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繼一生
-
2 # 戰宇在重慶
隱忍+保持正確的做法。曹氏從曹睿起,就再無可以壓制他的帝王,曹氏自身精英的斷層,忠於曹氏的不斷逝去,開始驕奢淫逸的後代子孫,這是曹氏面臨的情況。迴歸到曹魏政權,司馬懿父子一直處在抵抗孫吳和蜀漢的前沿,對內,保持了政權的執行,無論是給予小民的生活希望,還是任用能幹人士,為司馬氏積累了民望,結合軍功等,門生故吏掌握著曹魏的軍政,所以最終可以代曹魏。
-
3 # 賽半仙
為什麼陰險狡詐的司馬懿這樣的人最後得了江山?
看看司馬懿身上的標籤就能得到答案洞察先機、裝傻充楞、沉得住氣、能屈能伸、不顧顏面、時機把控。
像司馬懿這樣的陰謀家一旦時機成熟他就有資格爭奪霸主之位。
什麼是時機合適呢?
熬到沒有人能壓制住他時候。司馬懿正是做到了這一點,而他的隱忍成了他成功的基石。
洞察先機201年,時任司空的曹操以皇帝的名義請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深知曹操狼子野心,便以封痺病託病拒絕,就是中風之類的病,嚴重到靠人伺候無法下床的那種。
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訊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
司馬懿能做到24小時全身心投入到病人的角色中來,沒有一點小堅持和毅力是做不到的。
可是還是被曹操發現了,司馬懿很喜歡讀書,有一天突然想把書拿出去晒晒,結果遇到大暴雨,身邊沒有僕人,由於愛書他忘記了自己裝病,親自去收書,結果被府上一個丫鬟發現。為了不走漏風聲,司馬懿的妻子將這個丫鬟殺害。
事實證明再狡猾的狐狸也有他的弱點。
裝傻充楞208年,在曹操的威逼之下,司馬懿只得進宮就職。司馬懿很有識人的本事,司馬懿知道如果自己鋒芒盡露,獲得的不是提拔,而是殺身之禍。
可這一切也沒有逃過曹操的法眼,曹操同樣很善於識人。曹操有殺他的心,卻沒有殺他的理由,這主要源於司馬懿懂得剋制自己的慾望,只要熬過了曹操他才有可能大展拳腳,此時司馬懿的目標是活著就好。
雖然兩人之間關係特別,但曹操在臨終之前交代司馬懿不可重用,還是讓曹丕有所顧忌。
220年,曹丕繼位。這個時候司馬懿雖然身居高位,但手裡卻沒有兵權,司馬懿這個時候也沒有篡位之心。
畢竟沒有誰搞仕途,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在篡位上,這個需要日積月累對權利的迷戀和合適的機會出現,或者是為了保命,起碼這個時候司馬懿沒有篡位的野心,他的目標是能有機會一展所長。
曹丕對於這個良師益友也算信任,三次親征,都讓司馬懿鎮守許昌,可見其信任。
曹丕死的時候將曹叡託付給司馬懿、曹真和陳群,並告訴曹叡,千萬不要懷疑這三個人。
大權在握的司馬懿,依然低調行事,不是軟弱,而是蓄勢待發,深知為官之道,在沒有絕對的權利面前,勝不驕敗不餒才是正道,永遠不把自己的本尊暴露在其他人面前。
司馬懿選擇隱忍,並沒有反擊,而是繼續等待機會。
司馬懿的忍耐力超乎常人,一般人遭遇這種打擊很難東山再起,可司馬懿則看得很遠,他深知自己總有一天會手握重兵,而現在該做的就是韜光養晦。
經過自己的努力,司馬懿熬死了曹休和曹真司馬懿總算又一次手握重兵。
這讓諸葛亮著急了,給司馬懿送去“巾幗婦人之飾”,能讓諸葛亮急成這樣,可見司馬懿真不是一般人。
諸葛亮的行為成功的激怒了魏營中的將士,可是司馬懿心裡跟明鏡似的,反而套了蜀國來使的話。
等到諸葛亮耗不起準備撤退,司馬懿再後發制人,雖然還是被諸葛亮擺了一道,但勝利的天平已經向魏國傾斜。
這種“厚顏無恥”、不拘小節,軟硬不吃之人,是得有多強大的內心,才可以做到不動如山。
雖然遠離朝堂,但他知道機會快來了,開始蓄力。
但面子功夫還是要做的,司馬懿又一次當起了演員,又演了一次中風的老漢。
這次,他又騙過了曹爽的雙眼,這才保住了性命。
司馬懿終於在249年等到了機會,發動了“高平陵之變”,剷除了曹爽,奪了兵權。
這個時候,魏國基本就是司馬家的了。
司馬懿心性極好,遇事不驕不躁,這也讓他得以長壽,活了72歲,憑藉72歲高齡司馬懿熬死了所有競爭對手。
所以,也有人說司馬家的江山是司馬懿熬出來的。
想想司馬懿也是夠混蛋的,曹操臨走之前告訴兒子曹丕,司馬懿不是好人,要小心。
曹丕臨走之前又告訴兒子曹叡,司馬懿是個好人,一定要重用,切不要懷疑。
曹叡走的時候又告訴兒子曹芳,要聽司馬懿的話,並把自己年幼的兒子託付給他。
結果,司馬懿卻奪了老曹家四代人累積起來的基業,這個老頭果真壞得很。
-
4 # 說客先生dys123
司馬懿是審時度勢的聰明高人~
司馬懿是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三國演義》體現很明確是褒獎蜀劉備諸葛亮一幫,貶低魏曹操司馬懿一夥,對司馬懿評價也是比較偏頗。您要是一碗水端平一個角度去看的話,可以說半部三國看司馬,整部三國為晉生。
司馬懿的出道:
士族後代出身司馬懿和宦官出身後代曹操都算是統治階層中的幫派,所以他們受到的培養和眼界觀點、做事出發角度是有很多相同地方的。
據說司馬懿最初是不想做曹操的臣子的,曹操聞得他的才能,先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裝病不去,並躺著不動躲過了曹操派人夜間刺探,說明他很聰明,料事如神,謹小慎微。
司馬懿的聰明:
司馬懿很懂曹操之心,知道曹操生性多疑,腦袋一轉,任性一起就宰人,走的是寧可殺錯也不放過的路線。像楊修因雞肋故事被殺,許攸狂傲居功被宰……等被他隨意殺掉的人數不勝數。司馬懿當然怕死,一貫表現就非常低調,所以不拉幫結派,也不隨意吐言出計,被曹操逼急了才順著曹操半言半語。一離開曹操身邊就有點活躍了,讓他獨立做事都能做的井井有條,通盤考慮周全,多出奇策。
曹操也是識貨之人,司馬懿表面的恭順顯得深沉老謀,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心裡很忌諱。但司馬懿確實是個難得的人才,雖然對他不偏聽偏信,經過一些事之後也驗證了司馬懿的真實能力,讓曹操害怕自己身後子孫沒有能壓制住司馬懿的人。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司馬懿的耐力:
司馬懿的忍耐力非常強,知道曹操對他的猜忌,所以戰戰兢兢裝孫子裝的特別好,你讓我出力我就能出力,你讓我窩回去我就窩回去,他的內心深知和曹操這傢伙是沒有道理可講的,有用的是要用的人才,但才能超主就會殺掉,沒用的是廢材隨手扔掉不可惜,而且毫無顧忌。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就是典型的寫照。所以司馬懿表現拿捏非常中肯,讓曹操不是非常滿意信任,但又覺得是可用之才,雖然懷疑他但也有點拿不準,司馬懿就在夾縫裡悄悄存活著。
熬死了曹操,曹丕比曹操那是差遠了,他也親身知道司馬懿的厲害,但他逼迫漢獻帝禪讓,假裝三次辭讓,最後登記做了魏國的開國皇帝。曹丕的王朝離不開司馬懿,不管是人謀、國謀、軍謀司馬懿是魏國第一人,司馬懿獲得了放開手腳施展才能的機會,官位和威望也更加的高漲。而司馬懿從來沒有因為幫曹丕當皇帝而居功自傲,始終謙卑低聲下氣,保持恭順之態,也不結黨營私,也不拉幫結派,獨善其身。皇帝讓幹嘛,就幹嘛。與其他人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一帶兵出戰在外,強勢風範就顯露出來了,帶兵謀略也非常的強,管理軍官將領非常嚴格,演戲也很到位,手段用的非常多,獲得了很多庶族戰將的暗地裡擁戴。
他比較排擠司馬懿和其他非族內的人,想立威名的曹爽自認為是攻打蜀國的好時機,不聽司馬懿勸阻,認為諸葛亮已經死了沒啥敵手了,結果被王平打敗。損失慘重,後來和吳又打一場,又損失很大。威望降低很多,使魏國國力受損,在朝堂內兄弟把持朝政專權,又失去很多人心。
要說司馬懿一輩子是尊奉曹魏的,篡位的是他的兒子司馬昭。司馬懿一生小心謹慎,施展才能,竭盡其能為大魏立下第一人的汗馬功勞。但其不顯山不露水,沉穩隱晦做官,在四代皇帝中,都受到重用,也以自己的智謀隱忍耐力保障生命安危。
參考:
1、《三國演義》
2、《三國志》
-
5 # 學者阿誠
司馬懿蜇伏許久,與諸葛亮久戰,諸葛亮七出祈山,皆無功而返,不勝亦無大敗,若勝,則飛鳥盡,大敗,剛曹操必棄之如蔽履,司馬懿深知,足見司馬懿之智。曹操逝後,曾告戒曹丕提防司馬懿,曹丕不為所動,足見司馬懿隱藏之深,所謀之遠。猛虎死了,豹子順勢而起理所當然
-
6 # 淺紫草
陰險狡詐只是三國演義為了對比諸葛亮的睿智聰明而給他的人設。這對他很不公平。司馬懿是堪稱改天換命的人。其實,司馬懿並不是一開始就想當皇帝。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是順勢而為。曹操的離開註定魏國的撐不住。曹丕多疑,不會用人。曹睿更是無能。司馬懿的能力遠超他們。自古王者有能者居之。再加上,曹睿有過幾次想搞他的心思?是誰都得反。
-
7 # 嘻嘻必笑
自古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英雄不問出處,司馬懿權力、能力、野心樣樣俱全,輔佐的君主卻無能,他屬於強者為什麼不能稱帝?
-
8 # 世紀新人lm
首先,應該明確司馬懿是豪族大家的典型代表。司馬氏取代曹魏,進而統一全國,其實質是曹魏的統治權從以曹操為代表的寒族手中,轉移到以司馬懿為代表的豪族大家手中,並且豪族大家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儒家意識形態為主導的西晉政權。
其次,司馬懿去世時,仍稱魏臣,而最後統一天下的是他的孫子司馬炎。司馬懿是奠定基礎的人,是司馬氏開始爭奪天下的開始。
司馬懿是豪族大家的代表,但不是唯一的。之所以他能取代曹魏,就在於他的性格特質,即他的個人志向和堅忍陰毒。
1.司馬懿有天下之志。他生於亂世,那個年代儒家綱常盡遭破壞。所以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正如史書所載:《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從上可見,司馬懿不會止步於公卿。
2.司馬懿很堅忍陰毒。建安六年(201年)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兩次派人徵辟,甚至以殺戮相威脅,他才到相府中就任。他性格中堅忍和執拗,可見一斑。也因此他能忍受從正始八年(247年)開始、長達兩年被架空而稱病的日子。
他的陰毒,在剿滅遼東公孫淵之亂和處理曹爽黨羽兩件事上得到充分體現。景初二年(238年)平定遼東之亂時,司馬懿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屍體,築造京觀。而後他又把公孫淵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斬首,殺死將軍畢盛等二千多人,收編百姓四萬戶。高平陵之變後,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和桓範等人被誅滅三族,所牽連者達五千餘人。
司馬懿的陰毒個性連子孫都感到羞恥,以至懷疑晉國祚能否長久保持下去。對此,《世說新語-尤悔類》曾提到,東晉王導、溫嶠往見明帝,明帝問到了“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待王導講完後, “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
從上可見,儘管“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但司馬懿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謹遵溫良恭儉讓的儒生,也因此,他能在亂世中突圍而出。以上是主觀因素,同時,曹氏和夏侯氏的不堪匹敵是重要的客觀因素。
3.政治對手的不堪匹敵。景初三年(239年)正月,魏明帝去世、齊王曹芳繼位,年僅八歲。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而曹爽完全放飛自己,強行伐蜀、排擠託孤重臣(當然是指司馬懿)、強遷郭太后於永寧宮,同時“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等等倒行逆施失盡人心。而在高平陵之變中,一錯再錯、毫無章法,缺乏臨機處斷的能力與智謀。兩年後,王淩、毋丘儉和諸葛誕等相繼起兵,欲清除司馬氏,結果都兵敗被殺。
再加上公元254年,夏侯玄被司馬師殺害,夷滅三族。至此,司馬氏掌權毫無障礙,稱帝也只是最後的臨門一腳。
綜上,司馬懿以他的堅忍、陰毒,為司馬氏最終奪取江山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
9 # 明悅讀歷史
總體來講,因為司馬懿有謀略、善識人、能忍耐。
有謀略在諸葛亮後期北伐魏國時,魏國幾乎沒有可以與之抗衡的戰將,除了司馬懿。所以曹氏不得不重新任用司馬懿,而又不給他實際上掌兵的權力。司馬懿的謀略還體現在幫曹丕爭取王位的時候,他對曹操分析透徹,而且不像楊修那樣顯露於外,所以才能一次一次的幫助曹丕脫離險地。
善識人曹操讓司馬懿在自己兒子中選擇一個輔佐,司馬懿一直選的都是曹丕,從來不考慮曹植,因為他知道曹丕才是和他志趣相投的人。司馬懿的待人也有一套,帶兵沒幾年,有幾千軍士追隨著他,這是他會用人待人的表現。
能忍耐跟隨曹操的時候,他能夠安分的完成自己的任務,從來不爭功好勝,後來被曹氏打壓時,能夠把自己真正的情緒藏在深處,連自己最親近的人也看不出來他的野心。但是一旦時機成熟了,他會抓緊機會,一擊即中。司馬氏奪曹氏江山是歷史上少數的無功而奪天下的家族。這樣的做法雖然多被後人詬病,但是以軍事來講,司馬懿本人的能力在三國裡還是可以的。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最後司馬懿獲得江山是帶有宿命論的味道在裡面。也就是說司馬懿一開始就是冥冥之中註定的就是最後贏家,所以他的形象到底怎樣並不重要。這和英雄不問出處是差不多的道理。他天生就是帝王相,不管他經歷了什麼,養成了什麼樣的性格,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他是最後的贏家,帝王,符合宿命一說就可以了。
縱觀中國歷史,最終能夠一統江山的無外乎兩類人,一類是君子,仁義之君。另一類就是大家口中的小人,陰險狡詐之人。
我們看到的君子,即仁義之君,也不見得他不是陰險狡詐之人。因為我們獲得的史料都是所謂的正史,沒有哪個帝王允許自家的史官抹黑自己。換個角度來看,仁君不陰險狡詐,如何在激烈的鬥爭中脫穎而出。仁者無敵只是理想狀態。
我們看到的陰險狡詐之人當君王,並不見得其就是這樣的人。一些敵人為了抹黑自己的對手,這樣做是經常的。
所以對於帝王評價要全面、客觀、理性!記住,當帝王者沒有一個不是簡單者,都有狠的、狡猾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