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欣賞
-
2 # 汪大毛
不孝的孩子千千萬,不孝的孩子父母基本一個樣。
什麼樣的孩子算不孝,這個沒啥標準,看孩子父母吧。
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啃老不上進,但是孩子嘴巧,家庭有財力給於這個孩子所有的一切。房子車子票子,他不工作也無所謂,家裡反正有。他算不孝嗎?不知道,反正他父母覺得挺好,孩子在身邊陪著,娶媳婦,找老公等等都由父母安排好。
很多人會說不知道感恩父母的算不孝,不管父母死活的算不孝,娶了媳婦忘了孃的也算不孝,找了老公苦了孃家的也算,啃老的更算不孝,等等很多
可是我覺得造成不孝孩子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應該首先是他的父母吧。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日本70多歲的老父親 親手把自己的兒子殺死,原因就是他的兒子啃老,幾十年不肯工作,而且性格極端,幾次想要殺人,生活的所有需求全部讓他父母承擔。他的父親70多歲了還要工作,而且他父親工作挺體面,在外人那裡算是個成功人士。
這次他父親痛下殺手的原因是因為他兒子厭煩外面的小學生聲音太吵,他兒子說早晚有一天要把這群小學生弄死。
或許他父親擔心他兒子萬一有一天真的對小學生下手,也或許他父親想解脫了吧,反正他親手把自己的兒子殺死了。
我不知道這位父親懷著什麼樣的心情殺死自己唯一的孩子,都說虎毒不食子,可是當孩子讓自己徹底絕望那一刻的痛徹心扉,又有幾個人能懂,但是為什麼就他的孩子會這樣,這裡誰能說得清呢。
都說孩子是父母和家庭的延續,都想把最好的東西給於自己的孩子,但卻忘了教育自己的孩子應該有的品質和道德,這才是真正的財富。
一味地溺愛孩子是不會讓孩子真正的成長的。我希望每個孩子將來都能夠頂天立地,憑自己本事吃飯,可能你的父母不求你回報,但是常回家看看。
孝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希望我們每個中華兒女將它一代一代的傳播出去。
以上共勉!
-
3 # 一杯檸檬水F
百善孝為先,這是祖輩傳下來的,但是就有那麼一些人,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
我四姨家有四個孩子,倆個兒子倆個女兒,女兒暫且不說,小棉襖嘛,那是相當保暖的,那倆個兒子,哎!
大兒子到談婚論嫁的年齡了,老不正幹,談了一個又一個,只是往家裡領,最後都沒結果了,一個勁兒的埋怨我姨盒我姨夫沒錢,沒把家裡房子裝修裝修,就那三間土屋,那個姑娘能看的上
二兒子就更離譜了,天天喝酒打麻將,沒錢了問我姨要,不給就吵,非說是我姨和姨夫不供他上學,耽誤他了,就不上進,好吃懶做,要我姨管他一輩子
一次我姨夫生病住院了,四個孩子湊住院費,倆個兒子雖說不願意,還是掏出來了,這個錢由小女兒拿著交費,還沒等我姨夫出院,大兒子就軟磨硬泡嚷嚷著問我姨夫要錢,我姨夫說剛賣的糧食錢,讓小女兒給他500,誰知他說現在這個社會啥都需要錢,這500夠幹啥的,你說氣人不?那是你爸,還住著院呢,你個大老爺們兒有手有腳需要錢不會自己去掙啊你爸住院這麼久不來伺候也就算了,還好意思要錢,良心被狗吃了嗎?
-
4 # 80後大叔日記
1.喜歡頂嘴
“我不做,我就不做!”
“我想幹嘛幹嘛,你管不著!”
......
生活裡這樣的言語在很多家庭都會屢屢出現,父母望著剛剛和自己吵完架的孩子會感到很生氣也很無力。
這些孩子習慣了父母應該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所以一旦孩子犯錯父母開始教育孩子的時候,得到的往往是孩子的不耐煩。
頂嘴成為家常便飯,有的孩子甚至把故意氣父母當成一件娛樂的事。他們保持著高高在上的姿態,就是想要和父母反著來,完全不懂得尊重父母,聽從父母。
所以當孩子頻繁出現頂嘴行為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平日裡的言行舉止,是不是教育的不夠,是不是過分寵溺。
“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性格上的偏頗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家庭的教育不當,父母也得要學會從自身找到原因。
孩子的成人成才很大部分是後天培養的,父母需要耐心和孩子溝通,進行引導。瞭解孩子頂撞的原因,傾聽他們的心聲,擺正孩子的心態,教會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學會尊重他人,幫助孩子改掉頂嘴的壞習慣。
2、知錯犯錯
有些家庭的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同樣的錯誤,明明上次犯錯後經過一次教育孩子已經表明態度說知道錯誤了,但是依然會以同樣的方式犯錯第二次、第三次.....
其實大多時候,孩子對於父母的發火有恃無恐,他心裡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但反正父母寵著自己,所以他的行為都是可以被原諒的,自然也就沒有太多的改過之心。
這種根本不把父母的話放在心上的孩子,日後又怎麼可能做到對父母言聽計從,孝敬父母呢?
作為父母,在孩子犯錯以後的教育方式是最關鍵的,如何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讓孩子從內心裡知道自己的行為不能再有第二次,這是父母需要做的功課。
對於一再犯錯的孩子,他所需要的絕不是我們的教訓,而是我們的幫助和引導。因此,我們要用心平氣和的態度指出孩子的錯誤,並和他一起想辦法解決。
如此一來,孩子關注的焦點就會放在他的錯誤上,自然也就更容易改正錯誤了。
在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適當的表揚和鼓勵也是不可缺少的,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更能加深他們對於對錯的認知能力。
3、不做家務
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沒必要這麼早就開始做家務。或者是總擔心孩子的安全,怕孩子在做家務的過程中摔了,傷著。所以就養成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家務活一概不碰的壞毛病。
穿過的衣服隨意一丟等媽媽洗;
起床後被子不疊直接刷牙洗臉吃了飯丟下碗筷就跑去看電視
.....
這些早就成為很多孩子的日常生活寫照。
有時候父母忙不過來叫喚一聲過來幫下忙,不是一叫三不動,就是當做耳旁風。別說洗衣做飯了,很多孩子連地都掃不乾淨。
哪怕父母再辛苦再累,孩子也不懂得心疼一下父母,幫父母減輕一下負擔,主動去做家務活。這樣的孩子又怎麼懂得孝順父母照顧父母呢?
父母愛子心切,殊不知這樣的溺愛會讓孩子的動手能力為零,讓孩子成人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其他孩子。
當孩子脫離家庭走向社會的時候,很可能就是一個四肢簡單的生活白痴,這樣的人即使再聰明文化再高又有什麼用呢。
從小不知道心疼父母,長大了再去改變這種劣性就很難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的懶惰行為,教會孩子做家務。
必要時可以採取獎懲制度,孩子完成家務完成得好,就可以獎勵孩子一些獎品,當孩子懶惰不願做家務的時候,父母可以採取相應的懲罰措施。
4、自私自利
一上飯桌,那些好吃的菜就全部夾在自己的碗裡,根本不管父母想不想吃。只顧著自己吃得開心,卻不懂得讓父母也吃上一口好的;
一看電視,立馬搶走並霸佔遙控器,去看自己想看的頻道,還不允許父母換臺;
一到放假,就纏著父母做這做那,不知道父母也需要休息,也需要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這些孩子習慣性的把好的事物佔為己有,不懂分享,心裡覺得父母就應該把好的讓給自己,自己沒得到好的就要發脾氣。
父母把好的事物全部給了孩子是因為父母愛孩子,可孩子卻當做理所當然,甚至父母吃了自己的一小塊餅乾就會大發雷霆,完全不知道以同樣的方式去愛父母。
回覆列表
首先,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的理解,我們需要注意 舜娶的是誰?"舜有二妃,一曰娥皇,二曰女英,並堯之 女。"因眾人推舉舜繼任帝位,為了對舜的德行進行考察,堯才把兩個女兒嫁給他。舜知道自己"告則不得娶""帝亦知告焉則不得妻也",可見,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因此舜娶二妃都沒有告訴其父母。
其次,近現代有學者認為:""不孝有三"中的 "三"不是實際數量上的三,而是虛指,用以加深程度。""三"可解釋為"多"的意思,用來加深 "舜不告而娶"的嚴重程度。"為無後也"應該是指舜娶 妻這件事沒有告訴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兒子應該盡到的責任。"為"應該解釋為"是""後"應該引申為"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
最後,"君子以為猶告也"中"猶":作名詞使 用(形聲。繁體字從犬,從酋,酋亦聲。"酋"本義為 "加時加料釀製的醇酒",引申為"長時間精心釀製"。"犬"與"酋"聯合起來表示"長時間精心選育得到的目標犬"。)本義是經過遠景規劃和長期選育得到的良犬,轉義是與選育設想和目標大體符合的犬崽,轉義的引申是"如同、相似";作副詞使用為"還、仍然"之義,多用於書面語;作動詞使用時也是"如同"之義。然 "猶"字在"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之中顯然既非名詞又不是動詞,而是副詞"還、仍然"之義。此外,堯是君,舜是臣,在父和君兩者相沖突時,舜選擇了君,符合 "權""道"和"變通之義"。在孟子看來這雖然可以被原諒,但是仍然需要告知父母。所以"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可以解釋為:君子認為舜娶妻這件事還是應該告知父母。
因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這句話整體的結構應該是: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結論,"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是孟子以舜所舉的一個例子,"君子以為猶告也"是出於對舜形象的維護所做出的對"舜不告而娶"的 進一步解釋。"因此,這句話可以解釋 為:不孝的事情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是其中 最大的一種,舜娶二妃都沒有告訴其父母,是沒有盡到做兒子應該盡到的責任。(因為舜娶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 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 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但君子認為舜娶妻這件事雖盡了忠,還是應該告知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