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29335765427

    病原體(pathogens)是指可造成人或動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氏體、真菌)、寄生蟲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

    微生物佔絕大多數,包括病毒、衣原體、立克次體、支原體、細菌、螺旋體和真菌;寄生蟲主要有原蟲和嚅蟲。病原體屬於寄生性生物,所寄生的自然宿主為動植物和人。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過400種,它們廣泛存在於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面板中。

    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係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

    擴充套件資料

    病原體的大小形態細菌是肉眼看不見,需經顯微鏡放大幾百倍或一千倍才能看見的微小生物。通常以微米(μm)為測量單位。

    由於細菌是透明的,因此,要經過染色,才可以看見它們的輪廓、形態,甚至結構。通常,電鏡觀察細菌的超微結構時用nm(1/1000μm)測量其大小,光鏡觀察細菌時用μm( 1/1000 mm)測量。當然,不同的細菌,甚至有時同一類細菌也可因菌齡、細菌生長所處的環境因素不同,其大小、形態都有不同或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臨床最常用的細菌染色方法是革蘭染色法。經過革蘭氏染色可將細菌分為兩大類:紫色的是革蘭氏陽性菌,紅色的是革蘭氏陰性菌。

    由於兩類細菌的細胞壁結構不同,決定了其染色性不同,且對人體的致病性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也有較大差異。結核桿菌革蘭氏染色法不著色,經抗酸染色後呈紅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泡製魚窩還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