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國不分狹義和廣義
-
2 # 迴音壁
個人認為被收購不能怪資本的邪惡,只能怪自身的不努力,技術的落後。不知道為什麼中國大部分傳統企業在技術上總是擅長拿來主義,並不注重自身的技術積累。改革開放之初,國外的技術引入中國,擊垮了靠供給制生存的廠商。及時技術轉型,引入國外技術的企業,就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而容聲、小天鵝就是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嘗過了拿來主義的甜頭,誰還願意坑次坑次的來發展自己的技術呢?
2001年過後,中國加入WTO,大量外國商品湧入中國,擁有更新的技術的外國商品自然很輕易的打敗了二流技術的中國商品。這也是容聲、小天鵝沒落的根本。
越早發現技術薄弱這一點的企業,堅持技工貿,現在活得就越好,比如華為、格力等企業。這兩家企業一直堅持自主研發,所以一直站在行業的制高點。無人撼動。
反觀貿工技的企業,比如聯想,一手好牌被打爛,曾經的電腦老大,被逼的只剩格力四分之一的價值了。
-
3 # 小汪科技
任何一個品牌任何一個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變化都是會從新生,發展,成就,沒落然後產生新的結合新的物種,市場需要洗牌,這是市場規律,所以產品要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升級,才能符合當下的市場需求,想當年諾基亞是大街小巷哪裡都是,而現在的沒落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還有一些就是資本市場的需求控制收購或者股份。有很多的傳統品牌是某產品的創始者。但創始者只代表是創始,不是他就是最好的,隨著時間的變化和市場的需求有很多創新公司會生產更多適應的產品,更好的產品和使用者體驗
這個問題其深度太大,還真不好回答,我個人僅談談自己的看法。中國改革開放是好事,這中間學習西方資本運作不可避免,大家都知道資本的貪婪性,卻很少有人知道資本的毀滅性。資本家基本都是近利的,沒有讓他們動心的利益他們立馬變得狂暴。有很多企業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往往缺少資金,這給資本投資一個空子。資本基本上是無孔不入的,企業抉擇人沒有遠見或者另有所圖就會引入資本,資本由於有資本的貪婪和近利的特性,所以進入的企業基本都是狀態很好的時候,資本一旦進入,企業就基本失去自主權。資本的近利性決定了他不可能為企業做長遠規劃。所以這個企業就缺少了抗風險的能力,當風險出現,資本首先考慮的是撤離。企業也就難再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