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板塊歷史上分分合合,不是一直都是今天的面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無論是地表還是地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地幔對流拖動板塊漂移,不斷塑造著地球面貌。這其中變化的過程很難用三言兩語說得清,為了能夠讓大家直白的認識地球,我們得先從地球內部說起。
我們可以很形象地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地殼就相當於蛋殼,地幔相當於蛋清,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殼就是我們眾多生命生存的地方,陸地、洋底都是地殼的一部分,是一大塊硬殼(由眾多板塊組成的硬殼),厚度一般都在幾十公里,陸地比較厚一些,海洋處就比較薄一些,海洋的最低點海溝處也有幾公里厚;地殼往下的就是地幔,地幔溫度很高,地幔上層為軟流層,呈半溶狀,大陸漂移就是地殼在地幔之上漂移,洋底也是如此;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了,這裡的溫度極高。
對於大陸漂移的動力,現在還沒有很確切的說法,不過我認同“對流”這一說法。在地核的加熱中心,地幔軟流層熱量增加,密度減小,體積膨脹,產生上升熱流,上升流在地殼底部分流,分流的地幔物質拖動地殼運動。非洲與南美之間,北美與歐洲之間就處在地幔上升流分流中,地幔分流在非洲與南美、北美與歐洲之間背向運動,把兩邊大陸撕裂,裂隙注入海水,兩側陸地逐漸分離,這條裂隙正是古老的大西洋中脊。兩邊陸地原來越遠,裂隙越來越深,深到地幔,地幔熔岩沿著裂隙湧出,遇冷逐漸凝固,填補到裂隙兩側,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就這樣,地幔分流沿著大西洋中脊不斷運動,逐漸造就了今天的大西洋,形成了現在的六大陸。
地幔分流遇冷逐漸下沉,產生下降流,下降流拖動板塊之間的碰撞,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太平洋板塊邊緣……太平洋正在縮小,兩邊大陸正向太平洋運動,由於海洋板塊質量硬,高度低,大陸板塊在與海洋板塊的碰撞中,海洋板塊會俯衝進大陸板塊之下,進入地幔。
現在的大西洋還在不斷擴大,把兩邊大陸推的越來越遠,太平洋正在縮小,可能億萬年後,太平洋會變成淺水池塘,世界只有一個大陸,只有一個大洋,即大西洋。
此文僅個人言論,不過我很自信,這就是真實。
大陸板塊歷史上分分合合,不是一直都是今天的面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無論是地表還是地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地幔對流拖動板塊漂移,不斷塑造著地球面貌。這其中變化的過程很難用三言兩語說得清,為了能夠讓大家直白的認識地球,我們得先從地球內部說起。
我們可以很形象地把地球比作一個雞蛋,地殼就相當於蛋殼,地幔相當於蛋清,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殼就是我們眾多生命生存的地方,陸地、洋底都是地殼的一部分,是一大塊硬殼(由眾多板塊組成的硬殼),厚度一般都在幾十公里,陸地比較厚一些,海洋處就比較薄一些,海洋的最低點海溝處也有幾公里厚;地殼往下的就是地幔,地幔溫度很高,地幔上層為軟流層,呈半溶狀,大陸漂移就是地殼在地幔之上漂移,洋底也是如此;地幔再往下就是地核了,這裡的溫度極高。
對於大陸漂移的動力,現在還沒有很確切的說法,不過我認同“對流”這一說法。在地核的加熱中心,地幔軟流層熱量增加,密度減小,體積膨脹,產生上升熱流,上升流在地殼底部分流,分流的地幔物質拖動地殼運動。非洲與南美之間,北美與歐洲之間就處在地幔上升流分流中,地幔分流在非洲與南美、北美與歐洲之間背向運動,把兩邊大陸撕裂,裂隙注入海水,兩側陸地逐漸分離,這條裂隙正是古老的大西洋中脊。兩邊陸地原來越遠,裂隙越來越深,深到地幔,地幔熔岩沿著裂隙湧出,遇冷逐漸凝固,填補到裂隙兩側,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就這樣,地幔分流沿著大西洋中脊不斷運動,逐漸造就了今天的大西洋,形成了現在的六大陸。
地幔分流遇冷逐漸下沉,產生下降流,下降流拖動板塊之間的碰撞,如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太平洋板塊邊緣……太平洋正在縮小,兩邊大陸正向太平洋運動,由於海洋板塊質量硬,高度低,大陸板塊在與海洋板塊的碰撞中,海洋板塊會俯衝進大陸板塊之下,進入地幔。
現在的大西洋還在不斷擴大,把兩邊大陸推的越來越遠,太平洋正在縮小,可能億萬年後,太平洋會變成淺水池塘,世界只有一個大陸,只有一個大洋,即大西洋。
此文僅個人言論,不過我很自信,這就是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