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就是選擇學校。現在老百姓腰包都鼓起來了,重視孩子的教育,願意給孩子選擇比較好的教育環境,於是就千方百計地向所謂的“名校”進軍。請客、送禮、拖關係,競爭之激烈,可謂砸鍋賣鐵。殊不知,在這場競爭中無論你勝利或失敗,註定你都是炮灰。因為這些學校壓根就不是為了你們的孩子開的。這些“名校”們培育的物件,寵幸的親孩子是他們透過挖尖子、搞競賽、私自組織考試等手段“請”回來的那幫“學爺”。
很多家長都有同感,貌似進了名校。在夥計們面前也耀武揚威地顯擺過,其實自己孩子的成績並不理想。貓膩就在學校的分班上,無論是實驗班、重點班還是突擊班,無論是1班、2班還是3班、4班……都是名字而已。在這些美其名曰的班名裡,總藏有幾個好班,幾個普通班,幾個垃圾班,不是內部人,一學年你是分不清的——等你分清的時候已經晚了。
據我所知,沒有一所學校會向“好班”安排所謂的“條子生”,因為那幾個班是他的命根所在。若學校給你孩子安排進了好班,那證明你壓根兒就沒有必要請客送禮。如果沒進重點班,那你費那麼大勁進個垃圾班就沒有意義。如果你的孩子不夠資格進好班,你“神通廣大”進去了,那恭喜你成功進入摧殘自己孩子的經典模式。
“中高考狀元”、清華、北大,這些宣傳壓根就不該是家長擇校的依據。確定一所學校是不是真正的好學校:一是看學生起點,二是看百分率。內行人還會看名師數、教師年齡結構、校風等因素。
其實,孩子所屬片區的學校才是自己的“親學校”,在那裡上學,老百姓話——氣實。同學和老師都是自家人,沒有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如今,教育正在穩步推進均衡,學校之間師資和硬體的差距越來越小。懂行的都知道,無非是生源的差距。
如果你質疑鄉鎮中學的師資,那你可以留心一下市裡的一對一輔導,那些所謂“名師”,提成績的專家,很多都是周邊縣裡鄉鎮中學的(比大學生要搶手的多)。最終我們得出一個荒唐的結論:縣裡的學生花錢進市中學,成績靠花錢請縣裡的老師來提。鎮裡的學生拖關係進縣裡,回頭進縣學校門口鎮里老師開的輔導班提成績。
轉悠了一圈,你家孩子還是享受自己縣或鄉鎮師資的教育。
何必呢?!
擇校就是選擇學校。現在老百姓腰包都鼓起來了,重視孩子的教育,願意給孩子選擇比較好的教育環境,於是就千方百計地向所謂的“名校”進軍。請客、送禮、拖關係,競爭之激烈,可謂砸鍋賣鐵。殊不知,在這場競爭中無論你勝利或失敗,註定你都是炮灰。因為這些學校壓根就不是為了你們的孩子開的。這些“名校”們培育的物件,寵幸的親孩子是他們透過挖尖子、搞競賽、私自組織考試等手段“請”回來的那幫“學爺”。
很多家長都有同感,貌似進了名校。在夥計們面前也耀武揚威地顯擺過,其實自己孩子的成績並不理想。貓膩就在學校的分班上,無論是實驗班、重點班還是突擊班,無論是1班、2班還是3班、4班……都是名字而已。在這些美其名曰的班名裡,總藏有幾個好班,幾個普通班,幾個垃圾班,不是內部人,一學年你是分不清的——等你分清的時候已經晚了。
據我所知,沒有一所學校會向“好班”安排所謂的“條子生”,因為那幾個班是他的命根所在。若學校給你孩子安排進了好班,那證明你壓根兒就沒有必要請客送禮。如果沒進重點班,那你費那麼大勁進個垃圾班就沒有意義。如果你的孩子不夠資格進好班,你“神通廣大”進去了,那恭喜你成功進入摧殘自己孩子的經典模式。
“中高考狀元”、清華、北大,這些宣傳壓根就不該是家長擇校的依據。確定一所學校是不是真正的好學校:一是看學生起點,二是看百分率。內行人還會看名師數、教師年齡結構、校風等因素。
其實,孩子所屬片區的學校才是自己的“親學校”,在那裡上學,老百姓話——氣實。同學和老師都是自家人,沒有那種寄人籬下的感覺。如今,教育正在穩步推進均衡,學校之間師資和硬體的差距越來越小。懂行的都知道,無非是生源的差距。
如果你質疑鄉鎮中學的師資,那你可以留心一下市裡的一對一輔導,那些所謂“名師”,提成績的專家,很多都是周邊縣裡鄉鎮中學的(比大學生要搶手的多)。最終我們得出一個荒唐的結論:縣裡的學生花錢進市中學,成績靠花錢請縣裡的老師來提。鎮裡的學生拖關係進縣裡,回頭進縣學校門口鎮里老師開的輔導班提成績。
轉悠了一圈,你家孩子還是享受自己縣或鄉鎮師資的教育。
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