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領先娛樂
-
2 # 小韓圭
1. 藝人蔘與節目需要有綜藝技能。有帶動現場氣氛的能力,即使節目真的沒有很有趣的畫面,也要活躍起來,笑容是有傳染力的,看謝娜就可以知道。
其實有時候快本的畫面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有趣,但是在謝娜的大笑中觀眾也會透過笑聲去體會到現場的氣氛。
2. 每個人的笑點不一樣。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孫楊在《拜託了冰箱》中聽到林更新說到"陳狗,林狗"的話題時笑出的魔性聲音。
3.節目後期剪輯問題。有些綜藝節目確實無趣,但節目為了調動觀眾的觀看欲,會將現場嘉賓或者評委的大笑畫面剪輯插播進去。節目組為收視率真的操碎了心。
畢竟大家都是為了放鬆來看節目,不可能整期節目下來觀眾反而更鬱悶了,那麼節目就是一個失敗的節目。
-
3 # 熊啾啾吶
笑聲很多都是後期效果呀,可能做後期的人會覺得那裡應該是好笑的點,在看視訊的人看到那裡會想笑,或者聽到觀眾在笑,看視訊的人也會跟著笑。這主要是看後期的審美吧。
-
4 # 木木看劇
第一,每個人笑點不一樣,可能你覺得不好笑,但是別人覺得搞笑。
第二,節目效果,舞臺下的觀眾應該都被主辦方打過招呼,要配合臺上嘉賓,製造節目效果
第三,有些綜藝節目確實很搞笑,引得臺下觀眾捧腹大笑
第四,有時候觀眾配合臺上嘉賓,會得到禮品,有些觀眾就是為了禮品,所以特別配合演員
第五,其實做的時候不是觀眾在笑,而是做的音效,播放觀眾大笑的音訊,給嘉賓捧場
-
5 # 胡妖鏡
現在的綜藝節目都是提前錄製,節目組會單獨錄製觀眾的笑聲,然後在節目的剪下過程中,放進去,就會帶動讓場外的觀眾一起笑。大家都知道笑是可以傳染的
-
6 # 小夢幻日常
哈哈,這個問題提得好像很好玩,不過我倒是覺得第一點是有可能那些嘉賓評委覺得好玩,或者說是他們的笑點很低,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很有同理心,不想讓臺上的人尷尬,所以假裝笑了笑,這也不是沒有可能,這是我的看法,如果你有不同看法,請反饋給我
-
7 # 鄭捕頭
從九十年代走過來的人,大概都看過倪萍主持的《綜藝大觀》。現在看其中的很多鏡頭也許會感覺土氣,遠遠比不上今天大製作的綜藝節目,但是有一點如今的綜藝比不上——《綜藝大觀》是直播節目。
直播意味著什麼?觀眾的現場反應大部分都是真實的。而今的娛樂節目,除了春晚基本都是錄播,這就意味著評委、嘉賓和觀眾的鏡頭可以做隨意改動,連演員的表演也可以做出調整。
由於錯位的剪輯等原因,很多並非笑點的綜藝片段,嘉賓和觀眾卻在那裡笑個不停。
節目後期剪輯亂切鏡頭
如今的綜藝節目,很多觀眾感覺並非笑點而現場人士反應強烈的鏡頭比比皆是,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其一,在真正錄製的時候,現場的人其實沒有什麼反應,但考慮到節目效果,後期剪輯做了手腳。
我參加過《歡樂喜劇人》的節目錄制,很多時候演員一些臺詞出來,臺下包括專業評審在內的觀眾是沒有什麼反應的。但到了電視上,冷場的畫面幾乎不會出現,觀眾的笑聲和掌聲貫穿整個節目,這就是後期有意剪輯的結果。
節目現場專門有攝像機拍嘉賓和觀眾的反應,這些就成為後期隨意放進去的反應鏡頭。他們也都笑過,只不過不是在這句臺詞笑的,但後期製作不管這些,如果他們願意,可以讓演員的每句話甚至每個字都引發笑聲。
對於看過現場錄製的人來說,這就是赤裸裸的造假。
嘉賓反應強烈可能是劇本要求
其二,嘉賓現場反應比較大,那是節目需要。
很多綜藝節目現在都有劇本,包括評委和嘉賓的反應在內。節目組更希望嘉賓和評委做出更明顯的反應,最好能帶一些話題出來,到了後期節目宣傳就有了賣點。
而對於嘉賓和評委來說,只要不是特別難以接受,他們也願意做出這樣的舉動,畢竟是收了錢來到節目組的,而且這樣做也有利於擴大自己的知名度。
這樣一來,他們的有些反應比如大笑或者有意拔高選手的表現,就顯得有些刻意了,讓觀眾感覺到異樣:這些專業人士怎麼還不如我們有眼光?
記住,不是完全沒有眼光,而是裝傻。
笑點不同反應不同
其三:個人笑點不同,不排除有些反應是真實反應。
每個人的經歷和笑點不一樣,你感覺平淡無奇的包袱兒,在有些人看來也許捧腹大笑,反之亦然。因此並不能因為自己認為無感,就認定他人的反應顯得怪異。
另外觀眾看電視或看視訊是偏冷靜的,不太容易被節目氣氛帶動起來,而節目現場表演的魅力還是有的,人在現場更容易沉浸其中,表現出一些激動的反應,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要把觀眾當傻子
總體來看,現在的綜藝節目使用後期剪輯把很多鏡頭進行了錯位,是想把節目效果做得更好,網友的情緒也跟著被帶動起來,類似情景喜劇中罐頭笑聲的作用。
這種手法已經成為慣用手法,對觀眾來說不是完全不可接受,但節目組在進行剪輯的時候不要過於把觀眾當傻子,明明大部分認為絲毫沒有笑點的部分,就大膽地不放任何效果進去,觀眾反而會因為感覺到真實而不對節目產生反感。
演員說一句話觀眾就笑,說一句話就笑,節目組認為人人都是趙本山嗎?
-
8 # 嘶啞的怒吼
第一,每個人笑點不一樣,可能你覺得不好笑,但是別人覺得搞笑。
第二,節目效果,舞臺下的觀眾應該都被主辦方打過招呼,要配合臺上嘉賓,製造節目效果
第三,有些綜藝節目確實很搞笑,引得臺下觀眾捧腹大笑
第四,有時候觀眾配合臺上嘉賓,會得到禮品,有些觀眾就是為了禮品,所以特別配合演員
第五,其實做的時候不是觀眾在笑,而是做的音效,播放觀眾大笑的音訊,給嘉賓捧場
-
9 # 奈斯阿倫
估計是想著活躍一下氛圍吧,不過看綜藝的觀眾如果心情好的話不管好不好笑,都會樂呵呵的看完,要是心情不好的觀眾,除非特別搞笑的片段才能勾起觀眾心中的笑點。
回覆列表
現在演藝界最大的問題就是演員把自己當編劇
有的綜藝節目本來是想以演員的臨場反應作為小點,估計話劇或者脫口秀或者小品中的經典瞬間都來自於臨場反映,所以有的綜藝節目就有了盲目的自信,但是偶然得來的東西根本撐不起一個節目。
都說術業就專攻,編劇的問題就應該由編劇來解決。但國內的編劇地位太低,據說一個群眾演員都敢改劇本。演員接受採訪的時候,對編劇最高的評價就是,不用幫他改劇本。
這麼卑微的地位,很難吸引人才進入這個領域,沒有人才只能讓編劇的水平更低,編劇水平更低,地位自然也更低,從底層摸爬滾打上來幾乎不可能,厲害的編劇都是其他行業改行,都不具備可重複性。
編劇出身的導演也少,除了專業導演之外,大部分導演都是攝像或者演員出身,這也是編劇地位低的一個側面提現。
編劇能力強的導演鳳毛麟角,第一時間只能想到甯浩和徐克。國內影視劇最短板的也是編劇。有的綜藝節目把國內最短板放出來做核心創意,失敗是必然的。
個人認為的綜藝節目《笑起來真好看》就是一個例子反正感覺不太像一個綜藝節目,而像謝娜的個人秀,他自己很搶鏡加戲,節目組也捧她,後期剪的鏡頭他自己就佔了三分之一吧。然後感覺評委的評價一頭霧水,節目組給的劇本也很爛,沒什麼卵用,感覺整個節目可能就是芒果臺為了蹭喜劇的熱度吧。
還有,有點明白老郭為什麼不輕易讓社裡的人蔘加娛樂圈的活動了,沒有資源和個人實力的時候,節目真的就是單純蹭嘉賓熱度,就好像快本邀人卻不給鏡頭一樣,真的不會受重視。看到第一次上舞臺很緊張的璇兒,其實真的有點心疼。也有點理解娛樂圈的規則殘酷。沈叔叔都要時不時一句“娜姐”,真的有時候挺悲哀的吧,任何地方都有光打不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