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溫和向善是與己、與人皆為善,圓滑世故是凡事以己為重、旁人次之;重點就在這個對待旁人的態度與尺度上,在沒有「向善」的基礎,恐怕是很難拿捏得好的。 「向善」是我們從小就可以培養的本心,多反思多換位思考,就容易趨之;而「圓滑」需要閱歷、智商和情商的加持,不是人人能做得到做得好的。 一心向善,是人的立世之本,是一個人必備的品質;圓滑世故,則是有更大野心的人奮進的一種手段,只是眾多選擇中較有爭議的一種。 其實教人圓滑世故的書也不在少數,像這方面的集大成者《厚黑學》,既是先驅,也是標杆。還有像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和市場上很多職場、情場上的所謂速成教材,都是教人「圓滑」的書籍吧。 「向善」很光明,所以很多人願意公開去談,「圓滑」有灰色地帶,容易有爭議,所以我們輕易不會去討論,更不會輕易去教別人如何「圓滑」。但是「圓滑」並不是一分不值的,我們可以妥善謹慎地「圓滑」,畢竟它不是「善」的對立,「惡」才是。你們看呢?
8
回覆列表
  • 1 # 好學的喬布斯

    我們先來看看教育的出現,以及他的發展歷程。

    實際上真正的民間教育是在周王朝崩潰之後出現的。崩潰後,在王朝裡負責各個功能的官吏流落到社會上,沒事可幹,就開始著書立說,收徒教學。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儒家出自司徒之官,道家出自史官,名家出自禮官,墨家出自清廟之守(掌守宗廟),法家出自理官(掌刑獄),陰陽家出自羲和之官(掌觀象授時),縱橫家出自行人之官(掌使節往來),雜家出自議官(掌諫議),農家出自農稷之官(掌農事),小說家出自稗官(一種小官)。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各種知識最初都掌握在官府中,同各種官守之職的實踐活動相聯絡;教育只在貴族中進行,各項專門的技藝在王官職掌的職業內部傳承。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期會出現“百家爭鳴”的現象,也是因為上述的原因。正因為“百家爭鳴”,所以教育理念五花八門,並不是只教“溫和向善”,也教“圓滑世故”。比如說儒家相信人性本善,和教人溫和向善是有很到聯絡的,而縱橫家教的就是如何引用三寸不爛之舌去影響說服人家的本事了。

    出現轉折是在漢武帝時期,董仲舒他們創立了“新儒家學說”用於服務統治者,因此,漢武帝開始就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策略,來統一全社會的價值觀,從而保持社會的穩定以有利於統治。

    而儒家的核心理念就是“仁、義、禮、智、信”,這成為我們這個社會幾千年來的文化理念,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教育,也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連線紐帶,幾千年來分分合合,但仍然生生不息。

    當然,溫和向善是正能量教育,這是毫無疑問是正確的,試問,我們誰希望生活在一個充滿圓滑世故的社會中呢?所以,溫和向善的教育也是必然的選擇。

    不過,我們要清楚的是,溫和向善不是天真幼稚,面對圓滑世故,我們要能夠清楚的分辨和控制,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夠真正地擁有正能量的氛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3火箭為什麼會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