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MELZMEQ

    «論語»第一篇,學而篇: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語句凝鍊,文辭優美,蘊意發人深思。

    單就此句而言,"人不知而不蘊,不亦君子乎!"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少,無論多字少字,意則變矣。並且斷字斷詞也很重要,請看,人不知,而不慍,與人,不知,而不慍,意大不同。

    有人釋,人不知,而不慍,覺得中見缺少點什麼,好像沒有交待清楚,便直接釋為人不知道你,你也不要惱怒,有埋怨。中間的這個你,是腦補的,不是原本的,所以很多人解釋也有理據,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層出不窮。經常有一些妄自尊大者,以為天下誰人不識君,便自以為自己名聲顯赫,如日中天,豈不知眼大無珠者比比皆是,有眼不識泰山者,自古以來不知凡幾。

    講個故事以佐所言,蕭何月下追韓信,大家都知道,韓信從項羽處走脫,投奔劉邦,為其效力,有劉邦史上雖稱有識人之明,但亦不識韓信之才,有一次,韓信違紀,當斬,臨刑,大喊,漢王不想得天下嗎?為何為如此小事斬殺於我?薦於劉邦,不得用,怒而夜走。因常與蕭何論,蕭知其才,才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之故事,才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之悲嘆。

    此即,人不知而慍者。

    然人不知而不慍,即為君子乎!如此釋,誤矣。

    此應斷為,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何此,且看,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其意釋,子路,教你的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學習應有的態度。

    依此論,此句應釋為,人不知道也不要慚愧,這也是君子。

    孔子游列國,遇項槖,拜一字之師。這就是證君子之行,不知而不慍,學有高下,達者為師,下於師,有何慍。慍者,好為人師也。謙謙君子者,處卑而處。故車繞城行,與小兒辨日而不慍。

  • 2 # 孫彥博

    “子曰不知不慍?”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十則》裡的句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所以“人不知不慍”是針對曾子講的。

  • 3 # 開口兩把火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他人不知道自己的,沒有什麼值得去憤怒的,不就是君子的所為嗎。

    沒有什麼特別針對的物件。這是教導大家要做到自我認知,人跟人不一樣的。人不能自視甚高,覺得別人應該知道自己的所作為,而不是默默無聞。

    君子是一種修養境界,做人需要像君子一樣,追求的不是轟轟烈烈,而是坦然處之。

    做人是需要自信,而不是盲目的尋求他人的肯定,也不是盲目的自我認知。要面對情況坦然而觀。每個人都理解和接受方式不一樣,不能要求所有人認同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當今很多人,錢也有,工作也好,但是卻沒有幸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