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宋編輯說

    首先我們知道影視是藝術,無論影視是現代內容還是古代內容,根據藝術的標準,以及藝術原則,藝術源於生活。

    回到問題本身如果是站在藝術角度去分析,這種事情是可以理解。

    但是對在歷史角度,我們先要知道這種制度的時期,起源,這是原始社會在不斷進步演變的一種形式。

    符不符合國家也沒有一個標準制度,我們不應該隨便去評判這種制度。

  • 2 # 50後男人

    現代影視作品中的所謂“披麻戴孝”,與古代的“五服”喪服禮制的要求,簡直是相差十萬八千里了,可以說,現代影視作品的喪禮場面,沒有一次是完全符合古代喪禮要求的。就以“五服”為例,不詳細為大家解釋什麼是“五服”,只舉其中一服給大家看看就知道了。

    下圖是“五服”中第四等次的喪服禮制服飾--小功。大家可以看到,這套喪服從頭到腳、連一件頭飾、一根腰帶、鞋子用什麼繩子系……都有嚴格規定,不能有絲毫馬虎的。可不是影視作品裡,每人一件白麻衣從頭披到腳就行的。因為“五服”是用來區分逝者不同身份的親屬的,小功喪服,只適合逝者的堂伯叔父母、出嫁的姐妹等親屬穿戴。

    當然,社會在不斷髮展,各種禮儀也會變化的。特別是提倡從實際出發、一切從簡的喪禮,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移風易俗的必然結果。我們不應隨意丟棄我們的傳統,但我們也要給我們的傳統賦於新的內涵、新的要求,使之更適合社會的發展,更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這也是我們對傳統的最大尊重。

    正如毛主席在《為人民服務--紀念張思德》一文中所說:“ 今後我們的隊伍裡,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裡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託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我們為逝者開個追悼會,舉行個簡單儀式,就是為了感念逝者的過去、寄託我們的哀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用對比和借物抒情的方法寫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