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357896雲壁

    儒家十六字心傳,如何理解?

    儒家十六字心傳,據傳是堯舜時留下的治世之理念,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此事在“尚書.大禹謨”有記載。

    據傳,這十六字源於堯舜禹禪讓故事。當堯傳位舜,舜傳位禹時,傳承的是天下百姓的重任。說是心傳,並非傳心之說。因彼時文字有否,及書寫之載體是否存在,都為不可定,所以只能以言而傳。

    人心惟危,是說人心不可靠,危機四伏。道心惟微,是說道心微妙,莫測難求。“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即自然事物規律。道心之微妙,從“道德經”裡可看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之玄妙,襯托出道心微妙。惟精惟一,是說領悟道心,要精益求精,專一其心。允執厥中,即是要堅定尊守中庸之道。

    這裡,是分人心與道心二心。人心,指人之精神,思想,意識;道心,指自然規律。也就是在人類社會治理中,精神一大類,自然規律一大類,這兩類是必須掌握的,把控的。人要適應社會,要適應自然事物規律,要順規律而行。這裡已有了後來的“天人合一”的雛形。

    後世有人釋“道心惟微”,為人心中之一另一心,即“道心”。如朱子說,從人心上說是私心,;從義理上說,即道心,只是一個心。對此不敢隱一己之見。人心,只是一個心,緣何有二心?人之心,可應萬事萬物,何獨與道德無關,而須另設一道心?此意,為理學家繼承,是為唯心之始作。

    世界之兩大類,一為精神,(心);一為物質,客觀世界規律。而人在實踐中,認識世界事物,從而形成知識,被人心所悟,所用。而心,也可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提升心之力,此即為辨證唯物。而唯心者,無視客觀世界存在,無視客觀事物規律,“以心去物”,將人之心體功能無限擴大,去除,代替物質規律存在,至有“心即理”之說。心即為認知客觀事物之功能器官,它從哪裡產生“理”呢?“理”只能向外求,向可觀事物規律求,除此之外,“理”無可求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男生總是跟你說他習慣一個人,這個男生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