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清楚這件事,得從日本石英VS瑞士機械開始說起:
日本石英機芯早期憑藉精準度、實惠度都是吊打瑞士機械機芯的。
乃至後期引發了“石英革命”,那個時候的瑞士機械錶被石英錶、電子錶打的半死不活。
瑞士行業規模大為縮減∶員工總數從1970年約90000人下跌至1984年僅超過30000人。與此同時,公司總數從1970年1600間下跌至572間,同時世界機械製表業也受到慘重打擊。
但是,這些事情發生的背景可都是“好表的標準=走時準確”
到了後期,尼古拉斯•海耶克出現了。
他在那個時期做出最重要的決定就是:
既然準確度玩不過你們,那我們就重新制定規則
他花巨資買下寶珀、寶璣品牌,就是為了要這些品牌歷史悠久的“形象”,對於表的營銷策略也慢慢側重於“製表歷史”,在表的外形上也做的花樣百出,紀念款什麼的也都不用說了。
為什麼這樣做?就是為了扭轉人們的觀念:“好表的標準=彰顯身份”
而人們也確實吃這一套,願意拿大價錢去買一塊體現身份的表。走時不準?那已經不是好表的評判標準了。
這個時候人們買表就開始選定瑞士品牌,無論是機械還是石英,就算價格再昂貴,日本表都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而確實你看,比如勞力士,有精工的精確度,一個普通人根本用不上的“深潛功能”,不背透,大多都是精鋼材質,人家還是價格超高,在中國也沒見做什麼營銷卻一群群勞吹勞迷。為什麼?就因為我們接受了這樣的規則
要講清楚這件事,得從日本石英VS瑞士機械開始說起:
日本石英機芯早期憑藉精準度、實惠度都是吊打瑞士機械機芯的。
乃至後期引發了“石英革命”,那個時候的瑞士機械錶被石英錶、電子錶打的半死不活。
瑞士行業規模大為縮減∶員工總數從1970年約90000人下跌至1984年僅超過30000人。與此同時,公司總數從1970年1600間下跌至572間,同時世界機械製表業也受到慘重打擊。
但是,這些事情發生的背景可都是“好表的標準=走時準確”
到了後期,尼古拉斯•海耶克出現了。
他在那個時期做出最重要的決定就是:
既然準確度玩不過你們,那我們就重新制定規則
他花巨資買下寶珀、寶璣品牌,就是為了要這些品牌歷史悠久的“形象”,對於表的營銷策略也慢慢側重於“製表歷史”,在表的外形上也做的花樣百出,紀念款什麼的也都不用說了。
為什麼這樣做?就是為了扭轉人們的觀念:“好表的標準=彰顯身份”
而人們也確實吃這一套,願意拿大價錢去買一塊體現身份的表。走時不準?那已經不是好表的評判標準了。
這個時候人們買表就開始選定瑞士品牌,無論是機械還是石英,就算價格再昂貴,日本表都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而確實你看,比如勞力士,有精工的精確度,一個普通人根本用不上的“深潛功能”,不背透,大多都是精鋼材質,人家還是價格超高,在中國也沒見做什麼營銷卻一群群勞吹勞迷。為什麼?就因為我們接受了這樣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