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演員,應該問我們自己,我們如何處理情緒轉折?
當然,因為每個人性格不一樣,所以處理方式也是天差地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掩飾真實情緒。
就拿我自己來說,對方讓我不爽的時候,如果是個領導,我會避開目光接觸,或者假裝按摩眼睛or扶額,讓自己短暫逃避一下。情緒轉到憤怒,也許不會體現在面部,但最常見的是會不自覺地握緊拳頭,又或者沉默不語。
演員該如何處理情緒轉折?答案是演員該如何觀察生活。
對生活缺乏觀察和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面癱式的表演。
中國有無數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的表情,比如說眉頭緊鎖、面面相覷、目瞪口呆、笑逐顏開、氣喘吁吁、聚精會神、談笑風生、垂頭喪氣……這些對生活的總結本該反應在演員的表演中,遺憾的是,我們似乎並沒有從太多影視劇中感受到這些,又或者說,很多應該有情緒轉折的地方,給“一笑而過”了。
我們在學表演的時候,第三節課便是去旅遊區觀察人物,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帶著各自不同的心情匯聚在南鑼鼓巷,每一個人面對的境遇不同,處理的方式不同,透過外在觀察人物的行動,體會人物內心的況味。
無法對一個人由內而外的理解,輪到自己表演時,並不是不知道怎麼做,只是“怎麼做”是按照自己意願來的,而非人物本身、角色本身,所以觀眾在這個演員身上感受到的就是模糊——他在演誰?自己還是角色?
話說回來,演員每次飾演的角色不同,所以積累的人物觀察越多演員越好。
我記得馮遠征說過一個事,大概意思是自己讀書那會兒,老師讓他們去觀察菜場賣菜的,馮遠征覺得自己經常去菜場,不去觀察也沒事兒,就在宿舍跟幾個哥們打牌。後來匯演時,老師就問他是不是沒去菜場?馮遠征:……老師指出了他表演上的問題,馮遠征也徹底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和藝術是一件嚴謹的事。
這個問題不應該問演員,應該問我們自己,我們如何處理情緒轉折?
當然,因為每個人性格不一樣,所以處理方式也是天差地別,但有一點是共同的:掩飾真實情緒。
就拿我自己來說,對方讓我不爽的時候,如果是個領導,我會避開目光接觸,或者假裝按摩眼睛or扶額,讓自己短暫逃避一下。情緒轉到憤怒,也許不會體現在面部,但最常見的是會不自覺地握緊拳頭,又或者沉默不語。
演員該如何處理情緒轉折?答案是演員該如何觀察生活。
對生活缺乏觀察和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形成了面癱式的表演。
中國有無數的成語形容一個人的表情,比如說眉頭緊鎖、面面相覷、目瞪口呆、笑逐顏開、氣喘吁吁、聚精會神、談笑風生、垂頭喪氣……這些對生活的總結本該反應在演員的表演中,遺憾的是,我們似乎並沒有從太多影視劇中感受到這些,又或者說,很多應該有情緒轉折的地方,給“一笑而過”了。
我們在學表演的時候,第三節課便是去旅遊區觀察人物,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帶著各自不同的心情匯聚在南鑼鼓巷,每一個人面對的境遇不同,處理的方式不同,透過外在觀察人物的行動,體會人物內心的況味。
無法對一個人由內而外的理解,輪到自己表演時,並不是不知道怎麼做,只是“怎麼做”是按照自己意願來的,而非人物本身、角色本身,所以觀眾在這個演員身上感受到的就是模糊——他在演誰?自己還是角色?
話說回來,演員每次飾演的角色不同,所以積累的人物觀察越多演員越好。
我記得馮遠征說過一個事,大概意思是自己讀書那會兒,老師讓他們去觀察菜場賣菜的,馮遠征覺得自己經常去菜場,不去觀察也沒事兒,就在宿舍跟幾個哥們打牌。後來匯演時,老師就問他是不是沒去菜場?馮遠征:……老師指出了他表演上的問題,馮遠征也徹底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和藝術是一件嚴謹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