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景那邊
-
2 # 夫子姓王
王維是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名維,字摩詰。因為她的母親篤信佛教,就用《維摩詰經》來為孩子命名。
王維從小受母親的影響,也信仰佛教。吃齋誦經。他的弟弟王縉也是這樣。
王維的詩往往也透著禪意,比如《鳥鳴澗》《山居秋暝》等等,這也是為什麼人們稱王維為“詩佛”。
王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九歲就能寫文章,精通琴棋書畫,小時就小有名氣。
15歲時,王維和弟弟王縉在長安、洛陽一帶遊歷,深受王公貴族的喜愛,以上賓之禮招待他們。
17歲時,王維就寫了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和岐王交好,透過岐王認識了玉真公主。在他們的大力舉薦下,公元721年,王維狀元及第。
王維做的第一個官職是太樂丞,這應該和他精通音樂有關。據傳說,有人拿著一個曲譜,不知道是什麼曲子,王維看到後說這是《霓裳羽衣曲》第三拍。後來人們找來樂師演奏,果然不錯,可見,王維非常具有音樂才能。做太樂丞也可謂人盡其才,專業對口了。
在唐代,考試製度規定,進士及第只是透過禮部的進士科考試,並不會立刻安排官職,那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要想取得具體職務,還要透過吏部舉行的博學鴻詞科。
只有透過博學鴻詞科考試,才會安排官職。而博學鴻詞科的考試,比禮部進士科考試又要難上許多,錄取的人數更少。
因此,王維雖然狀元及第,但並沒有透過吏部的博學宏詞科考試,能獲得太樂丞官職已經很不錯了,那還是因為玉真公主和岐王的推薦,否則很可能不會安排具體的官職。
因此,能取得太樂丞的職務,對王維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
3 # 老百姓關注的話題
說起唐朝大詩人王維,大多數人都熟知他的詩作。王維擅長寫五言律詩,多歌詠山水田園及反映邊塞生活,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王維還曾經在唐玄宗開元十九年科舉中狀元及第,一時風光無限。
不過在高中狀元之後,王維的日子似乎並不好過,他的官運也沒想象中那麼亨通。王維先是被任命為太樂丞,一個八品下的小官,後因犯錯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王維被提拔為右拾遺,是一個正八品小官。次年調任監察御史,也是一個八品官職,後奉命出塞,慰勞河西軍士,也就是在那裡,王維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詩《使至塞上》)的佳句。也就是說,王維在高中狀元之後的多年時間裡,一直在各種八品的官職裡調來調去的。從邊塞歸來后王維的官運稍微好些,但受到安史之亂的影響,再次陷入低谷。從王維的詩作中也可以看到,王維因在官場上失意而產生的孤獨、寂寞之情,晚年更是清心寡慾,與世無爭。
王維能夠狀元及第,本應是滿腹才華,馳騁於官場之中,但王維的表現更像是一個水貨狀元。從王維在官場上的經歷來看,王維除了寫詩畫畫之外,確實沒有取得過像樣的功績。水貨狀元之名也算是名副其實了。
古代的科舉制度是為了給朝廷選拔可用之才,以供朝廷任用,並不是選拔詩人或畫家,那麼像王維這種詩畫雙絕的文學天才,是如何能夠高中狀元的呢?
這還要從唐朝的科舉制度說起。科舉制度創造於隋朝,完善於宋朝,唐朝僅僅是起到過渡的作用。唐朝的科舉制度遠不如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嚴格,且弊端極多:
1.考試的方式。明清時代的科舉是經縣、州、府層層考試篩選,再參加鄉試,直到會試、殿試,整個過程要考三年時間,過程艱辛,能夠考到最後的都是精英。唐朝的科舉就沒那麼嚴格了,只會在幾個大區進行一次考試,考過之後就可以直接參加朝廷舉辦的會試,這種不嚴格的考試對人才的選拔是不利的。
2.考試內容不同。唐朝的科舉分明經科和進士科,且以進士科為主,考試內容主要為策問,後來又加考雜文(詩賦)等,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司法、軍事等問題進行解答,不過唐朝是個文學盛行的時代,朝廷尤其注重詩賦,即便在考策問時也要求有一定的文學功底,這對像王維這樣的文學天才是非常有利的。
3.考試過程鬆散,評閱制度不合理。自宋朝以後,朝廷為了防止考試作弊,從考試、閱卷到最後的錄取都採取種種措施,例如考試時需要糊名、閱卷時先由專人抄卷等,但這些措施在唐朝是沒有的。唐朝時科舉的錄取人選、排名都是由知貢舉(主考官)一人負責,知貢舉三年一換,且沒有統一的標準。由此可以看出,在唐朝的科舉中,知貢舉的地位舉足輕重。
4.唐朝科舉走後門現象也比較嚴重,科舉的排名往往是內定的。科舉的名次都由主考官來決定,那麼對於豪門子弟來講,只要能夠賄賂主考官,便能取得好成績。據史料記載,王維的狀元也是靠走後門得來的。王維參加科舉那年的主考官叫裴明覆,當時王維經常在岐王(唐玄宗的兄弟)府中出入,岐王指點王維去拜訪玉真公主。玉真公主地位十顯赫,且愛好詩賦,對王維的到來求之不得。在玉真公主的操作之下,王維擠掉當然已經內定的另一個很有實力的名士張九皋,拿下狀元。
科舉制度本是為了打破士族豪門對人才的壟斷而產生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但唐朝時科舉制度並不完善,漏洞極多,士族豪門仍然可以透過各種手段控制科舉制度,進而壟斷人才。唐朝時在科舉中高中的狀元,基本上都是士族豪門的人。古人是很講究身份地位的,王維出身太原王氏一脈,是五姓七望之一,家族歷經近千年,厚積薄發,除王維之外,王勃、王之渙、王昌齡等均出自太原王氏。
所以,王維能夠高中狀元,是因為他出身豪門且擅長詩賦,對於國家政治方略,他幾乎一無所知。王維流傳後世的作品也基本上都是詩賦、繪畫、書法等,也足以證明這一點。當他走上官場,卻發現他所擅長的詩賦對於官場毫無幫助,這官越做越累,失意之下,也只能藉助詩賦來表達自己對官場的不滿。
其實,唐朝的水貨狀元也不只王維一人。唐朝透過科舉誕生的100多名狀元之中,除了孫伏伽、婁師德、張九齡等廖廖幾人之外,大多數都是水貨狀元,這些人沒有真才實學,一輩子碌碌無為。然而在這個唐朝的狀元名單中,卻能找到很多詩人、畫家、書法家,例如王維、崔元翰等,這也是奇葩了。
-
4 # 苦蟬5
其實文才與官才不是一回事。官是國家機構統治天下百姓的管理階級。他需要官場智商和社會能力,是社會學,管理學,還有政治經濟學。吟詩作文大部分是文字遊戲。用文字遊戲去管理天下,是離譜的。古代才高八斗的文人在官場是個廢物的數不勝數。連皇帝也不例外,宋徽宗有才木?其實他就是個拖累國家的廢物,他的能耐也就是花鳥魚蟲,詩詞歌賦。王維也許就是這樣的人。
回覆列表
因為詩人不明白,不擅長協理官場之道。純粹就是 一個書生意氣。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整天埋頭於詩情畫意。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