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4
回覆列表
  • 1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歷史,最後還是會露出其真面目來的,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對歷史進行塗抹,當時或許有些效果,短期或許也有影響,但是,就長遠來看,對歷史所塗抹的顏色,無論是紅色還是黑色,最後,這些強加的色彩,還是會褪去的。

    這些,我都深信不疑。

    我寫清代筆記中的軼事、舊聞、傳言……並不是想要改變什麼,也不是要為誰塗脂抹粉、為誰增加顏色;我只是想多給大家一些參考的資料、只是想拓寬大家的視野、只是想增加大家思考的空間……

    真實是歷史的命脈。

    舛錯的資料,也有門道可看,是失誤?還是刻意篡改?這也需要用心辨證。這辨證,既是對歷史真相的釐清;這辨證,也是對歷史側面的有效補充。

    真實與舛錯並存,這才是歷史的全部。

    此處,根據武昌劉禺生《世載堂雜憶》中的《狀元遊街》一節,說一說傳聞,講一講太平天國佔據武昌時期狀元遊街的情景,供大家一閱。

    劉禺生的這一段文字,不是他自己的發明,他也是有所據的。

    這話,還得從黃岡劉鵬說起。

    黃岡劉鵬,年少時就擅寫文章,當時,或以才子目之。

    但是,劉鵬的科舉之路並不順暢。在清廷的科場上,劉鵬並沒有因為能文而高中、而享有科名。

    當時,太平天國的軍隊佔據了武昌。

    據載,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二年農曆十二月十八日(癸巳)(公元1853年1月26日),太平軍攻克武昌,湖北巡撫常大淳舉家自盡。太平軍人數增至五十萬(裹挾難民),咸豐三年農曆二月初十日(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前此被革職,死後賞患)陸建瀛被殺。

    之後,為了壯大聲威、吸納人才,太平天國也迎合時勢,開科取士。

    太平天國開科取士時,劉鵬應考,並考中經魁。

    所謂經魁,明代科舉有以五經取士之法,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鄉試中每科必於五經中各取一名,列為前五名。清代亦沿明代慣例,稱五經取士中的前五名為五經魁,或五魁。

    因為在太平天國科考中得中經魁,所以,劉鵬也被人稱作“偽舉人”。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於武昌營坊口都司湖畔創設了兩湖書院。

    其時,劉鵬已年近七十,但是,他還是被選為兩湖書院的肄業生。

    第二年(或為光緒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劉鵬參加清廷舉辦的鄉試,考中舉人。

    須知,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農曆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份的八月舉行鄉試。

    因為在太平天國考中經魁,此前,又在清廷鄉試中考中舉人,所以,劉鵬又被稱為“偽雙料舉人”

    劉鵬所作的文章,如《青雲塔賦》、《黃鶴樓賦》等,被登載於《黃州課士錄》、《經心書院集》中,曾傳誦一時。

    太平天國時期,劉鵬曾擔任春官丞相府的高官。

    須知,太平天國設有六官丞相,分別為天官丞相、地官丞相、春官丞相、夏官丞相、秋官丞相、冬官丞相,每官設正、又正、副、又副丞相各一人,共二十四人。

    因為曾經在太平天國擔任春官丞相府的高官,所以,劉鵬對太平天國的往事很是熟稔。

    劉鵬是《世載堂雜憶》作者劉禺生族伯兄的同僚,所以,他常常會來往於劉禺生家。

    當日,大家一起飲酒談天,劉鵬酒酣得意時,會高談太平天國的舊事,講話中,他也會毫無忌諱。

    據劉鵬講述,當時的情景大體如下:

    太平天國的軍隊進入武昌之後,曾開科取士。

    當時科考的主考官,是由東王楊秀清擔任的。

    考試的題目是:

    “太平天國天父天兄天王為真皇帝制策”

    考試結束,張榜公佈名單,考中者有六百多人。

    興國州考中者,有376人。

    興國州:清初,興國州仍領通山、大冶,同屬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起,興國州不再領縣,屬武昌府。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州設縣,隸湖北省江漢道。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定名陽新縣,沿用至今。

    這一榜的狀元劉某,也是興國州人。

    據說,狀元劉某在應試文章中曾寫到:

    “三皇不足為皇,五帝不足為帝,惟我皇帝,乃真皇帝。”

    因為文章切題、又深得太平天國的心意,所以,劉某被主考官東王楊秀清大加賞識。

    太平天國考試高中人員的榜單,是用黃緞寫成的。榜單就張貼在考試司門口的照牆上。因為中考人員的名字太多,以至於榜單非常長,寫完所有名字,用去黃緞兩匹。這一榜單,繞貼照牆內外,纏了三匝。

    為了慶祝這一次開科取士的成功與獲取人才的眾多,太平天國安排在連馬廠搭建了三四丈高的臺子。高臺全部用黃緞裝點佈置。當時,還聚集六百多名考試高中的新貴在高臺之下。天王洪秀全點名,東王楊秀清親自傳臚唱名。

    考試高中的新貴們先排成整齊的行列,向天王洪秀全謝恩。禮畢,又列隊向東王楊秀清行參拜老師禮。北王韋昌輝以下的諸王,全都是身穿黃袍、頭裹紅巾,列坐在高臺的左右。

    謝恩拜師畢,開始舉行唱名授職的典禮。順序是,從高臺的左邊上,由高臺的右邊下。

    唱名授職典禮結束,進入狀元遊街儀式。

    狀元劉某,滿頭點綴金花,身穿繡金黃袍,頭戴紅緞翅子帽,足蹬二寸厚的官靴,坐著八抬八捧的尊顯轎子。狀元轎子前面的頂馬,也披紅。

    所謂頂馬,是指舊時官員出行時,儀仗中前導的騎馬差役或舊時舉行婚喪典禮出行時,常用的禮儀,以為炫耀。

    關於頂馬,清人袁枚《隨園隨筆·頂馬》雲:

    “今貴人街行,前有騎馬者一二人,號稱頂馬。”

    頂馬執引大紅旗一面,上面寫著一行大金字:

    “天王欽點某某科狀元”

    榜眼、探花的情景,大體與狀元相仿。

    當時狀元遊街的盛景,傾城出觀,號稱“出狀元大會”。

    狀元遊街結束,中考的新貴六百多人一齊前往東王府朝見,拜會老師。老師坐著受禮,並向新貴們賜紅綾、賜餅、賜宴。

    新貴們每人可得狀元餅一份,餅極美,上面覆蓋有紅色綾煅。吃完餅之後,老師會讓新貴們將紅綾攜歸,以光宗耀祖。

    考試高中的新貴們,官職各有差別:

    狀元授職天官某丞相;

    榜眼授職地官某丞相;、

    探花授職春官某丞相。

    其餘的六百多人,按照考試成績排名,依次授予官職:

    排名高的,授予王府、丞相府掌府;

    排名低的,授予王府、丞相府坐府。

    按照太平天國的官制:

    丞相的位子,比王的位子低一些;

    王的位子,又比東西南北王的位子低一些;

    天、地、春、夏、秋、冬官丞相,分別相當於清朝的吏、戶、禮、兵、刑、工部尚書。

    後來,太平天國由武昌攻下南京,在武昌授職的文官,大都跟隨組織,前往南京高就。

    (全文結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 2 # 澳古說歷史

    當然有。

    太平天國不但有科舉,而且還有女子科舉。清朝學者吳家楨在《金陵紀事雜詠》一書中就曾記載:“棘闈先設女科場,女狀元稱傅善祥”。1853年,太平天國始創科舉女科才,傅善祥報名參加女科考試後,高中鼎甲第一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後一位女狀元。

    太平天國的科舉始於癸好三年,也就是1853年,《賊情彙纂》中就明確記載:“賊之於癸丑年開科江寧”。1853年,太平天國攻克重鎮江寧(今南京),洪秀全於此登基稱帝,號天王,改江寧為天京,並定都於此。不久,他就在天京開科取士,正式開啟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

    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其考試等級曾有過兩次較大的變化,在1859年前,其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縣試、省試、京試。但是,在1859年後,隨著洪仁玕的掌權,在其頒佈《士階條例》後,其考試等級被細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京試

    縣試。縣試是太平天國科舉中最為基礎的考試,等同於清朝的院試,考中者稱秀才。太平天國縣試在縣城舉辦,一般由各縣監軍為考官,有時也會以軍帥為考官,如1862年,桐鄉縣試,軍帥姚某為考官。太平天國縣試的內容以詩、策為主,如1861年3月在吳江縣舉辦的縣試,15日考頭場,三文一詩,首題為“真道未知須省悟”,二題為“大孝終身繼有虞”,三題為“四海一家盡兄弟”,詩題為“萬姓安居享太平”。16日複試,策題為“孝弟力田論治安策”。省試。太平天國的省試,等同於清朝的鄉試,考中者稱舉人。省試在各省的省會舉行,監考官由天國從中央派出,如1854年安徽省試,在安慶舉行,天國派出京試狀元武立勳前往監考。太平天國省試的內容以詩、策、論為主,如1860年8月在蘇州舉辦的鄉試,頭場散,三文一詩,首題為“同頂天父天兄綱常”,次題“禾王作主救人善”,三題“能正天所親”,詩題“一統山河樂太平”。複試一策一論一詩,策題“治兵安民策”,論題“真道根源惟一正”,詩題“萬郭來朝”。京試。京試為太平天國最高級別的科舉考試,等同於清朝的會試和殿試,考中者分為三甲,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頭名稱傳臚,餘者稱國士;三甲若干名,頭名稱會元,餘稱達士。天京事變前,其京試分為天試、東試、北試和翼試,一年四次,舉辦的時間以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的生日為準,天試原定於天王生日即每年十二月舉行,後改為幼主生日即每年十月初一舉行,東試、北試和翼試分別在八月初十、六月二十、二月初一舉行,四試各自開科取士,各自出榜,試題也由四王各自出題,內容從《新約》、《舊約》、《天王詔書》、《天條書》、《天命詔旨書》等拜上帝教的教書中選出。同時,四試所選出的三甲,其地位不分高低,皆有狀元、榜眼、探花出現。天京事變後,隨著楊秀清、韋昌輝被殺,石達開出走,東、北、翼三試停開,僅剩天試。此外,在1859年後,天試有一年一次,改為三年一次 。

    如上文所說,1859年後,太平天國的科舉被細分為五個等級,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鄉試和郡試,但因此時太平天國已陷入頹勢,多數疆土都被清朝重新奪回,因此關於天國到底是如何實施鄉試、郡試的,現今並不太清楚,只知道考中鄉試者稱信士,考中郡試者稱賢士,其他的都不甚瞭解。

    此外,與清朝的科舉一樣,太平天國的科舉也分文試與武試,武試的考試階段與文試也一樣,前期分縣試、省試、京試,後期分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京試。參加武試的考生,考中鄉試者稱藝士,考中縣試者稱英士,考中郡試者稱能士,考中省試者稱猛士,考中京試者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甲頭名稱傳臚,餘稱威士;三甲頭名稱會元,餘稱壯士

    總得來說,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與清朝所實施的科舉是既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這裡我們來著重介紹下,太平天國與清朝所實施的文科舉的不同點:

    其一、應試資格上的突破。與清朝科舉相比,太平天國的科舉最大的不同,在於它不限制參加科舉的考生的身份。在清朝若想要參加科舉,倡優、隸卒、僧、道、巫、覡、卦卜、星相之流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的,但是在太平天國這裡卻是不一樣,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天國,他對於要想參加科舉的考生的身份沒有任何的限制,“無慮布衣、紳士、倡優、隸卒,取中者即狀元,翰林諸科”,不管考生是何種身份,是倡優也好,還是商人也好,只要有能力,狀元都不是夢。

    其二、考試內容、形式不同。清朝的科舉考試,其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考試形式則採用八股試帖體。而太平天國的科舉卻不是,它的考試內容不再以四書五經為主,而是以西方的經書為主,洪秀全始開科舉後,就規定科舉的內容以《真命詔旨書》、《舊遺詔聖書》和《新遺詔聖書》等西方經書,以及其飲定的《三字經》、《天條書》等書籍來進行科舉的命題。此外,在考試的形式上,太平天國的科舉也不再拘泥於八股試帖體,而是主張“文以紀實”,不管格式,只求實用。

    其三、考試等級的不同。眾所周知,清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等級,即院試、鄉試、會試、殿試,二百餘年皆未有改變。而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的等級卻不一樣,初期它分為縣試、省試、京試三個等級,後期經過洪仁軒的改革,又被分為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京試。此外,天國的京試與清朝的會試、殿試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在初期天國的京試每年都要舉辦,且分為天試、東試、北試和翼試四場考試,每場考試都有三甲的出現,也就是說天國的科舉每一年都會出現四位狀元。

    其四、中試考生稱呼的不同。清代的考生,若通過院試,頭名可稱案首,餘者可稱秀才;通過鄉試,頭名可稱解元,餘者可稱舉人;通過會試,頭名可稱會元,餘者可稱貢士;通過殿試,則分三甲,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甲頭名稱傳臚,餘者可稱進士,三甲頭名原也可稱傳臚,後來不可稱,皆稱進士。而太平天國的考生,考中鄉試者稱信士;考中郡試者稱賢士;考中者京試,分為三甲,一甲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頭名稱傳臚,餘者稱國士;三甲若干名,頭名稱會元,餘稱達士。

    其五、增開女科。清代與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他們最大,也是最為特殊的地方,就在於太平天國增開了女科,也就是允許女子參加科舉。洪秀全在定都天京後,遂“行考試女子之典,正主試為洪宣嬌,副主試為張婉如、王自珍。題為《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應試者二百餘人。……傅(善祥)作獨力闢難養之說,引古來賢女內助之功,為秀全所激賞,遂充狀元,飾以花冠錦服,鼓吹遊街”,1853年,洪秀全首開女科,以洪宣嬌為正主考官,張婉如、王自珍為副主考官,此次女科的考試內容為《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參加考試的共有二百餘人,最後傅善祥被選為狀元。

    可以說,太平天國的科舉,相對於清朝所實施的舊科舉,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創新。首先,他對參加科舉的考生的身份不再有任何的限制,真正的實行了“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約定。其次,它首開的女科,更是成為千古從未有過的創新,對於後來的女子教育和近現代考試製度有著深遠的影響。最後,它對於科舉的考試內容與形式也有著非常大的改變,天國科舉的考試內容不再受四書五經的約束,也不再拘泥於八股文,它所推行的“以文紀實”的考試形式,鼓勵考生要講求實際,去面對現實中的問題,而不是侷限於書本知識,沉迷於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夢幻當中

    當然,太平天國在科舉上雖有著多種的遠超當時的超先進的創新理念,比如開女科,廢除身份上的限制。但是,因太平天國在科舉上所邁的步伐實在太大,且因天國存在的時間也太短,根本就沒有機會讓其有修改科舉制度的計劃,再加上當朝者洪秀全思想的侷限性,所以太平天國的科舉也存在著諸多的缺陷。

    太平天國科舉制度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科考太繁太濫,中舉名額較大,致使功名氾濫,從而降低了天國科名在士人心中的地位和聲譽。科舉考試作為封建王朝的掄才大典,歷來被歷代王朝所重視,而為了讓所選之士人是有用之人,能真正為朝廷創造楚價值,歷代王朝皆是嚴格選士,而經過歷代統治者的精心設計,科舉制度早已形成了一套組織嚴密、操作規範、行之有效、嚴苛無比的選士方法,為此有些讀書人終其一生都未得一個秀才的稱號,可以說歷代科舉的中試者皆是萬一挑一的人才,也因此在當時對於讀書人而言,金榜題名,成為天子門生,就是他們的至高榮耀。

    但是,太平天國所實施的新式科舉,它與舊式那嚴苛的科舉卻不一樣,它帶著很大的隨意性,是絲毫無制度可言,且實在是太繁太濫。以天國科舉最高等級京試而言,早期它不但一年舉辦一次,且每次還有四試,分別在一年的二月、六月、八月和十月舉行,每一試都會錄取百名進士,且都有狀元、榜眼、探花。也就說,太平天國的科舉每一年單單就是一甲,就會誕生四位狀元、榜眼、探花

    試想,連狀元每年都會出現四個,其繁、濫程度可見一斑。同時,太平天國的科舉不但狀元多,連錄取狀元也很是隨意,比如在某次京試上,一位士子就因作文:“三皇非皇,五帝非帝,惟有天父、天兄、天王、天國,乃是真皇帝”,就被洪秀全賜予狀元頭銜,由此可見,太平天國取士是有多麼的好笑,正所謂“八月號東試,十月號天試,正月及二月,北試翼試又相繼。六閱月耳四狀元,唾手功名太容易”

    此外,太平天國科舉的繁、濫,不但體現在最高等級的京試,在省試、縣試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如1854年湖北省試,“入場不及千人,取中者至八百餘名”,參加考試的不足1000人,可錄取的卻高達800餘人。再如1861年仁和縣試,“一榜盡取無遺”,只要是參加的,就盡數被錄取。試想,一個如此容易考中的科舉考試,試問誰還會去在意呢?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太平天國的科舉實在太多隨意,也太過氾濫,致使很多讀書人都瞧不起天國的科舉,為此是紛紛逃避天國所舉辦的科舉,由此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是經常出現無人應舉,原定要錄取的人數還多餘參加考試的人數,甚至好笑的是某此京試,還出現了當了狀元,“乘機逃走,不知所終”的奇葩事情。

    第二、對科舉出身的士人,寬於取而嚴於用,登進之途太過狹窄,致使缺少對人才的吸引力。歷代科舉考試為何能吸引人才為朝廷所用?其根本原因還不是因為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就能有出將入相的機會。正因科舉能讀書人有做高官享厚祿的機會,所以讀書人才為之趨之若鶩。但是,太平天國的科舉卻恰恰缺少了這麼一個優惠力,它雖然在錄取率上非常高,幾乎是只要考就能中,但是試想太平天國的官職就那麼多,就算要創,也有個極限,且這些官職多為那些王爺所控,根本就不會有太多的官職能讓科舉出身的士人擔當。

    當時,天國的官職多是被楊秀清、韋昌輝、石達開鄧開國王爺所控,他們通過自己的宗族、部屬、鄉眾等關係,是牢牢把控著天國的重要官職,以太平天國一個三等王童容海而言,所部僅其兄弟輩就有童巨海、童湖海、童青海、童四海、童龍海、童虎海、童富海、童貴海、童華海、童晏海等十餘人,而這些人都被童容海安排到了天國的重要崗位上。可以這麼說太平天國的天下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家天下,若跟那些王爺沒關係,即使是狀元,他也不會有任何出頭的機會。

    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太平天國科舉出身的進士,他們多隻能出任一些類似於祕書的文職官職,只能是負責佐理文案,草擬文書或掌教考選等一些簡單的事務,沒有任何的實權,只有極少數因受那些王爺的信任擔當一方重任,但是就算是這樣,也沒有一位科舉出身的擔任過統兵將帥。如此,試問就是這樣的一個登進之途,它對讀書人有何誘惑力呢?讀書人考科舉,不是因為那個稱號,而是因為它能給他們帶來高官厚祿,如此一個不能給他們帶來高官厚祿的太平天國科舉,他們自然不會有任何的興趣可言

    總之就是一句話,太平天國有科舉,他的科舉與清朝相比,有著很大的創新,但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

  • 3 # 孤城影隨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洪秀全及諸王開始享受著天堂一般的生活,同時他們又一邊規劃普通民眾的生活。基本上,清朝統治制定的那一套社會制度都被太平天國視為“妖孽”,欲除之而後快。

      

      洪秀全首先頒佈詔令,要求天國的臣民們改變信仰,敬拜上帝。隨後,又強令百姓改變原來的裝束和髮式,腦袋後面不能再梳辮子,婦女也不能再穿旗袍。這個時候,百姓就需要在“留髮”或是“留頭”之間再次做出選擇。百姓的審美觀也要隨著朝代的更替而不停變換。

      對於許多知識分子來說,改換一下服飾髮型倒也無妨。太平軍最令人可恨之處便是毀壞書籍,他們把大量的藏書放火燒掉,或者當柴草使用,甚至解手後拿來擦屁股。這種到處焚燒書籍,打擊讀書人的做法對於穩固太平天國沒有任何好處,相反,其副作用更為顯著。

      

      在太平天國,只有一項“清妖”實行的制度不但被保留了下來,而且很受重視。那就是科舉制度。眾所周知,洪秀全就是因為沒有考取功名而走上造反之路的,因此他內心有很深的“科舉情結”。當初,他名落孫山時,就曾憤憤發誓:“等我自己開科取士吧。”

      太平軍打下第一座城市永安後,即宣佈開科取士,那一次科舉的首名是南王馮雲山。進入南京城後,太平天國馬上制定了自己的科舉考試辦法,並於當年開科。其制度大致沿襲了清朝,考試分為鄉試、縣試、郡試、省試和京試,只不過清朝是三年一考,太平天國一年一考,且京試又設天試、東試、北試、翼試,共有四次,試期分別以天王、東王、北王和翼王四人的生日為期。

      

      四次京試各自開科取士,各自出金榜,都產生狀元、榜眼、探花。當時有人寫了一首《金陵癸甲新樂府·點狀元》:“八月號東試,十月號天試,正月及二月,北試翼試又相繼。六月閱耳四狀元,唾手功名太容易。”依照這個考法,毫無疑問,原本萬里挑一的進士在太平天國一點也不稀罕。

      太平軍所到之處,嚇走了大批讀書人,所以當他們開科取士的時候,具備考試的讀書人就很稀少。因此不得不放寬條件,無論是誰均可參加考試。後來就出了一個笑話,一個農民在街上賣菜,聽說不管什麼人都可參加考試,結果扔下菜攤去報名應試,誰知發榜時竟得了個舉人。此事引起南京城的一片轟動。

      

      國家掄才大典竟然如此兒戲,那些飽讀詩書的人不屑參加考試,更讓場內冷冷清清,有時不得不延期考試。凡是參加考試者,幾乎都能被錄取。1854年,太平天國在湖北開科,考試者不到1000人,竟出了800多個舉人。安徽一個縣就出了30多個。這與洪秀全當年考試之難形成鮮明對比。

      科舉考試本是為了從讀書人中選撥人才的,可是太平天國的科舉,過繁過濫,如同兒戲。加上太平天國總體上對孔孟之學是排斥的,各階層的權力基本由最早參加起義的廣西人來把持,讀書人對這種考試大多是拒而遠之的。

      洪秀全等人所宣揚的“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天堂,像是海市蜃樓,瞬間煙消雲散。人們發現,他們所建立的天國,其實還是人間的一個小朝廷,所不同的是,當初高喊“打倒王侯將相”的人,如今自己成了新的王侯將相。

      

      瞭解太平天國曆史的朋友似乎都清楚,洪秀全、楊秀清等人的德行,實在是比不過那位平庸的道光帝,道光帝至少還從自身做起,崇尚節儉。而他們完全是生活腐化,荒淫暴虐。儘管太平天國運動曾在中國近代史上上演了一個傳奇,但它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 4 # 尼古拉斯憶心

    隋朝開皇七年(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於濟兩科。煬帝大業二年(606年)設“進士科”,以試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舉和制舉兩種,武則天時創殿試和武舉。 明清的科舉考試分為四個級別,最低的一級叫院試,由府、州、縣的長官監考,考試通過後為秀才,然後是鄉試,這是省一級的考試,考中的就成了舉人。 再高一級的是會試,由禮部主持,考取的叫貢士,如果能考過這一關,就有資格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也就是殿試。 殿試又叫廷試,由皇上親自主持。

    結果人家告訴他,那次考試只是為了祝壽而舉辦的活動,不算數的。 但在科舉這件事上,也不能說太平天國完全沒有貢獻,畢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就是在太平天中國產生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盾牌座uy有2億億個地球這麼大,如果地球也有這麼大,那地球的2邊的人是不是永遠無法來往因為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