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城傑詩憾
-
2 # 古月老胡子一枚
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著力,思考普通話和方言的靈活使用。
一、從細微著手推廣普通話。
普通話產生於北方方言,作為全民族使用的一種語言,無疑在克服語言隔閡,促進社會交往等方面,具有較強優勢。因此,應該細微著手。
一是從身邊娃娃抓起。成年人應為嬰幼兒創造普通話語言環境。胎教開始,使用普通話。幼兒咿呀學語時,家長儘量少說方言。自幼兒園起,老師和家長應著力讓幼兒分辨方言與普通話不同的發音體系,並區分和掌握髮音規律。確保方言不進校園。
二是在公共場所推開。特別是工礦廠區、車站碼頭、旅遊景點、學校、醫院、賓館、會議接待服務、影院廣場娛樂、店鋪攤點經營、公交客運旅行等公共場所或區域,全方位推廣普通話交流和文明用語。不留空檔和死角。
三是把工作基礎打牢。期待擴大普通話測試評定範圍,並從嚴把關等級評定關口。測評範圍由教育、廣電媒體等領域逐步向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延伸。包括各級組織公務活動使用普通話,工作語言不使用方言。並因地制宜,編寫簡易鄉土教材,在規範語音的同時,規範詞彙和語法。
二、從大處著眼保護方言。
一是尊重方言。中國有56個民族,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從某種程度上說,方言更能代表地區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方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如東北方言,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尊重人民,首先應尊重人民的文化。
二是研究方言。進一步研究包括現代漢語中方言的發展演變過程;古代漢語的歷史面貌和演變過程;它對文獻、考古、民俗學、民族史和文化史的影響;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文化。
譬如,方言維繫著故土情愫,有的人希望孩子不忘記本和根,時常讓孩子感受本鄉本土語言。這是一種情結。應該研究,在積極推廣普通話的同時,如何保留這種文化藝術,保持民族和地方特色,允許普通話和方言並存。
三是保護方言。普通話是方言的高階形式,還應不斷吸收各種方言的營養。方言蘊含的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內涵,得到廣大民眾關注。應當允許文學作品和表演藝術作品向方言天地進一步延伸。
應該區分方言使用範圍。如民族和屋場文化活動、地方特色文藝表演、方言聚居地的語言交流等場合,仍然使用方言。在非普通話使用場所,允許使用口頭禪和土語。
總之,每個人都應把握好普通話和方言使用的靈活性,並不斷加強自己的語言修養,注意語言的使用範圍,克服方言對普通話推廣的不利影響。同時,讓方言閃爍燦爛的地域光芒,煥發語言文化的勃勃生機。
-
3 # 丫丫花聞
很榮幸能回答頭友的問題,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在方言語境中成長生活而學會了普通話之後,到底是用普通話思考還是用方言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來回答。
第一種情況:有些人祖祖輩輩都是是在方言中成長、生活,由於歷史遺留問題,沒得上過學,但是老了之後由於生活需要而學會了普通話,因在方言中成長、生活的時間比較漫長,普通話只是學會了簡單的口頭表達而已,而在書寫方面還存在很大的困難。那麼,這類人用方言來思考的機會比較大。很多到城裡幫忙帶孫輩的老人,他們一輩子都是在用方言交流,為了能更好的跟家人孫輩交流才學一口蹩腳的普通話,很多時候普通話裡還夾著方言,譬如現在在各大小區裡看到這種現象比比皆是。
第二種情況:有些在方言中成長生活,上學之後學會了普通話,但是迫於生計,工作之後如果還在方言環境中的人,這類人的思考方式還是方言,畢竟方言在他們工作生活中佔的比重比較大。比如,我們進城務工大軍,他們雖然也會用普通話,但是工作生活的環境一般都是跟自己家鄉父老鄉親交流機率高些,在他們眼裡使用普通話跟鄉親們說話還會覺得彆扭,不夠親切,有時候表達不出地方味兒,沒有地方特色,所以這類人群用方言思考的機率非常高。
第三種情況:這是最龐大的一個人群,甚至是生力軍。在方言中成長、生活,上學之後而學會了普通話,後來由於工作的原因都是必須長期用普通話交流,從而弱化了方言的使用率,家鄉話可以說很多都慢慢淡忘了,就會使用的是普通話思考問題。這類人一般是職場人員、教師、醫生、科研人員、網路編輯等等,這類人群包括的範圍非常廣,而且越來越年輕化。有些甚至長期不用家鄉方言之後,家鄉的方言越來越陌生,一般都是用普通話思考。
再次印證了普通話在全國的推廣非常成功,甚至隨著一帶一路普通話已經走出了國門,走向世界,說明了祖國母親越來越強大!
因此,用方言還是普通話思考,取決於平時經常使用哪種語言頻率比較高就用哪一種語言,這個沒有固定模式。甚至是可以互換的,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親身經歷,沒工作之前會用方言思考的機率比較大,工作之後用普通話思考。
-
4 # 翼寶寶
思考和表述是兩個概念。
思考問題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的思想就像一匹Mustang,時而天馬行空,時而墨守成規,時而活潑跳躍。
而我們需要把我們的所思所想通過語言或者行為表述出來的時候,才涉及到所謂的普通話,或者方言。
即使,我們不會說話,對我們的思考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啞巴他也會思考啊。只是他表述的方式可能是手語或者鍵盤。
所以,我們懂什麼語言,對我們如何思考,我覺得是兩碼事。
而不是,我學了英語,我的思想就變成了英中國人的思想了。我學了法語,我就變成了法中國人的思考方式了。我學了韓語,我的思考方式就變成南韓人的思考方式了。。
我們學了任何語言,我們思考的方式依然還是一樣的。跟語言無關。我們的思想,最終還只是思維層面的東西。而語言,只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我們的思想的一種工具。
就像電腦的主機和鍵盤。真正有用的東西,還在主機裡面,而鍵盤,只是輸入方式而已。
-
5 # 瑩光流火
用哪種語言來思維,取決於在現實生活中更多地用哪種語言來跟別人交流。比如說,小時候你講方言,那個階段你思維時自然而然就用的是方言。長大了隨著時代,環境的改變,你的日常生活、工作與交流大部分都已經是普通話,這是你的思維語言也會自然變成普通話。就像人受環境的影響一樣,思維用語也是由語言環境決定的。
-
6 # l湖湘客
習慣成自然。
任何一種方言,都有一定的使用範圍。生活在這一圈子中的任何人在思考問題時,有一定固定的邏輯思維慣性,與使用方言和使用普通話無關。
人們在表達訴求,或人際交往時,常常以自己慣有的語言表達方式向闡述自己的觀點,使用方言或普通話視傾聽物件而異,但有時自覺或不自覺的會完成語言切換。這種經歷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經歷。
思考問題是固有思維慣性使然,而語言只是表達思維內容的方式方法,兩者沒有因果關係或必然聯絡。
個人觀點,勿懟。
回覆列表
我在十八歲之前所講的話基本上以方言為主,當然這個時候的我幾乎談不上有成熟思維,交流人群多以熟悉家人,同學,朋友同一方言區為主。
十八歲以後則開始了走南闖北並後來立足於鵬城,恰恰鵬城多是來自全國各地不同方言語系,不同表達理解力的人文交匯,在又一個十多年的記憶裡。語言表達完全是國語表達為主,正是在這個時候我有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不明理逐步走向明理的過程,普通話會讓我感覺內心表達更加通順達意。當然有時為了入鄉隨俗,我也會用一些於他人交往而“偷”學來的地方方言(比如粵語,川語,山東方言)來表達表達下,肯定不地道,聽者慢慢也自然起來,至於目的嗎無非就是儘快獲得他人認同和拉近距離。
現在,我又回到自己的家鄉再創業,在處理公司事,大事,正事時基本都用普通話表達,自然就是以普通話思維方式了,因為對我來說其實已經覺得普通話表述更加通達,更加邏輯。
當然在家裡,在和少時交往人群時還會常用方言表達,特別是和我不太能講普通話的父母面前,我肯定用方言,因為只有這樣,我才始終有和他們在一起距離。
故而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時,本人覺得我們有能力在不同場合隨眾而眾,甚至可以多學會用不同方言會更好,只要我們用心去講,用心去表達,哪怕說得慢說得不太好亦無所謂。這好比去到國外儘量學會哪怕至少會幾句常用外語口語也是好的。但我相信只要是中中國人,在常用普通話來表述時,永遠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方言語系,時而還要創造機會多說說,特別是同自己父母親和家人時更應如此,因為只有這樣我才感覺我們至少做到了永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