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蛐蛐兒

    實際上,做一個雜食性動物要比專食性動物難得多。

    吃東西,到把吃下去的東西消化吸收,實際上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首先你要有適合特定食物的嘴,或者叫做喙,或者叫口器之類的,總之是一個能把要吃的東西送入體內的器官,其次還要能把吃掉的東西消化掉,要知道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哪怕是植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差別都是很大的。

    先說吃下去的問題,食物不同,吃食物的“嘴”也大不一樣。就拿鳥類來說,吃種子的鳥嘴短而厚,有助於壓開種子外殼,就像一把鉗子一樣,吃樹皮裡的小蟲的鳥嘴普遍尖細,有助於伸進縫隙中掏出蟲子,捕獵的猛禽普遍有一個鉤狀嘴,有助於撕開肌肉。如果鳥兒想要雜食,首要的問題就是嘴型不適合食物。雖然食谷鳥繁殖期也會捕食一些小蟲,給雛鳥補充蛋白質,但是它們捕食效率非常低,要完全靠這個填飽肚子還是很難的。

    說完了吃進去的問題,再說消化吸收的問題,不同的物種對於所吃的食物是高度適應的,例如白蟻吃木頭,它們體內是有共生的細菌幫助它們分解木質素的,如果共生菌沒有了,那麼白蟻也沒法消化木頭,就會餓死。這種技能,捕食一般的生物學的來的。在哺乳動物中,食草動物的腸道明顯更長,而且有很多食草動物會反芻,胃也分為好幾個胃,食肉動物沒有這樣的結構,也就很難消化植物。

    因此,專食性是容易的,只要食物豐富(一般沒有破壞過的環境都可以做到這一點),專食性動物實際消耗的能量更少(發展出新的結構,或者存在冗餘,是很消耗衡量的事情),專食性的極致就是寄生蟲,往寄主體內一趴,根本不用擔心食物來源,所以很多寄生蟲是高度特化的,甚至有的寄生蟲只寄生某一種動物。而雜食性就要複雜的多,就像人類,又要具備食肉動物那樣的尖牙,又要具備食草動物那樣的門牙,磨牙,的確是得來不易。

  • 2 # 池州乘客

    先分析一下食草動物的身體結構。以反芻動物為例,這是最為成功的食草動物。反芻動物的消化系統很特殊。比如,口腔沒有上門齒,胃分為三個或四個胃室,腸道很長等。食物會在它們的胃腸道內進行充分的發酵,產生大量小分子脂肪酸。牛羊的胃腸道直接吸收的就是這些小分子脂肪酸,而不是像人類那樣吸收葡萄糖。這就決定了食草動物不僅不能吃肉,甚至不能吃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比如穀物,尤其是豆類。吃多了,就會因為過度發酵產生大量氣體,危機生命。小牛為了喝奶,甚至專門進化出食道溝,讓奶水直接進入真胃,避免發酵。其他方面,比如食草動物的雙眼長在頭部兩側,就是為了增加視野,避免被偷襲,但是卻失去了立體成像能力,不能很好判斷距離。五指進化成了蹄子,便於奔跑,卻也失去了捕食的能力。如果食草動物想要保留雜食性,必然會影響它們消化利用牧草的能力,明顯得不償失。

    再看食肉動物。典型的食肉動物根本就沒有咀嚼能力,也就是說,它們進餐的時候,是把肉直接撕咬下來,整塊吞進肚子。而且它們也沒有澱粉酶,就算吃了穀物,也不能消化。胃腸道結構簡單,尤其是小腸比食草動物短的多,只能消化吸收營養密度很高的食物。但是,肉食動物進化成雜食動物還是比較多見的。最常見的是熊科動物,大多數都進化出了雜食性,主要是它們體型較大,太過於笨重,捕食效率不高,被迫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做為補充。食肉目動物當中,熊貓最徹底,已經完全以竹子為食了。但是,熊貓的消化道結構依然不適合消化植物,竹子裡面的纖維素完全不能消化吸收。熊貓的消化道只能從竹子裡面吸收很少量的養分,所以必須每天大量進食。

  • 3 # 永遠有多遠141381830

    其實是環境改變基因,如果雜食動物食物極度匱乏慢慢的也會吃一些比如蟲子一類的,還有肉食動物在食物匱乏下也會吃同類,優勝劣汰,如果食物匱乏,經過數年進化可能肉食動物會變成雜食動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寵物又打又罵的人,婚後會不會有家庭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