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悠我心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馬上就要到了,說說我們這裡的習俗,和大家交流一下。

    武漢的端午節,近幾年有時有官方組織的賽龍船活動,但不多!更常見的是在飲食上,比如,超市很早就開始推出綠豆糕和芝麻糕,各種鹽蛋和皮蛋,當然還有粽子,各種口味的都有,過節期間,走親訪友,肯定少不了這些節日食品!

    許多老年朋友會自己在家包粽子,這樣更有節日氣氛,吃起來也更放心。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吃,比如我們家,我們仨都不喜歡吃,婆婆就做得很少,象徵性地包幾個,老人自己又不能多吃!我們相對來說比較接受綠豆糕和芝麻糕,這些也可以自己動手做,武漢有家老字號曹祥泰,他們家的綠豆糕芝麻糕經常要排隊等候!鹽蛋皮蛋平時就很常見,都快不能算作端午節食品了。

    我們這裡端午節出嫁的女兒是要回孃家探望父母的,並且帶上端午節的食品禮物,我們稱之為應節氣!

    除了吃粽子等食物以及回孃家探望父母,還有一件必做的事就是買上一把新鮮的艾草,插放在門口,寓意辟邪祛汙瘴!新鮮的艾草,枝葉翠綠,氣味濃郁,直到它風乾了也不會扔掉,多數人會一直放到來年端午節換新的!

    菜市場賣菜的,花市賣花的,那幾天都會附帶的賣艾草,一般是2塊錢一把,很便宜,大家基本都會帶上一把回去!

    端午節的歷史悠久,習俗豐富多樣,帶給不同地區的人節日的喜悅和幸福!

  • 2 # 梅清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的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龍舟一般是狹長細窄的木舟,上面刻著鱗甲,船頭裝飾城龍頭,船尾裝飾城龍尾。放上鑼鼓、旗幟等一些道具,比賽時在龍舟上敲打鑼鼓,既能鼓舞士氣,還能讓船員保持一定的節奏,努力划槳。

    家鄉襄陽是南北文化的交匯之地,千里漢江穿城而過,端午龍舟賽歷史悠久。據《隋書.地理志》曾記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汩羅,士人追至洞庭,不見。湖大舟小,莫得渡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訊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而南郡、襄陽尤甚。”由此可見,家鄉襄陽的賽龍舟源遠流長。

    清澈的漢江水環繞著襄陽一橋和二橋,將襄城和樊城兩岸的優美風景盡收眼底。端午節這天,兩岸的市民們熙熙攘攘的擠在水清景美的漢江邊上,熱熱鬧鬧的觀看賽龍舟的盛事,分享這一場端午節賽龍舟的盛宴。

    競賽時,在龍舟船上,一人敲鼓一人指揮,其餘隊員奮力划行,“咚咚鏘!咚咚鏘!”划行的速度與鼓點同步,鼓點快,划行的速度就快,鼓點慢,划行的速度也變慢。江面上鑼鼓喧天,喊聲雷動,一時間船槳翻飛,水花四濺,兩岸的觀看者不停的呼喊助威,吶喊助威聲劃破萬里長空,場面蔚為壯觀。

    每一年的端午節,我的家鄉襄陽漢江上就會重現令人難以忘懷的龍舟競渡,有數萬市民擠在兩岸觀看龍舟賽。

  • 3 # 海陸雙豐

    時間過得真快,端午節也差不多要到了,今天就說說本地端午節的特色,海陸豐地區的端午節和全國一樣是一年之間四大傳統節日,同樣有龍舟競賽和吃粽子,近幾年來本地的龍舟隊越來越熱鬧,其中海豐縣的龍舟隊還參加了全國性比賽並取得好成績。

    本地的端午節風俗習慣:祭拜祖先和各路神仙肯定免不了,其中的重頭戲就是端午節的正午十二點,第一個節目要在門口處插艾葉香草,它們由新鮮的艾葉、香芒草、榕樹葉、柳枝、抺草組成,把它們捆綁一起插大門口的醒眼處,這個相傳是祛除瘴氣和辟邪的用處。

    第二個節目:插完香草後午時三刻要準備“午時水”,以前要到河裡或者小溪挑水,現在容易了直接放自來水,接一桶水然後加上香芒草(一種香味四溢的植物,本地叫香芒),放在鍋裡煮開以後留著備用,緊接著全家大小都舀一勺“午時水”滲和著洗澡,現在都有了熱水器就改為洗臉和擦身子,這個類似於印度教的“聖浴”,也就是寓意消災去難的意思。

    除了上述這兩種必須的節目外,還有用螃蟹煮溪黃草,這個專為小孩子準備的湯料,傳說可以幫助孩子們治療跌打損傷,喝了這種湯以後什麼久積的傷病痛就會痊癒。以前的話還有四處噴灑雄黃水,現在已經沒有野獸、毒蛇就省掉了。這些就是本地的端午節習俗,和你們那裡是不是一樣呢?

  • 4 # 周小芽47862673

    端午習俗,各有千秋

    主要有扒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菖、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食粽、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

    古人紀年、紀月、紀日、紀時通用天干地支,根據干支歷,正月建寅,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

    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的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中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其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人們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福建

    煮粽水洗身、薰黃煙、送魚、唆囉嗹舞蹈、賽龍舟、拴五色絲線、蘭草水洗浴、採草藥作為午時茶、祭祖、水上捉鴨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

    江蘇

    蘇州是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發祥地。江蘇的端午習俗除了划龍舟外,節日飲食有粽子、雄黃酒、五黃宴,節日裝飾則有五毒圖、菖蒲艾葉、鍾馗像、纏臂的綵線,掛絲線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

    廣東

    扒龍船、食粽、插艾草、龍點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災、打午時水、插艾草、睇龍船、龍船飯、聚午宴、放紙鳶、洗草藥水、浸龍舟水等等

    海南

    吃粽子、洗龍舟水、賽龍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

    廣西

    舞龍、舞獅、腰鼓等民俗文藝表演

    浙江

    祭祖、競龍舟、吃粽子、祭龍頭、點龍睛、披紅、懸菖蒲艾葉、拴五色絲、飲雄黃酒、吃五黃、佩香包、採百草等

    江西

    江西過端午節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製作豆娘(一種頭飾)、編織五彩繩、佩戴香包、畫額、佩戴五彩繩、賽龍舟等。江西建昌府端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安徽

    踏百草、回孃家、龍舟競渡、城裡粽、農家粑、插蒲掛艾、飲雄黃酒、掛香包、佩五彩絲粽、鬥百草等等

    湖南

    湖南汨羅江畔的端午節習俗主要有辦家宴、吃粽子、插艾掛菖、喝雄黃酒、賽龍舟、觀龍舟、回孃家、辭端午等,還包括唱讚詞、龍舟下水、龍頭上紅、朝廟等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祭屈原等習俗。

    雲南

    迎神、奠幣、初獻、亞獻、飲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著漢服,誦讀詩歌、表演越劇、射禮表演等節目。雲南普洱當地人過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藥根。

    四川

    四川人大多吃粽子、鹽蛋、莧菜。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

    貴州

    “遊百病”是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節穿上新衣,到野外遊玩;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稱為“遊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認為,端午節不出去遊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

    湖北

    貼端午對聯、門口掛艾葉菖蒲,還有包粽子、煮鹽蛋、泡雄黃酒等。湖北秭歸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的形式獨特,許多傳統習俗,都與祭屈原有關。秭歸每年有三個“端午”:農曆五月初五是“頭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山東

    採藥、五彩線、剪紙、拉露。端午節之日在門口插艾蒿、桃枝;山東鄒平縣每人早起均飲酒一杯;日照市過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臨清縣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甘肅

    採摘新鮮的玫瑰用蜂蜜醃漬並食用;鎮原縣過端午節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山西

    飲雄黃酒,還要在七竅之處塗抹一點;小孩子不飲酒,做母親的則要用筷子蘸酒,點在孩子的耳、鼻等處,歷代相傳。

    陝西

    從農曆四月底開始,一直持續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動是掛五彩縷、香荷包,懸掛艾草,吃雞蛋、粽子、油糕、麻花、面等

    河北

    吃用五種毒蟲作為花飾的“五毒餅”用來避五毒

    東北

    樹枝或艾草 繫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小孩子的手腳腕上帶“五彩線”,是用紅黃藍綠黑白等顏色的細線擰在一起的。脖子上帶著香包,花花綠綠各色式樣的都有。

    港臺

    吃粽子、賽龍舟、“立蛋”與“龍舟水”裡游泳等。臺灣有打“午時水”風俗,用來泡茶釀酒特別香醇,生飲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 5 # 醉魂入夢

    我是山東菏澤人我們當地的端午風俗有以下幾點。

    一、吃粽子、糖糕

    端午節這天基本上全國各地都吃粽子,我們家鄉山東菏澤也不例外。吃粽子有很多好的寓意,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一索得男,求得貴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你的學業考運。

    民俗傳言中五色繩手鍊具有五色合歡的功效。想早日告別單身的男女可以把五色繩手鍊戴在手腕上或腳踝上,以男左女右方式佩戴,可以增旺八方人緣添喜氣,會對招來好姻緣有幫助,在十五、十六、十七的月光下照射後佩戴,效果更佳。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門上插艾草和菖蒲,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佩戴身上用來以驅瘴、化煞。民間有“端午不插艾,死後變成老鱉蓋”這一傳言。

    端午節佩戴香囊,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以前還有很多女孩端午時節用各種香味的香囊送給意中人,來表達愛意。

    划龍舟這樣的風俗,說不定那一年會舉行一次,規模較小,沒有南方那麼興盛。

  • 6 # 憶平生裡

    屈原是楚中國人,因才能出眾,備受楚懷王重用。然而卻引起了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他們開始誹謗屈原,離間楚王和屈原之間的關係。 楚懷王信以為真,居然將屈原放逐。

    屈原眼見楚國日漸衰亡,滿懷悲憤,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他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了。

    楚國的百姓們非常愛戴屈原,得知屈原投河後,他們紛紛湧至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漁夫們也撐起了船隻,在江上打撈屈原的屍體。 為了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吃,他們還把粽子等食物往江裡面丟。

    因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 人們便要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甚至還在這天到來時,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門上。

    接著,我想說一下我家鄉的端午節習俗。

    家鄉的端午習俗

    一: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句諺語生動地寫出了端午節包粽子的熱鬧場景。

    在大家的印象中,可能三角粽的出現次數較多,但我的家鄉包方粽。四四方方一隻粽子用粽葉包裹著被竹條纏繞著,等到出鍋,一陣陣粽子的芳香撲鼻而來。

    二: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風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中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分奪秒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食屈原之體。

    因為家鄉在南方,所以有幸可以看到賽龍舟的盛況。小時候和家人去市裡看龍舟,場景相當壯觀,從趙本山小品裡的花說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旗招展,人山人海。

    三:插艾草

    小時候,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家裡人會把艾草插在門縫上,可以辟邪。

    為什麼在門口掛艾蒿?我專門去了解了一下。端午節的早晨,太陽出來以後,這樣的艾草才稱為“艾草”,端午節前一天的艾草因為力量小,所以並不重要。只有端午節這天的艾草採回來,才具有趨吉避凶的力量。

  • 7 # 風雨無懼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處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龍德顯揚。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本是南方沿海一帶上古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雜糅了避邪、防疫等多種民俗為一體,因而後世有認為端午節是由來於古人為了“避邪防疫”而設的節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端午節還有喝雄黃酒的習俗。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中就有端午喝雄黃酒的橋段,雄黃酒可以辟邪解毒,所以白蛇才會現出原形。記得小時後,端午這天,先是祭祀先人,奶奶將新一天包好的粽子一個個剝去粽葉,放入盤中,再裝上一小蝶白糖,端到桌上一家人粽子粘白糖慢慢品嚐。母親準備了雄黃酒,先用撒一些到艾葉上,屋裡屋外灑點雄黃酒,然後在父親的主持下喝雄黃酒,父親招呼全家說"都喝點雄黃酒吧,一年都順當乖巧",奶奶與母親當然只沾點點酒,我們弟兄們只是象徵性的在父親酒杯邊沿舔舔,當怕喝醉。

  • 8 # 李阿脆

    每逢佳節倍思親。端午節臨近,用一份記憶中的家鄉習俗,寄託對家人的思念吧。

    我的老家山西朔州,屬雁北地區。端午節風俗有些很特別,寫來分享一二。

    一、貼公雞。端午有貼公雞的習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大的,有小的,有金雞報曉狀,有口含蜈蚣狀,多種多樣。

    可是呢,在我家鄉,公雞與很多地方有所不同,分為兩種。

    一種就是紅紙的鏤空剪紙,好看、漂亮,是貼窗戶玻璃的。

    有車的人家,也會在車後備箱上貼一對小公雞。

    二、插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很多地方都會把艾草和菖蒲混合一束,我一直都是純艾草扎一束。

    往年端午節時,我都會和孩子去草地中找一束鮮嫩的艾草,放在大門恆樑或細縫中,寓意辟邪防瘟疫疾病。

    艾草的寓意和作用:招百福、求吉祥、辟邪、驅蚊和中醫艾灸。

    三、帶“索線”。大部分地方的通俗叫法是五彩線或者長命縷。過去的“索線”是由紅、黃、黑(藍)、綠、白五個顏色的絲線糅合到一塊組合。現在的“索線”種類繁多,時尚靚麗。

    端午節時,人人都會佩戴一根漂亮的“索線”。成人一般佩戴在手腕、腳腕,小孩的佩戴方式五花八門,手指和腳趾也有佩戴。

    家中會用五彩線纏一個很小的掃帚,放在門頭或者掛車倒車鏡上。寓意掃清汙穢。(由於不在本地,無法拍照。很好看)

    “索線”寓意辟邪,帶好運,長命百歲。現在已經是一種時尚,我每年也會佩戴一根紅色的在手腕。

    四、粽子。粽子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食物,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粽子雖然美味,但我更喜歡包粽子的過程。粽葉、糯米、小米、紅棗、蜜餞,這些是老家常用的材料,南方在這方面其實更豐富。

    不管那種材料的粽子,我都希望吃到的粽子是棕櫚樹葉子捆綁而成。這樣結好的粽子越煮越結實,粽肉中有棕葉的清香,煮出來時清香四溢。

    看到很多地方的粽子都是蒸,我們北方更願意煮。大概北方天冷過去多數家中有火炕的原因吧

  • 9 # 潁水蕭蕭

    不論東西南北,吃粽子都是端午節的重頭戲。我的家鄉地處淮河北岸的中原地區,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糖包子、大蒜、鹹鴨蛋或雞蛋、喝或擦雄黃酒、插艾草、戴香包和躲端午等。

    一種觀點認為,端午節起源於惡日禁忌說,這主要來自北方。古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很不吉利,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出生的嬰兒難以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

    第二,據聞一多先生考證,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祭拜活動的節日。這個觀點主要源自南方地區,迄今南方還有賽龍舟的習俗。據近代考古發現推斷,新石器時代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活著一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百越族,而端午節很有可能是他們因祭祖而創立的。

    第三,據今人黃石、劉德謙等人考證,“吃粽子”“鬥草”等是夏商周時期夏至的風俗,所以端午節應源於夏至。

    第四種觀點則認為端午節為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而設立,其中以紀念以身投江殉國的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但也最不靠譜,連距今一千多年的唐人都不太相信(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文秀)。考究端午節的風俗,許多在屈原之前早已有之;再者,屈原身為楚國貴族大臣曾力挺聯齊抗秦,秦始皇一統華夏後會讓全國的百姓都來祭奠他?

    如果把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放到中國文明發展史中去考量,以上說法似都比較偏頗。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伴隨產物,它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非一時一地一人之創造。

    中國疆域幅員遼闊,古代交通不便,人們的生活圈子相對封閉,風俗自會因時因地而異,有“十里不同俗,百里改規矩”之說。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文化的交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些特定的,具有普遍性的節日風俗。

    就端午節而言,在先秦時期,南北方的“節日”風俗是單線發展的,各有所側重,秦朝統一全國後,南北經濟文化得以快速交融,端午節在此基礎上正式形成。因端午節時逢夏至前後,天氣逐漸炎熱,各種戾氣和疫病開始滋生和傳播,於是祛病防疫就顯得十分重要,洗蘭浴(“五月蓄蘭為沐浴也” 《禮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荊楚歲時記》)、插艾草、吃大蒜、喝雄黃酒、避五毒等習俗,無不彰顯了端午節避惡祛病防疫的主題,至少在漢代如此(“是月蓄藥,以蠲除毒氣” 《夏小正》;“五月五日,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後漢書》)。直到隋唐時期,原來具有特定意義的節日風俗活動,才演變為節日娛樂活動。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標誌性風俗(粽子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上文已經說過這不太靠譜。粽子可能源起於遠古時期人類的飲食習慣,古人發現並利用了火之後,為了適口,將食物用樹葉包裹放入火中燒烤或投入沸水中煨煮再剝葉而食,這應該是粽子的雛形)。古往今來,全國各地乃至東南亞地區在端午節都要吃粽子。粽子的種類也很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蜜餞粽、火腿粽等等。在粽子沒有被商品化之前,吃粽子要靠自己動手。包粽子看似簡單,實則需要一定的技巧。有那手拙的,怎麼包都看著不像個樣子,端出來吃時竟惹得人家笑話。

    記憶最深的是月夜割麥子。夜晚的麥地靜謐而又奇妙,與白天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朦朧的月光,閃亮的鐮刀,刷刷的割麥聲混和著遠處池塘的蛙鳴,好像從幽遠的夢中傳來,那是一幅寫意的田園詩畫,一曲美妙的田園交響樂。累了,我們會躺在剛剛割下的麥子身上,嗅著麥子的香味,仰望著高遠而深邃的星空,做著一些奇奇怪怪的夢。現在,人們早已不那樣收麥子了,但每逢麥收季節,收麥的場景還會十分清晰地顯現在我的腦海裡。

    三、由端午節之爭引發的對傳統文化的思考

    端午節是中國迄今為止唯一一個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節日。

    因為這個節日,中國還跟南韓起了一點爭執。2005年,中、韓兩國幾乎同時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遞交了端午節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但遺憾的是最終由南韓的“江陵端午祭”勝出,對此中國人頗有微詞。

    直到2009年,中國的端午節成功申遺(共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和江蘇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這才總算讓中國人找回了一點心理平衡。

    在保護傳統文化上,我們跟南韓、日本等國家相比確實有點差距。先是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批孔”等,讓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一場浩劫。後來改革開放初期,在國外敵對勢力惡意的文化顛覆和文化侵略和少數所謂的社會文化精英的推波助瀾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再次經歷了一場不易察覺的磨難。質疑、抹黑、批判、攻擊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大膽懷疑一切,大搞“低階紅、高階黑”,極力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崇信“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試圖讓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動搖和喪失自信。所幸的是,這些已被洞悉。“四個自信”,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又是對外來植入侵略文化的反擊,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特別是今年的一場疫情,讓我們充分看清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產階級的所謂的人權、自由、民主是個什麼貨色。制度的優劣,不言而喻。

  • 10 # 章小飛魚

    端午節將至,南北習俗各有千秋,諸位大神家鄉的端午節有何特色?

    我的家鄉在吉林省白城市,我們這噶的端午節可以用“熱鬧”二字來形容。

    你見過成千上萬的人朝著一個方向去踏青嗎?清晨三點鐘開始,男女老幼,黃髮垂髫,傴僂提攜,前呼後應,在太陽出來之前陸陸續續奔向鎮子北邊的草原,撲進芳草地,踏著瑩瑩的露珠,享受著清新的空氣。在踏青的浩蕩隊伍中,有彼此相識的,打個招呼,“早啊!”“也來踏青啊!”不相熟識的,也微微一笑,點頭致意。通向鎮北的大路上,人頭攢動,是去踏青,也是去朝聖,人們都在心中默默祈禱,希望美好的生活永遠相伴。

  • 11 # 鄉村眼鏡姐

    端午節將至,南北習俗各有千秋,諸位大神家鄉的端午節有何特色?

    距離端午節也就十四五天的時間了,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各地有各地的風俗特色,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家鄉農村,在過端午節的時候有什麼特色。

    在我們這兒關於端午節的故事是這麼流傳的。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做大夫屈原,你看不慣當時的社會多次上述皇上要求整改,但是多次遭到拒絕。並且背離無妨,雖然報國無門,當他走在汨羅河邊的時候,對當地老百姓說出了這麼一句話。舉世皆濁,而我獨清,世人皆醉,而我獨行。說完投江自殺。那一天正好是陰曆五月初五。

    人們看到以後非常高興,感覺這是屈原喜歡吃這種食物,於是每年到了5月初5,端午節這一天,大家都會包上粽子,到江邊去祭拜屈原。

    現在在我們這兒農村包粽子,依然流傳著傳統的方法,用蘆葦葉子包上糯米,但是裡邊的各種雜料越來越豐富了,有花生,黃豆,小豆,綠豆等等,可謂是五花八門,花樣繁多。

    在端午節的時候,我們這農村還流傳著幾種習俗。

    另外,在各種打燒餅打月餅的店鋪裡也開始銷售,一些印有五毒圖案的燒餅。五毒餅上雕著,蜈蚣,毒蛇,蠍子,壁虎,蟾蜍。這主要是因為端午節以後天氣熱了,各種毒蟲開始出來大肆活動,為了避免受到這種毒蟲的騷擾,所以這五月初五這一天吃五毒餅,說是吃了五毒餅以後就可以避免這種毒蟲的騷擾叮咬。

    關於端午節將至,南北習俗各有千秋,諸位大神家鄉的端午節有何特色?這個問題我就知道這麼多,希望大家有時間到我們河北的農村來領略一下過端午節時的氣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明星整容越來越美,有辨識度,普通人整容網紅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