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薩沙

    丁戊奇荒是清朝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年)間特大旱災饑荒。

    這個饑荒涉及華北多省,包括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尤以山西最嚴重,太原府100萬人死95萬。

    估計當時僅僅餓死的人口,就高達950萬-2000萬,而當時全中國人口不過3億,這個死亡比率非常高,是清朝人口的約2-4%。

    另外還有超過2000餘萬災民逃荒或販賣到外地。

    丁戊奇荒長達4年之久,其中以1877年(丁丑年)和1878年(戊寅年)死亡最多,所以史稱“丁戊奇荒”。

    目前認為丁戊奇荒同厄爾尼諾現象有關係,但因滿清朝廷腐敗,救災不力,導致出現大面積的災難。

    清朝初期,曾經建立過國家儲備糧倉,用於救災。但清末因為財政崩潰,這些儲備糧倉已經崩潰。到1860年,全國存糧只有523萬石。

    而國家財政也是赤字,無錢從海外購買糧食。1864年,國庫僅有6萬餘兩白銀。

    於是,北方出現可怕的饑荒,死了上千萬人,尤其山西部分的人口規模即便到了民國末年仍舊沒有恢復到災荒前的水平。

    資料這麼寫:當時在山西,饑民為了活命,樹皮草根都已吃光。絕望的民眾甚至取小石子磨粉,和成面狀吃下,或掘觀音白泥充飢,結果,不數日間,泥性發脹,腹破腸裂。當再也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吃的時候,“人吃人”的慘劇便發生了。

    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曾在日記中記下了山西受災的慘狀:

    1月29日 :經過了四個躺在路上的死人。還有一個人四肢著地在爬行,已經沒有力氣站起來了。

    1月30日:路過兩個顯然剛剛斷氣的人。一個衣服鮮亮,卻死於飢餓。往前走沒幾裡地,發現一個男子走在我們前面,搖搖晃晃像是喝醉了酒,被一陣風吹到後,再也沒有爬起來。

    2月1日:半天內就看見了六具屍體,其中四具是女屍……還碰上兩個十七八歲的年輕人,蹣跚而行,看起來就像九十多歲的老翁……

    2月2日:在下一個城市是我所見過的最恐怖的一幕。清早,我到了城門。門的一邊是一堆男裸屍,像屠宰場的豬一樣被摞在一起。門的另一邊同樣是一堆屍體,全是女屍。他們的衣服被拔去換吃的去了。

    2月3日:今天只見到了七個人,全是男的。(這大約就是百里無人煙的吧)

    2月4日:在旅館裡,我聽到了父母易子而食的故事,因為他們無法吃自己的孩子。也聽到人們議論,現在沒有人敢到煤窯運煤,因為運煤者到騾子、驢子甚至他們本人,都有可能被殺死吃掉。

    “(在路上)我還聽人說,三天之內,在路邊上他們親眼見到270具屍體。處在這麼可怕的景象之中,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感覺和心智……我是置身於活人之間,還是於正遭受折磨的死人為伍?”

    而在甘肅東部、四川北部以及山東地區,旱災同樣嚴重,以致“炊煙斷縷,雞犬絕聲,父棄其子,兄棄其弟,夫棄其妻,號哭於路途。是冬及次年春,或舉家悄斃,成人相殘食,殣(餓死的人)殍不下數萬”。

    到1878年,大旱持續已三年,因旱災帶來的各種人間慘劇,更為嚴重了。河南境內,僥倖活下來的饑民大多奄奄一息,連割人肉的力氣都沒有了,一些氣息猶存的災民,倒地之後被餓犬、野狼殘食。在直隸河間府,一些壯年饑民竟在領受賑濟的時候倒死在地上。春夏之交,北方大部又因災害引發了瘟疫,河南幾乎十人九病,陝西“災後繼以疫癘,道殣相望”,山西百姓因疫而死的達十之二三。

    尤其需要說明的是,這次饑荒大大促進了東北的發展:山東饑民被迫離開家鄉“闖關東”,以致出現了大規模的流民潮。本來東北是不允許漢人隨便進入的,但此時饑民眾多,如果強行阻攔已經會形成民變。滿清朝廷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由此超過300萬山東人逃至產糧較豐的東北奉錦一帶。這裡土地肥沃,人煙稀少,且與山東僅一海之隔,乘船當日可至。

    這次移民改變了東北的人口結構,使得漢人具有絕對的優勢。之後無論是沙俄控制東別全境、偽滿洲國建立,還是日本大量朝東北移民,始終無法動搖漢人佔絕對多數的地位。

    如果不是這一波移民,東北說不定被日本或者沙俄吃掉了。

    因此“闖關東”對山東災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至1877年4月底,逃出山東而投奔他鄉者已有300萬人。

  • 2 # 啊u歷史課代表

    古代中國歷史上,瘟疫、戰亂都是足以致命的天災人禍。但對於一個農業帝國而言,由糧食短缺帶來的饑荒,往往會更加致命。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連最基本的生存都維持不下去。公元1875年,這一年正是光緒皇帝繼位的頭一年。在山西,一場由旱災引起的大饑荒,正悄然拉開序幕。這場饑荒,持續了整整3年,因為過於慘烈,也常被稱為“丁戊奇荒”。

    這場饑荒波及了幾乎大半個中國,就連安徽等地,也受到了災情的影響。僅僅三年時間,就有超過一千萬人被活活餓死,兩千多萬人選擇逃荒。

    這場饑荒的緣由,在今天已經得到了一部分解釋。當時山西、河南等地,因為在災荒到來之前,曾大量種植鴉片,導致糧食儲量不足。在災荒到來時,沒有糧食可以吃。再加上,清朝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抽調了大量的壯丁充軍,導致農村勞動力的不足。在旱災到來時,災情迅速的惡化。

    而持續的各類自然災害,旱災、洪澇、蝗災不斷,糧食根本長不出來。一茬接一茬的人倒了下去。

    發生千萬人餓死的災荒按照歷史規律就會有人造反起義,可是此時千瘡百孔的大清國卻沒有發生民變,這主要得益於中國一個已經被消滅的階層士紳階層。

    清政府無力救災,於是號召全國士紳共解國難,廣大以地主和因洋務運動致富的士紳們為了避免太平天國悲劇的重演紛紛慷慨解囊,在靖江就設立十七個粥廠,收留了近五萬災民,在揚州十一個粥廠收留災民也超過了四萬,而更多的士紳則直接到災區開設粥廠。

  • 3 # 愛妮品歷史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大災荒,可是自近代以來造成千萬以上被活活餓死的災荒卻屈指可數,其中造成損失最大的就是1875年到1878年發生的丁戊大災荒,這場災荒波及整個華北地區,有超過一千萬人在這場災荒中餓死,兩千萬人被迫離開家園四處逃難。

  • 4 # 市場觀察一家

    和平年代餓死幾百人幾千人幾萬人都是大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除極個別,大家都過上了現代化的生活

  • 5 # 西府趙王爺

    公元1875到1878年,即清朝光緒元年至四年,中國華北地區發生了特大旱災,在長達四年的時間裡,在北到遼寧、西至陝甘、南達蘇皖的廣袤地區,雨水稀少。

    於是,饑荒爆發了。赤地千里,饑民遍地,這是那幾年華北各省出現最多的詞。

    例如山西巡撫曾國荃的奏摺中。有著這樣的描述:

    “晉省迭遭荒旱……赤地千有餘裡,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大祲(jìn)奇災,古所未見”

    在河南,“十人九病”;在陝西,“道殣相望”;在山西,因疫而死的百姓達十之二三……

    當時的那些受災的難民們,不是餓死,就是病死,總之。生機渺茫。

    所以此次旱災也在歷史上被稱為“奇荒”,而由於1877年(丁丑年)和1878年(戊寅年),災情最為嚴重,所以也被稱為丁戊奇荒。不得不說光緒皇帝的運氣是真的差,剛剛登基便遇上這樣的事情。在那個天災皆為神罰的年代,許多人都將責任歸咎光緒帝,認為是他惹了老天爺。

    當然了,這顯然和光緒沒關係,他當時才四五歲,完全什麼都不懂。不過,丁戊奇荒會有如此之高的死亡率,清政府脫不了干係。

    “此次晉省荒歉,雖曰天災,實由人事。

    換句話講,丁戊奇荒不僅僅是天災,也是人禍。

    災情爆發於光緒年間,此時的清朝已經是病入膏肓,外有歐美列強虎視眈眈,掠奪盤剝,兩次鴉片戰爭已經擊碎清廷的脊樑,各種割地、賠款,讓清廷不堪重負。內有起義不斷,太平天國、捻軍、陝甘回亂,一次又一次的內亂,讓這個本就虛弱的國家,變得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當時的清政府,積貧積弱,官倉沒有什麼餘糧,國庫也沒有多少存銀。以至於在饑荒爆發的時候,各地官府根本就拿不出來足夠的糧食和銀子救災。當然,戰亂對於國力的消耗,並不是清政府救災不力的藉口。

    然而,清政府的腐敗,導致了災情的加重。比如災情爆發時,各級官吏非但沒有及時採取措施,反而藉機變賣、侵盜本就不多的賑災錢糧。甚至於有些地方官員為了政績,對於嚴峻的災情采取瞞報,少報的策略,導致朝廷在初期根本無法對災情進行有效的判斷,合理分配賑災糧餉以及進行災民安置活動。

    而這使得大量的災民因為得不到當地官府賑濟,選擇外出逃荒。巨大的難民潮則徹底沖垮了當時災區各省的救災體系。一些災情原本不算嚴重,相對富裕的地區,因為難民的到來,變得不堪重負。最終崩潰後,更多的災民又產生了,如此惡性迴圈下,清政府根本無力管控,只能任其自生自滅。

    此外,這次饑荒的爆發,原因除了罕見的旱災以外,還跟清政府的鴉片政策有關。鴉片戰爭後,在列強的武力威脅下,清政府被迫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在鴉片貿易乃是暴利,列強每年都會從中國賺走大量的白銀,順便還毒害了中國人的身體。

    清政府眼見人財兩空,本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開始自己種鴉片,以商業手段來擠走外中國人。所以,當時全國許多地方都開始提倡種植鴉片,大量的耕地和勞動力都轉印到了鴉片產業。當時全國興起了種鴉片的熱潮,山西、河南、山東等重災區更是生產鴉片的重要基地。

    “垣曲(山西運城境內)產煙最多,餓斃者亦最多。”

    所以,丁戊奇荒死者上千萬,不僅僅是天災,清政府也要負責。

  • 6 # HuiNanHistory

    丁戊奇荒的爆發地,主要是集中在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五省。其中,以山西省的饑荒狀況最為嚴重。

    在饑荒爆發時,也就出現了吃人肉、拐賣婦女兒童的現象,這是非常恐怖的結果。不僅如此,還有大量的人口被活生生餓死。

    那麼,丁戊奇荒造成的人口損失,到底有多少呢?達到了1000萬嗎?

    其中,在山東、山西兩地活動的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認為這場大災荒造成了1500-2000萬人口的死亡。

    另外一位美國長老會傳教士哈巴安德(Andrew Patton Happer)稱死亡人數達到1300-1700萬人。

    此外,外交官、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提出死亡人數是950萬。

    當然,以上資料都是沒有辦法查實的。但能夠確定的是,丁戊奇荒確實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損失。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當然是真的了。

    光緒三年是為丁丑年,這一年,北中國已經連續三年乾旱了,直隸、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各省赤地千里,田地乾裂,河水枯竭,民間的存糧早已吃大戶的饑民被吃喝殆盡,富農地主多數也都破產了。

    光緒四年是戊寅年,乾旱繼續,一望無際的田地裡都是枯萎的禾苗,樹根草皮早已被吃喝殆盡,開始人相食的階段。

    災民們互相換子而食,有點力氣的青壯年“飢則擄人食”,死者無數......。

    這兩年,一個是丁丑年,一個是戊寅年,所以這次旱災被稱為“丁戊奇荒”。

    之所以成為“奇荒”,是因為禍不單行!

    誰也知道,年號雖然是光緒年,做主的是慈禧太后。

    其時,南方正開展“洋務運動”,花錢的地方很多,慈禧拿出救災的錢糧並不多,李鴻章出的主意是“賣爵救災”,號召鄉紳們救災,杯水車薪而已。

    反而有些貪官汙吏藉著救災自費,可謂旱災加上了人禍。

    好容易熬過到了光緒五年,老天終於下雨了,廣闊的大地上看見了綠意,日子有了盼頭。

    忽然,又發生了一場震級為8級,烈度為11度的超級大地震,地震所破壞的地區多數就是旱災地區。

    歷史規律,地震之後,必有大疫,緊接著就是瘟疫橫行,又是死人無數......。

    據統計:從1876年——1878年,“丁戊奇荒”就造成了近二億人受災,約佔全中國人口的一半,直接死於饑荒地震和瘟疫的人口在一千萬人左右,逃出災區的人口大概有兩千萬。

  • 8 # 袁載譽

    在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華北地區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旱災,山西、河南、陝西、河北和山東五省飽受其害,蘇北、皖北、川北和隴東四個地區被其波及,全國上下共有2億人陷入天災困境。這場災難,被後人稱作丁戊奇荒。

    慘絕人寰的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據官方資料顯示是開始於1877年。但實際上,早在1875年華北地區就有了旱災的跡象。

    1875年的春季,本該是萬物復甦,開始耕耘的大好日子,河北人民卻怎麼也笑不起來。因為,盼望已久的春雨遲遲沒有到來。不光是春雨,整個1875年河北省降水都極其稀少。到了這一年的秋季,旱情蔓延到了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和甘肅五省,整個華北大地都籠罩在旱災的陰霾之中。

    1877年,大規模的饑荒爆發了。各地已經在前兩年的“饑荒預熱期”中耗光了儲備糧食,糧食處於緊缺狀態。在年初之時,人們已經開始通過食用草根和樹皮來飽腹充飢,後來充飢之物也漸漸沒了,吃人的現象便出現了。

    人們開始爭先食用剛死之人,或是殺死老人和孩子用其充飢,用人肉來填飽自己的肚子。除此之外,部分地區的人們還拉幫結夥起來搶劫清政府的賑災糧,建立起“砍刀會”等民間組織,武裝起來發起鬥爭。

    1878年上半年,旱災依然持續著。在6月的短暫雨季後,又是一段乾旱時期,直到次年7月,雨季才真正來臨,雨水才開始淅淅瀝瀝地降了下來。

    丁戊奇荒之後,整個災區人口數量驟降。從1875年開始到1879年結束的這段時間裡,據官方統計有2000萬人流離失所、遠走他鄉,1000萬人死去,其中山西死亡人數就高達500萬,可謂是慘絕人寰。在這些地區,青壯年勞動力尤為緊缺,村莊荒廢,農田荒蕪,滿目瘡痍。

    可以這麼說,這次災難沉重地打擊了人口稠密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直到幾十年後的民國都沒有完全恢復過來。

    丁戊奇荒真的餓死了一千萬人嗎?

    丁戊奇荒的的確確害死了一千萬人。但是,並不是真真正正地餓死了一千萬人。這個數字,是加上了當時死於瘟疫和地震的人口。

    丁戊奇荒之所以能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頂級災難,就在於這饑荒、瘟疫和地震的“三重打擊”。

    在傳說中,鬼神旱魃在帶來旱災的同時,也會帶來瘟疫。這也並非無憑無據的荒謬言論,雖然旱魃並不存在,但的的確確是這樣,自古以來,瘟疫就喜好在大旱之後爆發,尤其是春夏季節。

    丁戊奇荒期間的瘟疫正是這樣。

    1878的春夏之交,一場瘟疫爆發了。這場迅猛的瘟疫席捲了災區絕大部分城鎮,帶走了許多苟延殘喘的饑民,河南省平均十個人中就有九個人患病,山西省死於瘟疫的人數高達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二三十,陝西省橫屍遍野,如無人之境。

    一年之後的1879年7月,此時的旱災已經步入尾聲,疫情也漸漸平復下去。正當災區人民的生活即將重返正軌之時,在甘肅和四川交接的武都,發生了8級大地震。本來已經開始恢復農業生產的災區,再次受到重創。

    在瘟疫和地震的夾擊下,再加上之前持續多年的饑荒,災區共有約1000萬人喪生。這是一個被學術界公認比較靠譜的數字,可能是最接近事實了。

    丁戊奇荒對於今天的啟示

    丁戊奇荒之所以會發生,這和華北地區人民對土地的過度開發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由於人口急劇膨脹,華北地區需要更多耕地來滿足糧食供給。於是,許多林地、沼澤遭到破壞,變成了耕地。

    林地、沼澤在調節氣候、平衡自然環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們的萎縮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提高了旱災的發生概率。

    但是,這場災難也展現出了中中國人民團結的一面。各地商會紛紛開設“粥廠”等慈善機構賑災,彌補了政府調控的不足。

    面對這種災難,需要的是對自然的愛護與敬畏和全中國人民的萬眾一心。

  • 9 # 小約翰

    丁戊奇荒餓死人口不低於1000萬,這是史學家的結論。

    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年),在中國華北地區發生了一場非常罕見的特大饑荒。災荒波及了山西、直隸、陝西、河南、山東等九個省份,受災人口接近兩億,佔大清當時人口的一半。

    由於1877年和1878剛好是農曆紀年的丁丑、戊寅年,所以將人們將這場災害稱為“丁戊奇荒”。

    北方九省當時的景象是一片荒涼,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根據史料記載,死於(災荒餓死及無力掩埋人畜屍體引致的)瘟疫奪去的人命達1300萬。

    饑荒起於旱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丁戊奇荒早在兩年前(緒元年,1875年)開始。

    這一年,北方多個省份先後遇到乾旱,持續了將近一年。在沒有電力灌溉設施的情況下,人們只能聽天由命。

    而老百姓家裡的存糧,充其量只夠幾個月食用,所以災區百姓非常無助,他們只能祈禱來年春天,老天爺開恩,早降甘霖。

    誰知道到了光緒二年(1876年),老天依舊無情,旱情繼續加重,受災範圍也不可避免地向四周擴大,從直隸、山東、河南等地向東北西北和蘇皖地區蔓延,神州大地赤地千里。

    連年的旱災,造成糧食大面積歉收,而旱災跟蝗災往往結伴而行,讓災情雪上加霜。

    不知道來自何處的蝗蟲迅速聚集,遮天蔽日殺向四面八方,所到之處幾乎片甲不留。

    老天好像是誠心要滅天下蒼生,旱災之後,華北多地洪災又接踵而來,北方的大清河、滹沱河、瀦龍河、漳河、衛河同時暴發洪水,河水氾濫,淹沒了萬頃良田,63個州縣遭遇洪澇災害。

    瘟疫結伴而行

    大旱之後必有大澇,大災必有大疫,這似乎成為自然規律。

    在連年旱災之後,多地出現洪澇災害,而洪澇又導致瘟疫流行,僅僅在河南,感染疾病的就達到90%以上,史料記載“河南省幾乎十人九病,陝西省災後繼以疫癘,道饉相望;山西省百姓因疫而死的達十之二三”。

    當時的醫療條件,疫情根本就無法控制,可憐的災民只能自生自滅。

    饑荒到人相食

    連年災荒,讓百姓沒有糧食維持溫飽,只能吃草根、樹皮,大樹體無完膚。

    有的地方狀況稍微好點,人們"取小石子磨粉,和麵為食",再後來糧食用盡,就只能或"掘觀音白泥以充飢"。

    當所有的樹皮被剝光,觀音土吃盡,草根也看不到的時候,人們就開始搶大戶,吃大戶;當大戶也吃乾的時候,為了生存人性就泯滅了,獸性開始顯現,具體表現就是吃人,交換著孩子烹食充飢。沒有孩子交換了怎麼辦,掠殺路上的行人,不顧一切地殺而食之。在山西一代,人們外出都要結伴而行,唯恐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不過吃人只是個別現象,大多數人人性尚存,他們不會襲擊同類,又不甘心餓死,只能踉踉蹌蹌逃荒到外地。

    可是無論走到哪,都是死路,因為受災面積太大了,他們不是死在家裡,就是死在逃荒的路上。

    天災伴隨人禍

    平心而論,在災荒面前,清政府不但沒有隱瞞災情,而且還積極應對,對饑民實施各種形式的賑濟。

    據清史記載,自光緒二年到光緒五年的三年間,清王朝平均每年都調撥給災區十七萬石漕米和五十萬兩白銀用於救災減災。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清政府是災荒的製造者,一切災荒都不是偶然的,天災往往來自人禍。

    首先吏治腐敗,貪官汙吏遍地,他們侵吞朝廷興修水利的撥款中飽私囊,以至於災害到來的時候,河道失修,無能為力,只能任憑洪水氾濫,加重了人民的災難。

    其次,清朝多地官員為了經濟利益,強制、默許和縱容百姓種植鴉片,受災嚴重的關中和西北地區,多地百姓種植鴉片,農作物種植面積大量減少,糧食大幅度減產,面對災荒,官倉沒有可用之糧,百姓甚至沒有隔夜之糧,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饑荒。

    還有,由於制度弊端,朝廷發放的救災糧款不能如數發放到災民手裡。大量救災款被貪汙、挪用,救災糧被高價倒賣牟取暴利,加劇了饑荒蔓延。

    更叫人氣憤的是,在饑荒蔓延的時候,清政府一邊進行賑災救災,一邊加緊對百姓盤剝,橫徵暴斂。

    在餓殍遍地、易子相食的時候,朝廷徵用的釀酒糧食有增無減,大量可以救命的糧食,成為統治者餐桌上的美酒。

    而且當饑荒蔓延的時候,國庫裡的糧食堆積如山,但是為了大清江山的穩定,國庫裡的糧食一粒都不能動,必須留足讓大清官員和軍隊吃五年的糧食。關於這一點,歷代統治者是一脈相承的,隋朝的時候遭遇大饑荒,饑民遍地,人民揭竿而起,推翻了暴君統治,開啟官倉的時候,人們發現,裡面堆放的糧食太多、不少都糜爛了。

    總之,這場大災荒受災州縣多達955個,受災人口將近2億,直接死於饑荒和瘟疫的人數在1000萬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最信任的人教會我不要信任任何人。”這句話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