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童心一大顆
-
2 # 壹字相思
看到問題,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瓦爾登湖》。
“不僅僅要看日出和黎明,另外,如果
可能的話,還要欣賞大自然本身!有多少
個冬或夏的早晨,還在任何鄰居為忙活
他們的事務之前,我就出外幹我的事
了!不用懷疑,許多市民都曾見到我幹完
事後回來,那些黎明時趕去波士頓的農
夫,或正去幹活的伐木工人都見過我。真
的,在太陽昇起的過程中我從未幫助過
什麼,可是不要懷疑,在太陽昇起的時候
你正好在場,這才是最重要的。”
瓦爾登湖的神話代表了一種追求原生態的生活方式,表達了一個對我們現代人很有吸引力的理想。在《瓦爾登湖》之後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部人與自然的羅曼史,一種對自然的執著追求,還有人類永恆不變的希望——接近自然並與自然融合。
最近在看理查德的《世界觀》,邏輯強,表達強,很喜歡
以前一直有一種感覺,我們每個人所看到的世界,都是互相不同的,同一張凳子,我經驗到的凳子和你經驗到的凳子,完全不一樣,而且還沒有辦法呈現給對方看,也沒有辦法比較。
後來看到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覺得被理解了。
它採用的辦法就是邪惡騙子理論,假設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其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邪惡騙子”,可以把思想和知覺直接植入我們的大腦,所以我們現在所感知到的,都是假象,那麼我們怎樣找到一個真實的事實呢?
他說,我現在在思考,起碼在這一點上證明我是事實存在的。
《世界觀》舉了一個類似的例子,用的是全面回憶案例,很清楚介紹了這個觀點。感覺再次被理解了,重逢的世界,所以覺得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