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荊洪

    一是文化自信需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

    中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今天,傳統文化融入我們的現代文化生活,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道德精髓,讓傳統文化穿越歷史長河與現代文化碰撞出“文化自信”,成為人們的共識。不可忽視的是,中國現代文化在發展程序中,要接受外來文化的衝擊,還要注重融入傳統文化。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使中國社會和文化再一次面臨現代化的歷史使命。傳統與現代化的矛盾,通過中外古今文化的碰撞與衝突尖銳地表現出來。

    二是文化自省需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具有共同的特質,又具有不同的特點,二者既有差異和碰撞,又可以實現對接與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並不是“水火不容”的,將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現代社會中來,不僅可以避免讓傳統文化逐漸沒落,更能為中國文化的復興和重建提供方向,讓文化的張力變成社會建構的有益養分。“從來如此,便對麼?” 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可謂發人深省,傳統文化也必然有需要去反思的地方,也當隨著時代的洪流“更新”其系統,且不說與時俱進,但仍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需要:自信,同時也一樣需要文化自省。

    三是文化自強需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

    堅定文化自信,是為了實現文化自強,也就是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作為重要方針落實到文化建設各個方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要以博採眾長的心態參與文明交流互鑑,辯證取捨、擇善而從,吸收借鑑人類一切文明有益成果。我們需要對傳統文化進入現代文化生活的深思,高度提煉傳統文化的本質,傳統文化並不是一種凝固的沉澱物,而是“鬆散的相對穩定的結構,是充滿活力和張力的文化綜合體”。劉夢溪先生在《中國文化的張力》的引語中,便引用了《易·繫辭》中所說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一句,以此來比擬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哲學關係。

    四是文化自覺需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碰撞

    所謂“文化自覺”,是借用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觀點: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歷史圈子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並對其發展歷程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建立。儒釋道三家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它們化合而成的思想新質,成為傳統社會精神網路恆久不懈的支撐力量。我們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所涉及的典籍更是不計其數,在這浩瀚如星河的文字書籍中,蘊藏著難以估量的價值與智慧。傳統文化永遠不會過時,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通過各種演變和發展,與時俱進,將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衝突轉化為使其蓬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讓我們的傳統文化在得到更好傳承的同時,與現代生活很好的對接,文化自覺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碰撞,對於時代和文化帶來的影響力是非常強大的。

  • 2 # 蘇白曈推文

    以藝術家王赫為例,看傳統文化與現在文化的碰撞。

    2014年,“80後”畫家王赫以一組《藍胖子山水冊頁》系列畫作名噪一時,幾年時間內,王赫創作了一系列奇思妙想、新奇有趣的古畫作品。

    在他的作品中透露著自然和清澈。這可能與他從小的經歷有關。

    從3歲起,王赫就開始學畫。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在古代的園林環境裡邊長大”。

    他當時就讀的小學是育才學校。這所創辦於1937年的學校,直到現在的位置還在明清兩代皇家園林——先農壇的院子裡。

    他後來學習畫畫的地方是北京市少年宮,也是紅牆黃瓦、傳統文化氣息濃厚。

    成長的環境讓王赫從小就對“古意”有一種自然的親近感,後考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

    大學畢業後,王赫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現為故宮博物院古書畫複製室組長、副研究館員,從事古書畫複製工作已經整整10年。

    在工作之餘,他寄情志於書畫,用現代元素的匠心巧思複製呈現一幅幅經典名作,築起當代青年走近中國傳統書畫的溝通橋樑,以當代人的視角解讀古畫,使得那些遙遠的傳統山水畫以更具趣味卻依然保留傳統精髓的繪製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傳統繪畫在很多現代人眼中是有距離感的,這是時間造成的隔膜。現代敘事是一座橋,幫助現代人通過自己熟悉的東西,相對自如地走進傳統繪畫的表達語境。只有觀者的情緒真的走進去了,才能夠談及傳遞傳統。”

    關於作品的創新與傳承問題,王赫亦是侃侃而談:“可能是受產品設計理念的影響,我從不覺得要為創新而創新。像包豪斯的功能主義設計理念,所有造型都是服務於功能的。為某種功能的實現,創新會像有生命一樣生長出來。

    推而廣之,我的創作也是為我的表達來服務的。有切實的表達訴求,創新也會自然萌發,即便是傳承千年的繪畫方式。與此同時,傳統會使創新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二者沒有矛盾。”

    言談間,王赫對於傳統書畫、繪事濃郁而綿長的熱愛緩緩流淌,當中既有藝術家的敏感,更有一種靜水深流的沉靜與自律。

    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方式的變革,傳統文化受到自身與外界的壓力。一直以來被奉為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模範,需要用新的表達方式和發展模式,來近距離地貼近當今社會。

    比如《青花瓷》、《本草綱目》、《蘭亭序》等流行歌曲,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了現代流行元素,古典文化被重新演繹。很多年輕人因為《本草綱目》特地去買書瞭解神奇的中醫,有人從《精忠報國》開始欣賞古代的金戈鐵馬,又有人聽了《筆墨伺候》之後,專門去學習書法。

    傳統文化是民族內在的靈魂和血脈,全球化時代,文化更加重要,已經成了大國競爭的“軟實力”文化與民族的興衰息息相關,我們要對文化報以敬畏之心;其次,傳統文化的創新和傳承一樣重要,我們既要尊重傳統的成就,繼承傳統,也需要知道傳統東西有它的時代性,不可忽視新生力量;最後,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既要有碰撞又要有交流,既不能全盤接受、山寨,失掉文化自信;又不能一味封閉,應該在碰撞與交流中不斷完善,相互吸取。

    中國傳統文化應該與流行文化相互平衡,因為傳統與現代,文化與科技,中國與世界的完美結合,方可創造恢巨集的中國氣派和東方神韻。

  • 3 # 老徐野談教育

    列寧說: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郭德綱說:想要創新基本,就要先學會了基本功。沒有歷史就不會有發展。正如今天就是明天的歷史,不能全盤否定,需要批判的繼承。

  • 4 # 凡人方向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具有共同的特質,又具有不同的特點,二者既有差異和碰撞,又可以實現對接與融合.傳統文化具有積澱性、凝聚性、恆久性與滯重性,現代文化則具有多元性、交融性、創造性和優選性.碰撞即衝突,主要表現於文化創造內涵的碰撞,文化藝術的活動方式與表現形式方面的差異與碰撞,文化與藝術價值觀念的碰撞與差異,審美意識與文化精神的碰撞.實現傳統與現代文化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主要基於各種因素,包括民族文化基因的穩定性,審美思維方式的傳承性,審美理想的延續性等.把握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關係,應當確立科學的審視傳統文化的立場與視角,包括國家和民族的視角,國際化視野,以及歷史的理念,還應確立和把握判定文化優劣的基本尺度與標準.

  • 5 # SIMOK小張產品介紹

    無論是什麼時代的文化,都有其優質,也有其糟粕,二者都是能真實的反應當時年代的背景故事,重要的是看我們想要要表現什麼,突出什麼,而不是拿著傳統的標誌性的元素,再拿現代標誌性的元素一堆裡就叫做文化的碰撞。抓準目的,取其精華

  • 6 # 不平事

    傳統文化與現在文化會有怎樣的碰撞?

    傳統文化只所以能傳承幾千年,而長勝不衰,必定有其代代相傳的道理,作為炎黃子孫,沒由頭對傳統文化指手劃腳,什麼過時,什麼糟粕,什麼瞎咧咧…我想社會發展到今天,沒有祖宗十八代哪有我們,古人用獸骨做針,用石頭磨扁當利器,圍樹葉,用石頭撞擊取火……你能說那時就不怎樣不怎麼樣了,就說我的父母親還用火刀石頭取火,我沒資格說父輩哪一星點不如我們,現在手機人手一部,多部大有人在,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為革命為中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失去六位親人,用個電話還是手搖的。現還三歲小孩會玩電腦智慧手機多的是,我們能說敢說先人哪裡不如我們,應該堅定地說比我不知高強多少萬億倍!

    我們是否用發展眼光看問題,傳統文化是民族復興,社會進步逐漸總結得出的結論,此一時彼一時,其碼在當時是相當受用,能傳承下來那無疑有其存存道理,要非說有碰撞的話,也只能是拿觸屏手機跟骨針比較,應該想到當時的骨針不亞於現在的智慧手機的,請你細想想,沒有骨針哪來的空間站…

    我想我們好比參加一宴會,有30道菜,鹹淡,酸甜,油膩的,葷素呀,涼熱……我們乾脆來個各取所需,適者享用,皆大歡喜!

  • 7 # 益歌的公益之路

    中國是文明古國,這個人所皆知。中國從古代起,所有的禮、法、樂的這些,還有就是孝順,封建,三從四德什麼的這些傳統文化,當然不止這些,這些只是其中的代表,然而現在,進入了工業文明社會,我們的文化其實正在發生大大的變化。

    自從鴉片戰爭一炮開啟中國近代歷史的帷幕,中國便進入了多年的探索階段。至今,我們形成了不同的許多精神,近些年來,“中國夢”“中國核心價值觀”“民族精神”“時代精神”這些已經成為了不可缺少的名詞,我們的時代正在發生轉變,我個人認為,與傳統文化的碰撞是相對大的。

    改革開放,婦女地位提高,人們不再追隨三從四德,然而,許多農村和城市的角落,還是有許多家庭是重男輕女的,這種現象還不是個別,是挺多家庭都有的,我本人的家庭其實也有,說實話,這個讓作為女性的我來講,真的覺得不公平。多年以來,中國的婦女一直受壓迫,我們一定要翻身,所以,這是碰撞之一,如今的女性開放的思想,與以前傳統文化的三從四德,妻為夫綱那些形成了強烈的碰撞,然而,這種碰撞之下,卻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放,只是在城市中有體現而已。

    我們都知道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對中國的危害有多大,對中國的經濟政治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如今,當代文化推崇開放,但是,卻也有不好的地方,存在崇洋的現象,大家對洋人的文化依然如痴如醉,不是說洋人文化不好,而是,我們的開放接受,也要有一個度,有一個可以守住中國文化的度。

    不僅僅只有這些,還有許多方方面面,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都有挺大的碰撞,我只是做一個簡單的概論和個人的想法而已。

  • 8 # 阿新vlog丶

    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詩詞歌賦,因為在我心中,它們是最特別的存在,也較具代表意義。我自小便極喜愛唐詩,及長,又覺得詞的韻味更深遠些,後來涉獵多了,便愈發覺得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確是現代人無可比擬的。有時候看多了那些詩詞,便覺得從骨子裡透出一股清靈的感覺,所有的一切皆可拋至腦後,寧願“採菊東籬下”,拋卻擾人的塵囂。有人說我太情緒化,我不否認,有時我看了一闕詞,忽而體會詞人的感受便不免難受起來,極易被那一闕闕詞控制感情,然後心便隱隱痛了起來。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深之大,自漢唐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此後並對南韓、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特別是其中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騰飛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思考,焦點是它們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問題。我們作中國青年一代,應該很好地繼承和發展祖國傳統文化,努力推動文化前進。先前:傳統文化引導了人類文明的程序,體現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她始終是人類社會文明的一部分。現今:我們要承擔起光大,把優秀中華文化應奉獻給人類社會,而不是一味地去享用別人創造的現代文明成果。未來:民族要發展,民族文化必須要發展。站在今天,師承文化傳統,創造民族文化的現代形態,並傳承給民族的將來,這是今天我們的使命,責無旁貸。

  • 9 # 這裡618

    a.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b.現代文化,找準適應國情的部分,鞏固根基。

    c.以傳統文化為底蘊根基,以現代傳媒為媒介,在結合現代文化的前提下,更好的弘揚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d.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正視傳統文化的根基地位。

  • 10 # 小欣88

    張之洞的體用哲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雖然在實行過程中西思想會持續產生碰撞,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五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繼的群體,最大的優勢便是文化的強大生命力。這是經過五千年沉澱檢驗的資訊能量,是一個民族賴以延續的根本!珍惜這個世界上唯一幾千年沒有中斷的文化吧,雖然我們的民族經歷無數滄桑,我們的土地上演過一幕幕浩劫,但憑著文化堅韌的耐受力和同化優勢,我們裡挾著先祖的基因,一路顛簸地走到了今天。中學是我們民族的根本,是華夏這片土地的根系。西學可以為用,但只是技術手段,與這個時代同步同行的方式而已,我們的骨子裡依然應是炎黃的血脈,恪守一個民族的本色!

  • 11 # 元彬講堂

    傳統文化是現代文化的底蘊和支撐。每種文化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現代文化,就像一顆大樹,傳統文化就像大地,大樹把根深深的紮在土裡吸收大地的營養,慢慢長大。沒有大地的營養,大樹也是要枯萎的。現代文化,只是在傳統文化上升級,加一彌補不足,慢慢形成現代文化。現在看古人用的石碗吃飯覺得很落後,假如把我們穿越到同一時代,我們不見得會做的石碗這種工具。我們現在覺得我們的現代文化很厲害,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慢慢落後。新文化會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升級。

  • 12 # 易啟看世界

    中華傳統文化連綿不斷,取其精華,發揚光大。

    科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傳統的優秀文化為其提供智慧和創意支援。從多個緯度去分析和決策,會讓現在文化生出更加燦爛之花。

  • 13 # 冠山逸人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我們每個華夏兒女心裡的底蘊。時代在發展在進步,文化必然是很重要的一環。傳統文化好的精華,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只要是精華的文化就會被後人傳承的,因為正面向上文化可激勵後人更好前行。負面的精華文化後起到警醒後人可避免無為的曲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納悶那些說下輩子怎麼樣怎樣的人?他們是怎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