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又稱夏曆,相傳起源中國夏代。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農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蠻、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變化週期而設定。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曆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十五稱為“望”。在“朔”日,月球執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暗影對著地球,而與太陽同時出沒,於是人們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執行到了太陽與月球中間,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滿月。由於農曆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
農曆既依據地球迴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歷法。在中國,農曆曆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
陽曆以太陽的視運動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運動週期為基礎的,因此叫做太陽曆,簡稱為陽曆。它的每一個歷年都近似於迴歸年,每一個歷年中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點永遠在3月21或22日,不會有大的出入。由於一個迴歸年的十二等分約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個朔望月,所以陽曆把一年也分為十二個月,實際上陽曆裡所謂的“月”,只是個與朔望月無關的空名而已,與月亮圓缺的變化週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根據陽曆的日期,我們無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據陽曆的月份卻可比陰陽合曆更準確地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農曆又稱夏曆,相傳起源中國夏代。其科學性、實用性都很強,因此流傳至今。農曆按照全年的自然日劃分為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年節。農曆的二十四節氣包括: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蠻、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的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的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此外,全年中的月份按照月相變化週期而設定。即大月30天,小月29天。農曆每月的初一稱為“朔”,每月的十五稱為“望”。在“朔”日,月球執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暗影對著地球,而與太陽同時出沒,於是人們看不到月亮。在“望”日,地球執行到了太陽與月球中間,太陽從西方落下,月亮從東方升起,因而能看到滿月。由於農曆一年約為355日,與地球年相差約11日左右,所以每3年要置一閏月,每19年要置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也叫閏年,具體閏哪個月,則要視節氣情況靈活而定。
農曆既依據地球迴歸年所用時間,又依據月相變化而指定,而且以身邊的氣象與物候條件、農事活動為參照,實用性強,因而成為四季分明,便於記憶的歷法。在中國,農曆曆法尤其適用於中原的廣大地區。
陽曆以太陽的視運動週期,也就是地球繞太陽運動週期為基礎的,因此叫做太陽曆,簡稱為陽曆。它的每一個歷年都近似於迴歸年,每一個歷年中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的符合,例如春分點永遠在3月21或22日,不會有大的出入。由於一個迴歸年的十二等分約為三十天半(30.4368日)近似二個朔望月,所以陽曆把一年也分為十二個月,實際上陽曆裡所謂的“月”,只是個與朔望月無關的空名而已,與月亮圓缺的變化週期根本沒有什麼關係。根據陽曆的日期,我們無法知道月亮的朔望和上弦、下弦,但根據陽曆的月份卻可比陰陽合曆更準確地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