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州青年在雲南
-
2 # 泉州老么vlog
只要是華人應該都喜歡過節,就是外國的節日我就不愛過了,今年又馬上就要過春節了,一說到春節,我們可能就會想到除夕夜,和家人一起吃團圓飯,孩子們收壓歲錢,放鞭炮,大年初一穿新衣服,走親戚等習俗。
春節,對於華人來說,是一個具有儀式感的節日。
儀式,讓我們的節日變得更有趣味。
有人說,生活也要多些儀式感。但是你知道,為什麼我們要有儀式感嗎?如果沒有節日那麼日子就沒有什麼紀念的意義了,生活也就沒有起伏了,華人還是熱衷於那些傳統的節日。
因為我們容易滄桑的小心靈需要經常性的安慰。這大概是過節之於個體最大的意義。
在這大到沒邊且變幻不定的人世間,我們總是生活在地理上或者心理上的異鄉,像流浪貓一樣孤獨遊蕩,像風中落葉一樣漂泊無依。倘若能在某個方面出人頭地,倒是一種莫大的激勵,可是機率太小。
像名人們那樣明晃晃的存在畢竟是極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活得很卑微的。他們在微博上隨手發一個“喂”字,就有幾十萬人搶著搭腔,我們喊破喉嚨也沒人搭理。不能怪社會勢利,是我們確實太平凡。我們能力以外的資本等於0,能力本身也稀鬆平常,再怎麼奮鬥,也成不了人中龍鳳,始終只是人海中面目模糊的身影。
我們的存在感如此稀薄,身份焦慮如此強烈。我是誰?從哪裡來?我的人生有何意義?日復一日,應付完乏味的工作,拖著疲倦的軀殼蝸進冷清的斗室,人類的終極之問便叩響心門,使我們彷徨不安。幸而有各種節日時不時地將我們從生活的泥潭中打撈上來晾曬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