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瓶(梅瓶)從整體造型上來看,端壓大氣,雋秀挺拔,髮色清純,開片也比較自然,釉表層呈現一種玻璃光(寶光)的視覺效果,從胎足及圈足露胎處可以看出其胎質應該是黃土,說到這裡,許多友友免不了會把它往傳說中的柴窯上靠,但是,單就柴窯而言,個人覺得尚有三處存疑。
其一,器形。我們都知道,梅瓶自唐創燒以來,這種品種就成了後世的傳統名瓷,直至現在,一直都燒造不斷。在這千餘年裡,其造型與功用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梅瓶在宋時也叫『經瓶』,是裝酒的實用器,因此設計時考慮上部豐滿的同時,也兼顧了中下部,其中下部容積也比較大,重心上部偏下,便於存放。而到了明清,尤其從清朝的嘉慶朝開始,梅瓶變得上部豐滿下部瘦長,其重心完全上移,實用器變成了陳列器。如此觀之,題主所展示的這個瓶子的造型最早也只會出現在清中後期,這與柴窯的創燒時間完全不符。
其二,釉色與開片。柴窯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直至現在,關於柴窯的認知也只是來源古籍的零星記載,什麼『雨過天青雲破處』,什麼『色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等等,面對這些記載,爭論之聲不絕於耳,但是有一點,在『柴窯是汝窯的前身』這一觀點上卻異常地統一。那麼,既然汝窯是柴窯的繼承與發展,柴窯的燒造時間又非常短,作為汝窯前期的繼承,其早期的汝瓷與柴窯瓷無論在釉色還是製作工藝都應該存在完美地過渡。我們再看看題主的這個梅瓶,無論釉色與開片都與早期汝瓷相去甚遠。
其三,裝飾風格。從史料記載來看,無論早期的柴窯還是後期的汝窯,其瓷器都為單色釉瓷。其追求的都是那種純潔無瑕的青翠色。早期的汝瓷無任何裝飾,其展現的是那種細若蟬翼的碎片紋飾效果(甚至沒有)。再看題主的這個花瓶,瓶肩對稱兩個羊(牛)頭裝飾,給人一種非常不協調不統一的感覺。以上三點,純屬個人愚見,不當之處,還望友友海涵!
此瓶(梅瓶)從整體造型上來看,端壓大氣,雋秀挺拔,髮色清純,開片也比較自然,釉表層呈現一種玻璃光(寶光)的視覺效果,從胎足及圈足露胎處可以看出其胎質應該是黃土,說到這裡,許多友友免不了會把它往傳說中的柴窯上靠,但是,單就柴窯而言,個人覺得尚有三處存疑。
其一,器形。我們都知道,梅瓶自唐創燒以來,這種品種就成了後世的傳統名瓷,直至現在,一直都燒造不斷。在這千餘年裡,其造型與功用也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梅瓶在宋時也叫『經瓶』,是裝酒的實用器,因此設計時考慮上部豐滿的同時,也兼顧了中下部,其中下部容積也比較大,重心上部偏下,便於存放。而到了明清,尤其從清朝的嘉慶朝開始,梅瓶變得上部豐滿下部瘦長,其重心完全上移,實用器變成了陳列器。如此觀之,題主所展示的這個瓶子的造型最早也只會出現在清中後期,這與柴窯的創燒時間完全不符。
其二,釉色與開片。柴窯一直是神一樣的存在。直至現在,關於柴窯的認知也只是來源古籍的零星記載,什麼『雨過天青雲破處』,什麼『色如天,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等等,面對這些記載,爭論之聲不絕於耳,但是有一點,在『柴窯是汝窯的前身』這一觀點上卻異常地統一。那麼,既然汝窯是柴窯的繼承與發展,柴窯的燒造時間又非常短,作為汝窯前期的繼承,其早期的汝瓷與柴窯瓷無論在釉色還是製作工藝都應該存在完美地過渡。我們再看看題主的這個梅瓶,無論釉色與開片都與早期汝瓷相去甚遠。
其三,裝飾風格。從史料記載來看,無論早期的柴窯還是後期的汝窯,其瓷器都為單色釉瓷。其追求的都是那種純潔無瑕的青翠色。早期的汝瓷無任何裝飾,其展現的是那種細若蟬翼的碎片紋飾效果(甚至沒有)。再看題主的這個花瓶,瓶肩對稱兩個羊(牛)頭裝飾,給人一種非常不協調不統一的感覺。以上三點,純屬個人愚見,不當之處,還望友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