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郭的八卦社
-
2 # 髒髒帶你看電視
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的去懷疑一個人,肯定是有一些疑點值得讓人懷疑,但是也不一定說這個懷疑就一定是對的,所以說看事情還是要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看。
-
3 # 晴天Vlog
不一定事實如此。
要分清楚是空穴來風,還是有所依據。要想證明是否真的如此那就找證據去證明真假性。
所謂的“懷疑別人”,我理解為是:您對別人的“言”與其“行”未來能否相符所下的判斷沒有把撐,即存在不確定性。人類做出的行動是基於“相信”,而“相信”更多地來源於我們的知識體系。如“地球是圓的”,雖然絕大多數人沒有看見,但相信這個知識。因為人類的許多其他知識、做法都是基於“這個”知識建立起來的,如果你相信“地球是平的”,那麼很多現象、很多實踐(人造同步軌道衛星)就無法做了。所以“相信”或說“確定性”是有結構的。依照維特根斯坦的觀點,到了“確定性”最底層最基礎的部分,卻是無話可說的,沒有任何理由。在此只有“行動”,是“言”與“行”的合一。
“懷疑別人”的“懷疑”是否懷疑得有道理,要放在一個更大的背景、語境之下考虎才能得出結論。但是即使有道理,也不能保證這個懷疑是對的。電視劇《黎明之前》在排察臥底時就說了這個道理,合乎邏輯,但沒有直接證據就有可能出錯,就不能下結論。為什麼?因為人是活的,邏輯是死的。一個人一天裡的各種行為可以符合多套邏輯。你不可能用一套邏輯把人框死。電視劇《父母愛情》裡姜德華罵丁參謀長換了自家門鑰匙沒事先通知她那段情景,特別是老丁走後德華與她嫂子的對話,是典型地不同邏輯在同一件事同一個人身上變來變去。再看美國的各種雙重標準都是典型的例子。
那麼怎樣才能減少懷疑、增強確定性?這不是語言能解決的,這需要磨練。記得一部英國電影(忘了名字了)情節,一個英國軍情五處的老間諜說:他的職業就是判斷如何相信別人。另外我想說的:語言消除不了懷疑,行動可以。陳平要太子請出商山四個老者坐在太子身後,才打消了劉邦要換太子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