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管仲射齊桓公的故事頗為有名,常見的說法,是說此事是發生在齊桓公與公子糾爭搶歸國繼位的機會的路程中。管仲作為公子糾的老師,先跑齊桓公經過的路上,去試圖射殺他,然而齊桓公詐死,令管仲麻痺大意。待到管仲離開之後,齊桓公一行人繼續加緊趕路,最終還是先回到齊國繼位。
不過在《國語》和《管子·大匡》中還提到另一種說法。齊桓公趕路的這段過程實際上很順利,並沒有遭到管仲襲擊詐死一出。隨後,魯軍帶著公子糾、管仲等人趕到,打算強攻齊國送公子糾回國。齊桓公親率軍迎敵,在交戰過程中,管仲射中了齊桓公。雖然兩種說法略有差異,但管仲曾經用箭射中齊桓公應該是確有其事。這裡就涉及到齊桓公衣服上的某個物件在生死攸關之際,救了他一命。這個物件就是帶鉤。所謂帶鉤,顧名思義,就是腰帶上的掛鉤。功能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皮帶頭,用於固定腰帶。帶鉤的起源最早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時代,在良渚文化區曾經發現過十多個玉石材質的帶鉤,總體呈方扣形。
良渚文化玉鉤(浙江桐鄉金星村)
良渚文化玉鉤的三面檢視(浙江反山)
到了後來,隨著貴族禮儀逐漸繁瑣完備,品味逐漸提升,帶鉤的製作工藝也日漸奢華。從材質上可以分為金、銀、銅、鐵、玉、石、骨、木,工藝則有錯、鏤、鎏、嵌、刻等等。春秋時期的帶鉤從早期的方扣形演變成鉤、身、鈕為一體的形制,並呈現出曲棍形的典型樣式,尺寸一般10釐米左右,表明沒有過多紋飾。
齊桓公所佩戴的帶鉤大體上就是這種形制。應該說帶鉤本身並不大,而且纖細狹長。齊桓公坐在戰車裡,會讓帶鉤靠近前腹。
帶鉤使用示意圖
管仲遠距離射箭居然恰好射中帶鉤,緩解了箭頭的衝擊力,從而使齊桓公撿回一條命。後來帶鉤越做越大,而且有的向兩邊延展,或許後來的貴族也考慮到帶鉤可以起到防身的作用吧?
帶鉤(腰帶上的掛鉤)
管仲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帶鉤上,沒傷到人,公子小白是裝死。這個公子小白,史稱齊桓公,春秋時期五位霸主之首。
關於管仲射齊桓公的故事頗為有名,常見的說法,是說此事是發生在齊桓公與公子糾爭搶歸國繼位的機會的路程中。管仲作為公子糾的老師,先跑齊桓公經過的路上,去試圖射殺他,然而齊桓公詐死,令管仲麻痺大意。待到管仲離開之後,齊桓公一行人繼續加緊趕路,最終還是先回到齊國繼位。
不過在《國語》和《管子·大匡》中還提到另一種說法。齊桓公趕路的這段過程實際上很順利,並沒有遭到管仲襲擊詐死一出。隨後,魯軍帶著公子糾、管仲等人趕到,打算強攻齊國送公子糾回國。齊桓公親率軍迎敵,在交戰過程中,管仲射中了齊桓公。雖然兩種說法略有差異,但管仲曾經用箭射中齊桓公應該是確有其事。這裡就涉及到齊桓公衣服上的某個物件在生死攸關之際,救了他一命。這個物件就是帶鉤。所謂帶鉤,顧名思義,就是腰帶上的掛鉤。功能有點類似於現在的皮帶頭,用於固定腰帶。帶鉤的起源最早可以追述到新石器時代,在良渚文化區曾經發現過十多個玉石材質的帶鉤,總體呈方扣形。
良渚文化玉鉤(浙江桐鄉金星村)
良渚文化玉鉤的三面檢視(浙江反山)
到了後來,隨著貴族禮儀逐漸繁瑣完備,品味逐漸提升,帶鉤的製作工藝也日漸奢華。從材質上可以分為金、銀、銅、鐵、玉、石、骨、木,工藝則有錯、鏤、鎏、嵌、刻等等。春秋時期的帶鉤從早期的方扣形演變成鉤、身、鈕為一體的形制,並呈現出曲棍形的典型樣式,尺寸一般10釐米左右,表明沒有過多紋飾。
首都博物館藏戰國時期嵌松石龍首帶鉤齊桓公所佩戴的帶鉤大體上就是這種形制。應該說帶鉤本身並不大,而且纖細狹長。齊桓公坐在戰車裡,會讓帶鉤靠近前腹。
帶鉤使用示意圖
管仲遠距離射箭居然恰好射中帶鉤,緩解了箭頭的衝擊力,從而使齊桓公撿回一條命。後來帶鉤越做越大,而且有的向兩邊延展,或許後來的貴族也考慮到帶鉤可以起到防身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