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貧如洗小美麗

    食不言。

    食不語,寢不言。嘴裡嚼著東西的時候不要說話,到了該睡覺的時候就按時睡覺,不要發出聲音吵到別人。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矩或者習慣。他時時處處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讓自己的行不逾禮。

    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擴充套件資料“食不言寢不語”蘊含的養生道理

    兩千多年前,孔子提出“食不言,寢不語”。在吃飯時,不可聊天;睡覺時,也不能說話。這曾經是流傳千年的禮儀古訓,但已漸漸被人們遺忘。而今,繁忙的工作和豐富的娛樂,令越來越多的人在用餐時變得“心不在焉”、“囫圇吞棗”。

    可要知道,吃飯要專心、少說話等做法不僅僅是禮儀,還蘊含著養生道理。

    首先是要進食專注。俗話講,一心不可二用,中醫認為,心主神明。進餐時候,將頭腦中的各種瑣事儘量拋開,人的精神集中在品嚐食物上,陰陽之氣集中於脾胃,能夠增強食慾,促進腸胃蠕動,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如果分心說話,則會有部分的陰陽之氣分散,脾胃的能量不足。

    其次是進食緩慢。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食當熟嚼,使米脂入腹”,吃飯時應該從容緩和,細嚼慢嚥。清代養生著作《養病庸言》也表示:“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嚥下”。

    這樣進食,既有利於各種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避免急食暴食,保護腸胃。急食則食下易化,暴食則會驟然加重腸胃負擔,還容易發生噎、嗆、咳等意外。

    此外,中醫學有“脾開竅於口”的說法,提示口腔內食物的充分消化對健脾益胃是十分有益的。尤其對年邁之人,牙齒磨損、味覺減退、消化液分泌減少,為彌補消化功能退化的現象,他們更需要慢吃慢喝,細嚼慢嚥,切不可“囫圇吞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山地車、賽車、與普通腳踏車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