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奚玉蘭

    冬至到了!各地都有不同的習俗,每年農曆冬至這一天河南人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

    據說冬至這天吃餃子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留下的。當時張仲景辭官回鄉,正是趕到冬季,看到白楊河兩岸鄉親飢寒交迫,不少的人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弟子支起了大鍋,在冬至那天用面,包成像耳朵一樣的東西煮給大家吃。凍傷的耳朵就治好了。這種東西叫”嬌耳”後來大家都學著做”嬌耳”也就是現在包的餃子,不盡如此,在冬至這一天。許多人家還會吃狗肉或者羊肉。以增加熱量而抗寒。從而形成了冬至的習俗。

    冬至這一天許多家庭都包餃子。餃子又可以包成許多的種類,有豬肉韭菜餃,羊肉大蔥餃,牛肉餃,白菜豬肉餃,青菜大肉餃,薺菜餃子,還有素餃子,雞蛋粉條餃,蘿蔔大肉餃子。總而言之五化八門各種各樣的餃子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的擀皮有的包餃子。全家人齊上陣。有說有笑其樂融融。一會兒餃子就包完了。這就是我們這裡冬至的習俗!

  • 2 # 鴻運志紅

    我們這邊冬至吃餃子 ,傳說,張仲景是《傷寒雜病論》的作者,同時也是歷代醫者尊奉的“醫聖”。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在他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在冬至吃餃子來紀念和感謝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 3 # 大象蘭州

    在家和家裡人一起吃餃子。這也是華人的習慣。一年中最冷的時間開始了,在這個俗話說冬至大如年的時間裡,一起陪老人和孩子家人在一起吃餃子也是一種幸福。一起包著有白菜大肉的有青菜大肉的有三鮮的各種味道的餃子感覺就是在過大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比亞迪2018款元ev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