政》裡。

    譯:“面色難看。有事,弟子先做;有好吃的,先生食用。你以為做到這樣就是盡孝了?”

    先說,為什麼記載在“為政”裡,現代一般人,都認為“為政”是非常高大,遙不可及之事,其實不是這樣的,先從孝道做起,孝道從哪裡做起,就是從面色和善做起。

    “擺臉色”就是不耐煩,不耐煩就是心中無敬重心嘛。

    當然,有一種是可以除外的,即《孝經·諫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看到父親不義之舉,為人子者,必須勸阻。所以,這時候的臉色一定也不是很好的。

    一個人對父母面色和善,就會對家人面色和善,就會對朋友面色和善,接著對工作也一定面色和善,這必須養成習慣,就象吃飯穿衣那樣才行,這就是“為政”啊,人人都養成這種習慣,哪裡會有“路怒”什麼的,聽聽都是天方夜談。

    其實,人的面色就是心情的反射,即是內心的反映,它不知道講假話。賢者一看就知道因由,善惡陰晴面色也寫得很清楚。

    佛教聰明,進寺廟,第一個正位佛像就是彌勒佛,叫人生歡喜色,面色和善才能起莊敬之色。面色和善既可以養生,也可以轉運,可見其難度不小。現代社會只能靠修養來彌補,因為先天不足,大家都知道的。敬奉!

  • 6 # 通文鑑史

    孔子曰:“色難”,這邊的“色”並不是好色的意思,出自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子夏問孝道,孔子道,兒子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悅的容色,是件難事,有事,年輕人效勞幫忙做事,有酒有餚,年長的人吃喝,難道這就可以認為孝順了嗎?孔子認為孝道最高境界就是色難,在父母面前保持愉悅的容色。

    在日常生活中,假如家裡缺什麼東西,兒女去購買回來,什麼東西壞了,你去維修下,有事情的時候回家幫忙,有好吃的東西先給父母吃。難道這就敬孝道了嗎,當然是不夠,其實最難的是對父母能保持和顏悅色,做兒女的不僅要關心父母的衣食住行,更要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對父母和顏悅色說明你仁慈,只有你對父母仁慈,對其他人就能夠仁慈。如果你對父母都是凶神惡煞,還能指望你對其他人好嗎?

    儒家所講的孝子之心,需要像豆腐那麼細膩,但凡仁德的人,從他的臉上就能看出。因為他的仁慈愛,使他能保持和顏悅色,孝當然不是單純的形式主義,而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贍養老人或者幫老人做事,並不是真正的孝道。其實更高層次的要求是尊敬父母。保持對父母的和顏悅色,是自己內心情感流露,秉承對父母尊重的表現。

    “色難”二字看似語句簡短,語氣堅定,斬釘截鐵,強調了對孝的認識,要做到“色不難”,做兒女的,在內心要尊敬父母,對父母保持耐心,就如我們對孩子的教導一樣,想想我們小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悉心照顧,耐心教導,當他們年老,手腳不便,眼花耳鳴,更要對父母保持耐心,和顏悅色,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多跟他們聊聊天,走近父母的心靈世界,使他們每天保持好心情。這就是真正的孝道!

  • 7 # 1143160127吳世金

    “色難”,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之一。色難,揭示了家庭關係,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的複雜問題。

    “色難”,既是困難之色,也是災難之色。做到和顏悅色是困難的。令人不寒而慄的變化之色,是災難來臨之前的預兆。

    在當今社會,能做到“色不難”,不是我們能夠輕易說說而已。回答問題的我們,也是做不到的,所謂“己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我們沒有資格去要求社會,“如何能夠做到色不難”。

    社會生活的色,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顏色,構成了世界上豐富多彩的顏色。在這些色彩斑斕的世界社會中,“色不難”,那就是求同存異啦!

    一個國家的顏色,是由這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識形態,文化藝術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來決定的。政治制度是《憲法》來保障,思想意識,是法律法規來保證。文化教育,藝術薰陶來培養人們的道德觀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愛幼的社會關係,中國是以《未成年保護法》,《老年人保護法》來完善的。

    撫養子女,贍養父母,是用《法律》來強制執行的。

    儘管如此,也不能夠完全規範社會的秩序,於是,作為必不可少的補充——《監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能夠做到在家庭中“色不難”,就是對社會的貢獻!

    在家庭中的“色不難”,最基本的,必須做到的,就是撫養,贍養的責任和義務!

    和顏悅色地對待家庭成員,是自己的修養。只要你不是家暴,磕磕碰碰,吵吵鬧鬧都是不受到法律制裁的。

    和睦相處的和諧社會,是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做一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參與者,實踐者而努力奮鬥吧!

  • 8 # 喔愛小咪

    後來“色難”從孝順父母這方面擴充套件到了社會上的各個領域。只要一個人對他人內心扭曲、臉色難看,人們就會感嘆“色難”。這說明很多人的內心和外表不和諧,即使在形式上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內心不是心甘情願,當然臉色就不好看了。內心的東西是無法掩飾的,所以人們總是說“色難”。那麼,當今社會,如何做到色不難呢?也就是如何做到對父母及他人和顏悅色呢?

    1、做一個內外和諧的人。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與自己性情相投的人交往。不做作、不扭捏、不浮誇。當你做著喜歡的事,見著喜歡的人。內心平和喜悅,對人當然容易做到和顏悅色了。即“色不難了”。

    2、做一個有愛的人,用審美的眼光看待世界。愛大自然,愛花草樹木,愛小動物,愛藍天白雲……心裡有了愛,不怨恨,不挑剔,不計較,自然也就神色和諧,內心安詳。自然也就“色不難了”。

    3、做一個有修養的人。世間萬物都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人也是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想通了這一點,你就能接納身邊不完美的他人,多看他人的優點。體諒他人的悲苦與心酸,心懷慈悲。這樣你就沒有看不慣的人,哪來的憤怒呢?沒有憤怒與不平,哪來的橫眉怒目呢?自然也就和顏悅色了。

  • 9 # 成長伴書行

    能對父母和顏悅色的人,確實是越來越少了。我們可能去埋怨那些不孝順的人,但其實問題的根本在父母。其次是學校的教育以及子女現在接觸到的自由思想密切相關。

    多種原因交纏在一起,才導致瞭如今頻頻出現不孝順的場面。

    真正的孝順是什麼?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大意是: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 "

    如今的孝順就是通過錢來維繫父母的關係,子女工作忙是一個原因,什麼事情都想著用錢來解決。

    不排除一些父母可能真的需要錢,但父母更希望的是子女能陪在自己身邊。

    為什麼會出現孝順難的情況?

    至少有三點原因導致了現代不孝的現象。

    1.父母本身是重要原因

    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家長對待自己的父母,都是敷衍了事的情況。

    這在孝文化的傳承上,就已經出現了扭曲,而孩子是不懂這些的。

    他們只能看父母是如何做的,就跟著父母的老樣子而走。

    2.學校的教育

    學校確實給我們上過思想品德課程,語文課上也學習了不少關於孝道的經典文章。

    但是這些都是流於空泛,孝順對學生來講依然是一個很空洞的概念。

    3.子女自身的發展

    就拿我這一代來說,大部分人都是過著嬌生慣養的生活。

    和上一代相比,確實有很大的差距,這是不爭的事實。

    後來,我們國家強大了起來。子女能接觸到各種文化的衝擊。

    在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傳統文化遭受到了嚴重的衝擊,本來就對孝順概念有空洞的感覺,加上大部分人從小是溫室的花朵,對孝順的認知非常模糊。

    如何能做到色不難?

    這其實是一個大的問題,對於孝順的精神文化,我們肯定是要持續發揚光大的。

    因為我們無法想象,一個連自己父母都沒有耐心對待的人,如何做到對自愛以及大愛。

    1.父母親力親為

    父母在其中就是首要第一原則。

    孔子為何重視禮,對待祭祖的事情從來不馬虎,就是因為祭祀祖先,連線了過去及未來。

    孔子教育學生,首先他自己就要做到,如果自己都做不到,還有什麼臉面成為老師呢?

    你想子女未來如何對待你,自己首先就要好好的對待長輩,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教育重視傳統文化

    我在學生時代的時候,就基本上很重視英語的學習。

    因為很多人可能想的是出國留學嘛。

    而對傳統文化並沒有英語那麼強烈。

    而孝順老師最多就是講個課文,還重點在講解,注意啦同學們,這是高考的重點。

    學生更多的苦惱就是背誦大片的課文,你讓學生理解孝順,簡直是天方夜譚。

    只有真正的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才行,高考的同時結合一定的素質教育,可能會讓學生學的更好。

    多和父母互動,旅遊走訪都是好的學習方式。

    3.世界加速發展,多種文化衝擊

    那在自由文化的薰陶下,像我這一年代的年輕人,只要不闖禍,好好工作找個物件。

    就算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了。

    但更多的情況下,更多的人以自我中心,喜歡個性,嘗試一些新奇的東西。

    這其實是兩種觀念的強烈的衝突。

    父母希望子女安分守己,年輕人渴望自由,發揮自己的個性創造。

    一旦矛盾激化,就會出現各種惡劣事件,我們就會看到各種不孝的新聞。

    讓子女從傳統文化中尋找人生方向,才是根本。

    總結

    當今社會,做到對父母關心備至很難。

    各個方面的因素共同導致了這個現象,但我們要相信,我們去看歷史的發展。

    傳統文化一直都是在上下波動,我們阻擋不了文明的高速發展。

    但我們要深信,無論世界如何高速發展,孝順是中國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只有做到人人孝順,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 10 # 三平日

    當下社會生活,節奏快變化大,為人處事修身要做到三達德境界,做一完人,正如至聖先師--孔子所言,色難,係指孝順父母至親,難以做到和顏悅色,日日如此,歲歲如常!但,不是不可為,只要日常持以下平常心,修為日進,雖不能做到孔子般完美完滿,色亦可不難。所持感悟有三:

    一是持平常心律己恕人。色者空也,色即是念,一念起則意之動,故形於色。只要持平常心恕己恕人,承認人與事,不可事事圓滿完美,心態則可平和,則心之不動,意念也不形於色,怨忿也不表於外也!

    二是持平常人做人處世。只要認同自己是一個平常人,就會持平常心待人處世,凡事不求盡善盡美,小善修為日長即喜,則身心愉悅,笑口常開,如沐春風,則也可色亦不難也!

    三是持平常日心態居家過日子。只要持過平常日的心,則心態日日平和,也就不會有攀比怨嗔之心,居家過日子,則會喜樂融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齊家家和萬事興,敦親睦鄰則鄰里和睦,做到持家家風正、做事事業興、鄰里眾親和和睦睦,則也可做到修身齊家睦鄰,均做到色亦不難也!

    以上三點個人色難觀,亦不可盡善盡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契訶夫的戲劇《櫻桃園》有什麼樣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