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點心事
-
2 # 貓頭鷹型人格
你是有點拎不清吧~
兒子是誰?用女人的話來說是十月懷胎、冒著生命危險、耽誤了事業和上升機會生下來的,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無數的金錢精力培養出來的~你是誰?充其量就是愛屋及烏的那個“烏”!
都結婚了,該長大了,別那麼幼稚好不好?
-
3 # 虎皮蘭白菜
公公婆婆偏向自己的兒子是什麼心理?
公公婆婆偏向自己的兒子好像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吧,要問他們是什麼心理,個人觀點有以下原因。
第一點:兒子是他們親生的,二三十年的辛辛苦苦、無微不至的養育,對公公婆婆來說,他們這一輩子最傑出的、最值得榮耀的就是他們的兒子,對公公公婆婆來說他們的兒子就是他們的命,就是他們的寶兒。
特別是婆婆,兒子是她身上掉下來的肉肉,兒子是她的全部,突然有一個女人闖進了他們家——也是他們的不容外人侵犯的領地,還要“霸佔”他們的“財產”,也就是說他們的尊嚴受到了另一個女人——兒媳婦的“嚴重挑釁”,你說公公婆婆是不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尊嚴”不受到外來人——兒媳婦的“侵犯”而“奮起反抗呢”?
再說了,公公婆婆看見自己的兒子和媳婦甜甜蜜蜜,逐漸對他們的關係表現出來有微妙的變化的時候,他們的心裡是不是酸酸的,不是“滋味呢”?這種滋味就是“吃醋吧”?
於是有的公公、婆婆為了引起兒子、媳婦的“注意”,時不時的就會搞點小動作,特別是兒子媳婦發生小摩擦這就給了他們發洩不滿的緣由,成為“控訴”媳婦,“整治媳婦”的機會。
結了婚小兩口年輕,壓不住火氣,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感情磨合期,他們吵架拌嘴之時,如果有幸能夠遇到一位有教養、有涵養、有素質、心胸慈悲的公公婆婆,能秉持公道,能站在兒媳婦這邊,為兒媳婦說話,哪怕錯在兒子這邊,如果再遇到通情達理的兒媳婦,見好就收,就坡下驢,就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庭就會更加和睦,兩口子的感情還會越來越牢固和甜蜜,自己的兒子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父母哪怕是打兩下,罵兩句都不會記仇,世上有幾個兒子會記恨自己的父母呢?
但是,如果遇到一位不明事理、自私自利的公公婆婆,那誰家姑娘遇到了真的是倒黴了,三生不幸!如果兩口子吵架,無論怨不怨媳婦,公公婆婆都要摻和進來,那就壞了,事情也就變得不那麼簡單了,而且還會把簡單的兩口子拌嘴,發展成不可調和的家庭矛盾也都有可能。
公公婆婆偏向自己的兒子也不在少數,總把兒媳婦當外人,恨不得讓兒媳婦把他們一輩子吃的苦都吃了有的公公婆婆都不滿足。
比如婆婆年輕時候她公公婆婆給她氣受,他們也想讓兒媳婦受他們受過的氣,如果不這樣就好像顯示不出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的“豐功偉績”一樣。
有的公公婆婆還會在兒子面前挑撥夫妻關係,什麼你媳婦不孝心❤了,又懶又饞了,不幹活了,反正怎麼看媳婦都沒有他們兒子的優點多,即使他們的兒子再懶、再不幹家務活,公公婆婆都覺得自己的兒子可愛!
有的公公婆婆,做點什麼好吃的,恨不得都給自己兒子吃了都閒少,我的公公婆婆其實也是屬於這一類的,切一塊西瓜拿著滿屋追著讓她兒子吃,她兒子不吃都不行,做為兒媳婦的你,人家就當你是空氣跟沒看見你一樣,你說心裡會不會難過?非常難過,其實不是爭那一口吃的,這種處事方式會讓做兒媳婦的記一輩子的。
在這裡奉勸一句有這樣自私自利毛病的公公婆婆,請改改你們身上的這些毛病,毫不客氣的說是壞毛病,是不尊重人的體現,你們的兒子是寶,你們的兒媳婦在孃家也是她們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呀,為了你們的兒子她拋棄了生養她們的爹孃和溫暖的家,來為公公婆婆、丈夫生兒育女,辛苦侍奉一家老小,你們就多一點慈悲心。
人心都是肉長得,兩好才能換一好,兒媳婦的也不是鐵打的,即使她們做為兒媳婦也有做的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互相包容對方,家庭才能和諧,你們現在年輕不代表永遠不會老去,當你們步入老年的時候,你們身體不適的時候,兒媳婦也會盡心盡力,為你們煎藥熬湯、端水餵飯。
公公婆婆偏向自己的兒子,依我看就是不明事理,沒教養,心腸狠,自私的表現。
願天下家庭都幸福和美!公公、婆婆、兒子媳婦關係融洽,笑口常開!!
-
4 # 有苗有苗
從情感上來看,這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這件事可能在你做媳婦兒的時候不理解,但是當你成為婆婆的時候又不自覺的複製!
不過從公婆的格局上來看,卻差了點。因為這樣做當媳婦的有了怨氣,很少看到媳婦有怨氣的男人家庭過得幸福。所以當老人的儘量放開格局,以孩子的幸福為標準,處理小夫妻之間的矛盾!
幫理不幫親,才是讓年輕人尊重的前提。
-
5 # 執著的拼搏3
對於公公婆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兒子是自己親生的不假,做為公公和婆婆不能立場老站在兒子這邊,不能冷落兒媳婦兒,立場要站在兒媳婦這邊,處處為兒媳著想,疼她愛護她,因為兒媳婦是從親爹親孃身邊嫁給咱的兒子。兒媳婦兒進入這個家庭也是緣分,要好好善待兒媳婦兒,這樣才稱得上好公公好婆婆呢。
回覆列表
幫親,是一種人內心的本能選擇,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能更客觀的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世上有一種可笑的誤解,就是公公婆婆等同自己的父母。
很多人都會不經意的把公公婆婆和親生父母放在一起對比衡量,轉而吐槽埋怨和種種不滿。
一旦人內心的情緒無法理解生出怨恨,潛意識裡便埋下了矛盾的種子,隨時會破土而出興風作浪。
雖然時代更迭,經濟發達,人們安居樂業生活無憂,很多老人家的心理在逐步追趕時代闊達先進的想法,可仍然有大部分的公公婆婆思想依然固守己見,停留在與下一代思想格格不入的上個時代裡。
這與人的生活環境以及受教程度息息相關。
而作為當代的年輕人社會的頂樑柱,有更多的義務學會體諒和理解。
若干年後,我們都會老,而若干年後的時代又是什麼樣的時代?誰又能百分百肯定自己會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而不是帶著當今的思維活在以後的歲月呢?
退一步講,明知山有虎,為何偏向虎山行?既然不是三碗過崗的武松,那就繞道而行。年輕人吵嘴磕絆是正常得可以排進吃喝拉撒裡的事,大傢俬底下過過嘴癮便好,何必拿出來供於人前傳進父母的耳中呢?
有個善人在一個水坑中遇見一隻落在水中掙扎的蠍子,善人伸手營救,蠍子舉刺相攻,手痛,鬆手,蠍子落水;再救,復攻,蠍子又落水,迴圈往復。
一個青年不解便問:它傷害你你為何還要救?善人答:攻擊是它的天性,善良是我的天性,我為何要因為它的天性而放棄我的天性?
遇事要明白,做事即是做好自己。給自己高要求的是聖人,而給人高要求的是瘋子。
有智慧的人都是有彈性的,在體諒的基礎上學會水的柔和,遇山繞山,卻能水滴石穿。
這世間有一條很有趣的規則,百試不爽,便是柔弱勝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