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哥說史

    在《走向共和》中,因北洋水師閱兵時,李鴻章迷信至陰之人不能登艦,沒讓李蓮英上艦。從而使李蓮英懷恨在心,時不時在慈禧太后面前給李鴻章上上眼藥水。

    為了修頤和園,貪得無厭的慶郡王奕劻,將購買南洋木材的差事交給了李光昭。而李光昭又投翁同龢之所好,整理了一本詩集,贈送翁同龢,併成功地從戶部提款60萬兩。

    但很快,東窗事發,李光昭被抓了個正著,但事後,李鴻章放出的訊息只牽扯到了翁同龢,為什麼放過了李蓮英呢?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26期:李光昭案爆發,李鴻章本跟李蓮英不合,為什麼不借此機會舉報他?

    一、

    其實一開始,李鴻章跟李蓮英的關係還是很好的,畢竟都是太后一邊的人,一個是宮裡大總管,一個是封疆大吏,本就沒有利益衝突。

    這也很好理解,李蓮英就類似於《大明王朝1566》中的呂芳,這個角色就兩點要求,一是左右逢源,平衡朝廷勢力,另一點則是隻忠於自己的主子。

    都說宰相門前七品官,連給宰相看門的都跟朝廷七品官類似,而李蓮英可是被慈禧太后封的正二品總管太監,被各種人巴結,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中中國人講究人情世故,這種文化形成了幾千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正所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所以,各類官員,求見慈禧太后也好,求李蓮英為自己說話也罷,總得意思一下,李蓮英就利用這個身份,收受了不少好處費。

    而這一點,慈禧太后也很清楚,在慶郡王奕劻向慈禧太后彙報建頤和園進展的時候,慈禧太后就講過,自己搬進了這個園子,李蓮英該不高興了:

    “小李子,這麼一來呀,只怕是,你們就少收不少銀子咯!”

    記住,慈禧這句話是在李光昭案,案發之前講的,也就是說,修頤和園,慈禧太后很清楚,慶郡王奕劻和大總管李蓮英肯定收了好處費。

    二、

    劇中的李鴻章很世故,也很圓滑,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可謂得心應手。

    一開篇的時候,李鴻章進宮見慈禧,他給李蓮英帶了一小瓶英中國產腳氣水。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這瓶水值多少錢,而在於李鴻章會做人。畢竟李蓮英只不過提過一次長腳氣,李鴻章作為封疆大吏,一品大員,能記住,還能付出行動,難能可貴。

    李鴻章惦記李蓮英的腳氣,李蓮英的感受是非常強烈的,因為這很有面子!

    就像是我們進了500強企業,幾年前跟老總說過一句話,結果幾年後,他見到你,突然喊出了你的名字一樣,你對老總的好感立馬昇華。

    本來李蓮英跟李鴻章的關係非常好,那麼為什麼後來倆人卻鬧掰了呢?

    這其實是怪李鴻章的,至少在《走向共和》裡是怪李鴻章的,正所謂封建主義害死人!

    李蓮英畢竟是一個太監,受限於身體的缺陷,其心態和人格也有缺陷。作為一名大太監,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身體的缺陷,跟他打交道,這一點務必注意,千萬不要刺激他。

    北洋水師閱兵的時候,李蓮英畢竟是代表慈禧太后來的,李鴻章卻沒讓他上艦,不管他的理由多麼正當,事實就是沒讓李蓮英登艦。

    李鴻章能想到至陰之人不能上艦,李蓮英會想不到嗎?

    他當然想得到,自己是太監,沒有陽剛之氣,而軍艦是充滿陽剛之氣的,不讓他登艦,不就是諷刺他是個死太監嗎?

    就算是後來李鴻章再怎麼安排,再怎麼熱情招待李蓮英,都已經無濟於事,太監記仇,這不是說著玩的。

    三、

    李蓮英回來後便在慈禧太后耳邊說李鴻章壞話,他本以為慈禧太后會收拾李鴻章,沒曾想,自己卻捱了耳光:

    “你少在我面前挑唆!我告訴你,不讓你上軍艦,是我準了李鴻章的。”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李鴻章知道自己得罪了李蓮英,他很可能已經提前給慈禧太后寫了摺子,陳述了這件事。當然,也不排除兩大主角光環,倆人心心相惜,互相理解,慈禧太后給李鴻章打圓場。

    慈禧太后撐腰,李蓮英就不敢怎麼著了嗎?

    當然不是,他自己扇自己耳光的時候,非但沒有反思自己,反而是越發生氣,還會把這個被扇之仇,仍然記到李鴻章頭上。

    如果說在北洋水師李鴻章的地盤,李蓮英還不好直接發作的話,等到了李鴻章求見慈禧太后請求通融時,倆人矛盾就幾乎公開化了:

    “我大清律例,太監過問朝事者,凌遲處死!”

    見李蓮英如此,李鴻章也明白,光靠那一瓶腳氣水是不行了,馬上掏出了三千兩銀票,沒想到還是被拒絕:

    “不過,你我同朝為臣,別因為這點小事壞了規矩!”

    不僅如此,李蓮英還嘲諷了李鴻章一頓,送他的腳氣水估了個價,送還了10兩銀子。

    這也就說明,李鴻章跟李蓮英的交情,就值一瓶腳氣水,而且李蓮英還給他了,從此一刀兩斷,互不相欠了。

    四、

    翁同龢跟李鴻章的關係就不一樣了,倆人立場不同,一個是皇上派,一個是太后派,註定倆人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更重要的是,倆人已經拍過好幾次桌子了,翁同龢剛當上戶部尚書的時候,倆人就吵過,李鴻章氣得直喊:

    “我要是再找你,我他M……”

    結果最後還是得找人家,沒曾想,拿著光緒帝的口諭,還是領不了錢,李鴻章臨走時可是拍了桌子,十分憤怒: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這句話也有威脅的意味在裡面,你跟我玩陰的,不要覺得我拿你沒辦法,我會反擊的!

    王陽明講過: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實善惡就在一瞬間,正因為有了善,才對應了惡,立場不同,都會把對方說成惡。所以倆人都不會認為自己有錯,都認為對方才是惡!

    翁同龢之所以敢這麼懟李鴻章,也是因為他自認為自己毫無把柄在對方手裡。即使李光昭送他詩集,他也是先付錢,李光昭不收,於是他用字抵扣的。

    只是他不清楚,他的字哪裡值那麼多錢?

    就像張之洞的墓誌銘,值錢的根本不是他的字,而是題字的人,這背後就是一條利益輸送鏈,花錢買名聲,買地位嘛。

    五、

    就因為翁同龢愛名!

    李鴻章不能直接彈劾,直接彈劾的話,那麼翁同龢何罪之有?

    找不到具體的罪證,因為他自己也講了,有慶郡王奕劻的批文,還有內務府的引薦。他沒有受賄,是絕對清廉的,即使收了的那本詩集,也是用自己的字換的。

    所以,翁同龢名聲受阻,光緒帝也沒辦法治他的罪,只能恨鐵不成鋼,諷刺了自己的師傅一頓:

    “只不過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

    而李鴻章為什麼不提李蓮英貪汙的事呢?

    李蓮英貪汙的事,並非稀奇事,以李鴻章對慈禧太后的理解,她必然清楚這件事,根本不用自己再強調。

    事實上,慈禧太后果然清楚,在李蓮英給自己梳頭時,突然就把報紙摔到了李蓮英臉上:

    “修園子買木頭那個案子,到底都是什麼人摻和進去了?”

    但慈禧太后不能追究李蓮英責任,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因為李鴻章沒有提李蓮英的名字,也就等於沒牽扯到宮裡,畢竟李蓮英就代表宮裡。李蓮英才得以下臺,但是人情是欠下了,欠下了李鴻章的人情,就等於被人家握住了把柄,李蓮英怎麼還:

    “這人情,我欠的起嗎?”

    三千兩銀子,畢竟是錢的事,都是千年的妖精,誰還差這點錢,但是人情債,是最難還的。

    李鴻章揪住翁同龢不放,卻放過了李蓮英,除了這些表面原因以外,還有其他的原因:

    那就是站隊問題了,在《大明王朝1566》中,為什麼鄭泌昌和何茂才一個勁地把問題往宮裡扯?

    就是因為,什麼事不能牽扯到宮裡,不能牽扯到皇上,放在《走向共和》裡,這種事決不能牽扯到慈禧太后。

    李鴻章一開始或許沒搞明白,但事後他必然會明白,不要真的以為不撥錢給他是翁同龢自己的意思,其實更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別忘了李蓮英北洋水師閱兵一行,已經探知了北洋水師在洋人銀行有存款,雖然明著沒說,但心裡已經不爽了。

    國庫還有多少銀子,翁師傅撥沒給撥款,光緒帝清楚,慈禧也知道,為什麼在李光昭案發之前不去幹涉,等爆了才想起來指責翁同龢?

    還記得李蓮英拒絕李鴻章行賄時說的這句話嗎?

    “中堂大人,要知道,咱家皇上和太后本是一個心思啊!”

    如果一開始大家還對這句話有異議,等到慈禧太后對著李蓮英狠狠地說了句:

    “修園子的木頭,還是一根不能少。”

    這也就說明,把錢撥給李光昭修園子,本就符合皇上和太后的心思,而且慈禧太后必然跟李蓮英強調過木頭的事。李鴻章要是以此彈劾李蓮英,那豈不是對慈禧太后有意見了?

    他還要不要活?

    事已至此,李鴻章也只能見機行事,識時務者為俊傑,他可是精明得很啊!

    只不過,翁同龢和李蓮英並未就此罷手,後面又有哪些動作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結束七十多年了,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的男女比例為什麼沒有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