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家電店長大課堂
-
2 # 賀蘭燕語
傳統書店不會消失
書店是城市文明的視窗,是城市人文服務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的標誌。
之所以現在城市中傳統書店不景氣,甚至有日落西山的景象。主要原因是,我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城市功能的認識出現了偏差。過多的強調了經濟功能,過多看重城市的商業價值,而忽視了城市人的需求,忽視了城市的人文屬性。
一個城市不僅僅是快節奏的經濟生態,不應該是鋪天蓋地的商業開發,也不應該是快餐時的商業文化充斥城市空間的喧囂。
一個好的城市應該是有煙火氣的,有休閒氣的,有人文色彩的。城市的節奏應該慢下來,讓人去好好生活。這才是城市的最終功能價值體現。
所以,傳統書店的迴歸是早晚的事情。人對美好生活環境的嚮往,總有一天會讓傳統書店迎來發展的春天。
-
3 # 鬼影147951010
傳統的書店不會消失,但必須轉型:
1,電子書固然會對傳統書店,產生較大的擠壓效應,但是紙質書並不會完全被電子書取代。
①,家用工具書,必須是紙質書。
②,對於個人喜愛的作品,必定會有興趣購買紙質書版本,以作長久儲存。
2,傳統書店必須要適當轉型:
①,傳統書店要丟棄“書攤子”的傳統思維,要建立起書店的網站丶朋友圈。要為使用者建立個人明細檔案,對使用者的喜好丶品味進行細分,主動對特定使用者進行新書推薦,同時收集使用者的反饋意見,儘量滿足使用者的合理訴求!
②,傳統書店必須與書商在出版丶印刷、資本運作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必須儘可能的參入到圖書產業鏈之中。
-
4 # 魚悅成都
我認為永遠不會消失,為什麼呢,小魚我就是一個比較念舊情懷的人,個人感覺傳統書店喝杯咖啡讀本書,可以消磨一下午,具體可以參考視訊
-
5 # 文字禪行者
我認為不會。
當然可能數量不一定會太多。
網店有網店的好,
但實體書店的氛圍和感覺是不可替代的。
實體書店可以多種經營,
提升文化品位,
提高服務水準,
市場需求永遠會有。
實體書店,加油!
-
6 # 皮十七
首先我的回答就是不會消失,這個問題有點像實體書本會不會消失差不多,同樣也是不會消失。科技發展然後閱讀更加方便這是沒有可說的,但是實體書店是有它獨特魅力的,即使是大勢所趨,但是總會有那麼一些書店存在,它可能轉變了存在的方式,就像現在傳統建築一樣,現在基本都是水泥建築但是同樣不會讓傳統建築消失。
-
7 # 愛沉魚
應該不會吧,雖然現在電子書比較流行,可還有很多人喜歡看紙質的書,比如我,喜歡拿在手裡的踏實感,質感。在閒暇時找一本喜歡的書,坐在公園的長椅上,細細品讀書中的種種,真的很愜意,美好的彷彿都靜止了。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感覺,喜歡書的油墨味兒,向我們習慣了聞到春天泥土的芬芳。
-
8 # 美玉的光彩
現在資訊與網路騰飛,書藉走下坡路是歷史的必然。就像古竹刻書現在你還能見到嗎?見到的也是工藝品,不是歷史的重現。
-
9 # 5633999589830紅糖
現在是資訊與網路時代!新媒體的出現確實對傳統的書店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現在很多人習慣使用網路及電子圖書!但無論怎樣!傳統的書店應該是無法完全被替代的!網路與電子圖書再發達但必竟無法完全替代一些專業的與工具用書,且網路與多媒體雖然有時較方便但還是不直觀!與傳統的圖書真正用心讀起來感覺還是千差萬別!所以傳統的書店絕對不會消失,只會促進傳統的書店越來越好,越來越精緻!
-
10 # 燕銜泥
我想不能也不應該消失呀!人家西方發達的歐美國家的書店不少反多,這至少應該引人深思噢!一個國家要不斷進步,無論如何不能少了書香啊![祈禱][玫瑰]
回覆列表
市場不會消失,只會重新分配。
傳統書店也是如此。
小冊子援引時任明屋書店社長安藤明先生的話說:“有時,我們店裡也出現一批轉變了的店員”。
意思是,80年代的日本,交通,物流以及快遞業尚沒有現在發達、快捷的時候,書店要通過批發商或代理店向出版發行單位的訂貨流程非常複雜,也非常慢,“缺書”是當時日本2萬多家書店最頭痛的問題,也是顧客對書店最不滿的地方。
從顧客向書店預訂,到真正拿到手中,東京都內一般也要一週左右,尤其是松山市偏遠的地方,訂購書籍需要兩週以上的時間也不算稀奇。
而前文明屋書店安藤明社長所說的一批店員轉變,則是指明屋書店的店員們和別家書店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面對“缺書”,不是說一句“我們會盡快訂貨。不過,對不起,可能要等上兩週左右。”而是立即拿起電話跟批發代理商溝通,要求加急訂貨。如果遇到非常著急的情況,還會馬上跟分店聯絡調貨,甚至“經常”從對手書店“代購借貨”。安藤明社長說:“從同行書店拿貨,可能在別人看來是把生意讓給別人,給別人賺錢的傻事兒。但是,下一次,下次顧客買書還到我們店裡來,就值了。”
正如文中所說,80年代日本有2萬多家書店,平均60坪(約200平方米)左右。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連鎖書店的快速崛起,網路平臺的興起,以及每年2位數以上增長的電子書籍市場,對於實體書店而言,帶來的都是巨大的衝擊。
因此,據日本書店商業組合連合會(日書連)石井和之今年3月初接受媒體有關“街の書店次第消失”專題訪問時透露,全書連頂峰時期有1.3萬家書店會員,現在只剩下了不到四分之一的3000多家,而且仍然存在每年300多家的速度消失。
石井和之還透露,80、90年代書店業的毛利率約為30%左右,隨著網路賣書,電子書的興起,現在書店業平均毛利率僅為22%~23%左右,但房租,水電,人工及物流等費用卻比上世紀末增長了5個百分點左右。因此,很多個體書店因為缺乏規模成本優勢,不得不關門歇業。
最近影響最大的案例則是,創業於1917年,今年103年曆史的早稻田大學附近知名書店[前野書店]於1月29日宣佈關門歇業。
這也使我堅定了傳統書店不會消失,但市場會重新分配,個體意義的書店(及書店企業)因為自身經營問題不僅可能而且肯定會消失一批一部分的判斷。
海爾執行長張瑞敏先生說: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我個人的理解是:科技在飛速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消費者一日三變,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行為習慣是實體書店在內實體店最大敵人的時代,誰跟不上時代的步伐,誰就將被時代淘汰。但是,很多企業滿足於過去的成就,固守著舊日的觀念,以至於昨天的優勢成為今天和明天的劣勢,過去的成功成為現在和未來繼續成功的絆腳石,甚至是殺死自己的“凶手”。
但是,不容否認,被譽為全世界最美書店的日本CCC 運營的蔦屋書店,以及我個人非常喜歡的誠*書店、大*書局、南京古*書店,先*書店,包括我們江寧的新*書店,都在極力嘗試,進行著從書店向辦公,學習用品,玩具公仔,咖啡,茶點等讀書+學習+休閒+生活的改變。可以說,燈光,裝潢,內建,配套,從頭到腳的改變,使得很多書店已經是不像書店的書店,書店的氛圍也不再是翰墨紙香,而是咖啡書香,水墨琴韻。
但這是你想要的書店嗎?對於書店的變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的理解是,作為書店,書永遠都是主角。成為配角的書店,譬如星巴克,瑞幸,包括提供圖書雜誌購買和閱讀等的超市,便利店,只能說“商店”。
這也是我對3月22日日媒報道的“柳里美書店”感興趣的原因所在。作為暢銷書《口紅》,芥川獎獲獎作品《家庭戲》等,創作了多部暢銷小說人氣作家,柳里美女士把自己的小店打造成為一個融入當地生活的“家”,提供的是家常便飯和嘮家常的氛圍和服務。我想這樣的個人書店,一定會有生命力。
當然,芥川獎不是一般人能夠拿的到的,也不是每個人都是柳里美,有很高的人氣,很多名作家朋友可以經常過來開展讀書會等活動,自帶流量吸引愛書人到店。
但在鳥取站附近,鳥取古城旁邊兒,就有一家“普通人”開的書店,藏書也只有1.2萬冊。
但就是這家普通人開的書店,1980年開業到現在,周邊的24家書店已經所剩無幾,而這家店依然活的很好。甚至東京都的書店人也過來“朝聖”,因此又被稱為“書店員的聖地”。
而就是這家只有三層,每層不過五十多平方的書店,到2020年2月舉行了 377場讀書會。每個月都會邀請地方歷史學家,其他縣的書店員,美國居住者,漫畫家,放浪の旅人等來店交流,還邀請了太極拳師,心理學家進行太極拳教學,開設心理學講座。
店主奈良敏行並沒有很高的顏值,也不是作家演員,專家學者,但是,對哲學的熱愛,黑格爾“存在即合理”引義為自己書店的店名:定有書店。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日本教科書,教輔材料等也是書店的重要收入和利潤來源。但是,奈良先生的定有書店卻把不怎麼好賣的哲學文學書籍作為主打專案,理工類,(尤其是賺錢的)漫畫類等熱門書籍則退居配角位置。
我無意推崇奈良先生,也沒有幫他打廣告的主觀意願。只是說,書店的特色,還是要從書籍本身的特點出發。書店主首先應該是愛書,懂書,會選書之人,才能真正做好書店的生意。
再就是,人無笑臉休開店,店無熟客難生存。真正要開一家書店,還能運營好,離開對書的熱愛,對顧客的熱情,就算裝修得再漂亮,配套再好,地段人流量再大,缺了靈魂的書店,也一定會成為失去競爭機會的“輸店”。
以上是個人看法,不代表本單位立場。手機碼字,拇指酸疏誤之處很難免。尚請批評多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