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擇日啟程

    一、吳國安危在此一舉,孫權得罪人在先,必須主動講和。

    夷陵之戰,也算是襄樊之戰的後續進展了,關羽率兵攻打曹魏,結果被盟友被後偷襲遭遇慘敗,不僅導致蜀漢丟失荊州這樣的戰略要地,而且孫權還下令殺害了劉備義弟關羽,雙方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劉備損失嚴重,孫權也沒得到多少好處。蜀漢和東吳之鬥,東吳實力並沒有強大,面臨著有朝一日被曹魏吞併的風險,孫權自知東吳處境艱難,又遇劉備殺氣騰騰前來剿戰,在刧難逃。東吳犯錯在先,為求蜀吳生存大計,孫權只能遣使躬身施禮,和劉備主動講和。

    聯吳抗魏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依據天時、地利和人和為蜀國取得天下的基本國策,也是通過″赤壁之戰"和″大意失荊州″等諸多戰役案例證明是正確的。遺憾的是合作都揣著小心眼,利少的事少做;沒利的事不做;有利的事搶著做。

    劉備在"夷陵之戰"損兵折將,自己差點還丟了性命,吃了個大虧,也有所感悟。這次率兵親征征討東吳,雖然勝算較多,但讓孫權這麼一忽悠,蜀漢也有被曹魏兼併的危險呀!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孫權早晚是我劉備的菜,國家安全穩定高於一切,蜀漢和東吳又出現了聯合抗魏的局面。

    三、三國鼎立,蜀漢和東吳大多是藉著地形優勢才勉強能夠和曹魏抗爭的,若是單從實力來看,還是曹操最強。

  • 2 # 一葉小舟168521774

    夷陵之戰,以陸遜完勝而告結束,劉備不僅損失了幾萬人馬和眾多大將,還差一別丟失了自已的性命。然而,孫權卻沒有剩勝追擊,佈置一番後,東吳撤退了。不僅如此,孫權還派人到蜀漢和劉備講和,這是為什麼呢?一方面是被大形勢所迫,另一方面,孫權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物,他知道孫劉共同的敵人是魏,而不是彼此之間。

    襄樊之戰後的曹孫關係。

    襄樊之戰後,曹魏和東吳的關係進入了蜜月期。

    黃初二年八月,曹丕命孫權為吳王,同時授予孫權調兵用的金虎符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撤銷孫權驃騎將軍一職升任大將軍。繼續持節督交州,仍兼任荊州牧。給孫權加九錫。

    總之,曹丕把能夠給予孫權的都給了,面子上給足了。曹丕希望從此開始,曹,孫能夠共同對付蜀漢。

    但是,他們之間還有一道坎過不去,那就是孫權把兒子送到曹魏當人質。所以表面上和睦,暗地理卻潛伏著分裂的危機。

    夷陵之戰後的曹孫關係。

    夷陵之戰,劉備敗得狼狽不堪,退到白帝城後,劉備不走了。他給陸遜去了一封信,信中說:賊今巳在江陵,吾將復東。

    這句話,前半句是亊實,後半句是劉備說大話。此時的劉備根本無力反擊,說這話只是掙面子而已。

    陸遜回了信,信中說:遠送以來者,無所逃命。口氣相當強硬。

    話可以這樣說,亊卻沒有這樣做,陸遜準備撤軍了。

    來到前線的孫權對於打還是撤徵詢陸遜意見時,陸遜立主撤兵,他認為當務之急應當提防曹魏的背後偷襲,不宜再追擊劉備了。

    其實,孫權比誰都明白,曹孫不可能永久結盟,決裂是早晚的事。

    孫權主動講和。

    孫權在三國時代,就是一個機會主義者的君主,在他眼裡東吳的利益最大,為此,可以不要面子。為了對抗曹操,他可以聯合劉備,甚至可以借南郡給劉備。為了得到荊州,他可以背信棄義轉而與曹操結盟。為了對付劉備,他還可以向曹丕稱臣。

    孫權對時局和時機的把握很精準,也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夷陵之戰後,曹丕繼續催促孫權送質子過來,但孫權乾脆不予理睬。同時,孫權也不傻,知道憑一己之力不足以對抗曹魏,必須和劉備講和。以防東吳和曹丕開戰時,劉備背後的襲擊,形成夾擊之勢。

    那麼,劉備會同意嗎?會。這一點,孫權同樣有足夠的把握。因為,劉備手中的牌不多了。這是因為,一,經過夷陵之戰的打擊,劉備的身體己經不行了。二,蜀漢不可能和曹魏結盟。一切都在按照孫權的思路在進行。

    黃初三年九月,曹丕在多次催孫權把兒子送到洛陽當人質未果的情況下,分三三路大舉討伐東吳。

    孫權在和蜀漢講和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從容應對,曹丕無功而返。

  • 3 # 每天漲姿勢wy

    為什麼陸遜打敗劉備後,還要求和呢?先讓我們分析一下赤壁之戰以後接下來幾年魏蜀吳三方的實力變化。

    先是以曹操為首的曹氏一族。赤壁一戰之後,曹操雖折損了八十萬人馬,但魏國控制的領土依然最多,還有許昌、洛陽、徐州、青幽並冀兗等州佔據半個天下,後又平定北方的馬騰韓遂等勢力佔據西涼,安定、天水等地(盛產戰馬),消除了後方隱患。魏國依然是三國中勢力最強大的存在。

    再是以孫權為首的東吳。孫劉聯合抗曹,在赤壁一戰中,劉備最弱投入戰力最少,水上作戰主要靠的是吳國水軍,雖然赤壁一戰大敗曹操,但十來萬人馬對戰八十三萬的曹軍就是砍木樁也夠戧的,此戰對於家底不厚的東吳也是傷筋動骨。再加上赤壁之戰後最大的戰利品荊州被劉備諸葛亮擷取。東吳被阻斷在長江以東,偏居一隅。平原陸地作戰所需騎兵,重甲兵、步兵更是短板。加上之後東吳對曹操佔據的合肥五次征伐戰(希望擴大佔線對外擴張)。結局是二次大敗,三次平局,作為攻方平局就是輸。因為大軍一動就是經費在燃燒啊。因此東吳在赤壁之戰後實力基本沒有大發展。

  • 4 # 品味孤獨123

    夷陵之戰,劉備為關羽報仇用舉國之力,陸遜擊潰劉備,劉備也死了,但孫權沒有趕淨殺絕,因為曹魏政權在背後窺視著,而且兵法雲哀兵必勝,窮寇莫追,所以為大局暫時放過劉備,而且劉備的蜀漢也已經不會威脅到東吳了,但能讓曹魏多一個敵人何樂而不為呢?

  • 5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夷陵之戰,陸遜雖然打的劉備慘敗,但也沒有能力滅掉蜀國,曹丕又虎視眈眈盯著東吳,和劉備講和是孫權在權衡利弊後做出的決定。所以孫權才會在得勝的時候主動和劉備講和。

    東吳曾經和曹魏聯合奪取了荊州,殺死了蜀國名將關羽,但孫權也明白,曹魏這個盟友是靠不住的,劉備伐吳的時候,孫權就派使臣趙諮上表向魏主曹丕稱臣,想讓曹魏發兵攻打蜀國,以解東吳的危局。但曹丕答應了孫權稱臣,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就是不發兵相助孫權。曹丕在等待孫權劉備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在選擇是滅蜀國還是滅東吳。

    以當時孫權的實力雖然打了勝仗,但比起曹魏來還差很多,甚至也不如劉備,如果把劉備和曹丕都作為敵人對待,那兩方面真來進攻,東吳是會很危險的,曹丕已經證明不能聯合,那最好的選擇是在勝利的時候主動和劉備聯合,共同對抗曹魏,穩定三國鼎立的局面,使東吳立於不敗之地。

  • 6 # 半閒山人

    章武元年,劉備在曹丕篡漢建魏後,決定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在此之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出兵討伐東吳,當時張飛被部下所害。

    即便如此,劉備還是一意孤行,攻打東吳。在戰事之初,吳將陸遜等人屯兵秭歸,隨後蜀將吳班打敗陸遜等人,劉備軍因此佔據秭歸,在這此後,劉備派遣馬良聯合武陵五溪蠻夷。

    孫權主動請和,主要是因為當時曹丕的舉動。要知道夷陵之戰是在閏六月結束的,到了冬十月時,曹丕就出兵三路伐吳,而這一戰就是將近半年。

    當時東吳西線的主將正是陸遜本人,然而在曹丕三路伐吳的情況下,魏軍贏得了一系列的戰績,其部下宣城侯蔣壹戰死,劉備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寫出一封恐嚇信來威脅陸遜。

    也就是說,在曹丕南征後,陸遜率軍抵抗不利,東吳防線險象環生,劉備看到這樣的情況,趁機向東吳發出書信以試探東吳的反應,孫權鑑於戰局不利,又擔心劉備趁火打劫,於是只能派遣使者求和。

  • 7 # 帝國五千年

    夷陵之戰後三國勢力範圍基本沒有在發生大的變化,孫權在夷陵打敗之後卻主動和劉備講和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魏蜀吳三方。魏國佔據整個北方,蜀漢和東吳佔據南方,而當時東南揚州和交州人口並不及北方。雖然佔據著長江但是人口少,無法樹立兩個敵人。如果不和劉備講和那麼就會面臨蜀漢和魏國兩個敵人。

    夷陵之戰雖然魏國沒有打吳國,實際上是在看戰爭的結果。魏國的想法是劉備勝利就趁勢取荊州,如果吳國勝就攻打東吳。在夷陵之戰後,魏國就偷襲吳國後方,不過吳國早有準備此時魏國並沒有得逞,但是陸遜收到訊息之後也不得不回援。

    其二,劉備雖然大敗而歸僅以身還白帝城。但劉備逃到白帝城之後迅速收集殘兵,而且駐紮在江州的趙雲帶著人馬趕到。此時駐紮在白帝城的兵馬大概在一兩萬人,吳軍雖然取勝,但是東吳多是水軍步兵實力不如蜀漢軍隊。況且劉備雖然戰敗但是親自駐紮在白帝城,陸遜也還是很忌憚的。劉備之敗敗在看不起陸遜,此時劉備肯定會全心應對的。

    其三,吳蜀雙方不得不講和。東吳在關羽攻打魏國的時候背叛盟友偷襲荊州本就不仁義,劉備攻打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假如東吳繼續攻打蜀漢,那麼必定會遭到舉國抵抗,誰死誰生不一定。兩敗俱傷只能便宜了魏國,那麼魏國可以一舉統一天下。

  • 8 # 小哈哈他爹

    講和是諸葛亮派鄧芝去的,當然雙方一拍即合,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是政治賬。孫權想打益州的,魯肅版的“隆中對”,就是奪了荊州,再取益州,和曹操劃江而治。但為了應付劉備,孫權不得已主動向曹丕稱臣,在這個情況下,打下蜀漢算誰的?且老二和老三打架,最後還是便宜老大的,有曹魏這個最大的敵人在,不划算。孫權是想稱帝的,當然不願意這麼幹。

    二是軍事賬。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劉備能順利打下益州,那是劉璋引狼入室,還有法正和張鬆幫忙。現在雖然蜀漢元氣大傷,但諸葛丞相還在,而且東吳的軍隊出了名的善守不善攻。赤壁和夷陵都是防守戰,攻擊戰看合肥打的什麼玩意,打荊州要不是糜芳和傅士仁叛變,哪有這麼容易斷了關二爺的後路。

    最終,孫劉講和,孫權馬上叛變曹丕,曹丕大怒,出兵攻打東吳。諸葛丞相東邊壓力大減,回去穩定大局,收拾孟獲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泰國的軍事工業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