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了,這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我們都知道“五一勞動節”是現代的產物,但卻很少有人知曉,其實古人也有“勞動節”,而且還不止一個,男女都有。壹
二月二“耕事節”
要說起歷史最悠久、名氣最大的古代“勞動節”,首推“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天之前的黃昏時分,“蒼龍七宿”之首的“龍角星”會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故稱“龍抬頭”。在農耕文化和經驗中,“龍一抬頭天必雨”,陽氣生髮、雨水增多,正是春耕的好時候,這在缺乏灌溉工程及手段、靠天吃飯的古代,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所以自古以來,從官方到民間,“二月二”都被視為春耕農事的開端。晉代成書的《帝王世紀》就記載有“三皇之一”的伏羲“重農桑,務耕田”的事蹟,據說每年新春的二月二,這位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都會親自下田“躬耕”,以顯示對農耕的重視,而類似的事蹟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亦有記錄,只不過主角換成了周武王。
到了唐代,二月二更是被正式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在這一天,農人流行在農具上扎紅綢布,再下地耕種,寓意喜慶、吉祥,日子紅火。而發展到明清兩代,執政者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政策上,都將“二月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以勤政聞名的清雍正帝,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這一天,都會親率滿朝文武官員,及嬪妃、宮女等到圓明園西側的“一畝園”扶犁耕田,並將這項農事“活動”以皇室規則的形式給固定下來,要求後世子孫遵從,這其中固有重視農桑的態度,或許還有憶苦思甜的意味。民間對此亦有歌謠相傳:“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另外,清政府更有規定,逢“勞農節”,“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賦稅雜差,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這或許就是古代勞動者,在屬於他們的“節日”裡所能享受到的福利吧。
“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了,這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的節日。我們都知道“五一勞動節”是現代的產物,但卻很少有人知曉,其實古人也有“勞動節”,而且還不止一個,男女都有。壹
二月二“耕事節”
要說起歷史最悠久、名氣最大的古代“勞動節”,首推“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天之前的黃昏時分,“蒼龍七宿”之首的“龍角星”會從東方地平線升起,故稱“龍抬頭”。在農耕文化和經驗中,“龍一抬頭天必雨”,陽氣生髮、雨水增多,正是春耕的好時候,這在缺乏灌溉工程及手段、靠天吃飯的古代,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所以自古以來,從官方到民間,“二月二”都被視為春耕農事的開端。晉代成書的《帝王世紀》就記載有“三皇之一”的伏羲“重農桑,務耕田”的事蹟,據說每年新春的二月二,這位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都會親自下田“躬耕”,以顯示對農耕的重視,而類似的事蹟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亦有記錄,只不過主角換成了周武王。
到了唐代,二月二更是被正式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在這一天,農人流行在農具上扎紅綢布,再下地耕種,寓意喜慶、吉祥,日子紅火。而發展到明清兩代,執政者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政策上,都將“二月二”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以勤政聞名的清雍正帝,在每年的二月初二這一天,都會親率滿朝文武官員,及嬪妃、宮女等到圓明園西側的“一畝園”扶犁耕田,並將這項農事“活動”以皇室規則的形式給固定下來,要求後世子孫遵從,這其中固有重視農桑的態度,或許還有憶苦思甜的意味。民間對此亦有歌謠相傳:“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另外,清政府更有規定,逢“勞農節”,“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賦稅雜差,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這或許就是古代勞動者,在屬於他們的“節日”裡所能享受到的福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