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科堂

    在古代,國家是皇帝的私有財產。所以忠於君和忠於國是一回事。人們總是把“忠君,愛國”放在一起。實際上。忠君跟愛國不完全一樣。

    忠君:指的是忠於現任皇帝,背叛皇帝,不謀謀朝篡位,不專擅朝政,不通敵叛國,維護皇帝的正統地位,一切為皇帝著想,不忤逆皇帝的意思。

    愛國:指的是熱愛自己的國家,為國家抵禦強敵,選賢任能,提出對國家有利的建設性意見,積極革新,銳意進取。愛護百姓,重視民生。重視文化教育。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選官等各方面制度做出貢獻。

    以此來看,大臣大致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1,既忠君,又愛國

    這樣的人既沒有背叛君主,也沒有不臣之心。而且為國家盡心竭力的做貢獻。比如說諸葛亮,張居正,霍光,王安石等就是這樣的大臣。

    此類大臣有賢臣,忠臣,和權臣。

    賢臣:是指未嘗獨攬大權的重臣,他們和忠臣的區別在於,忠臣可能只是忠貞不二,勤勤懇懇,品德高尚他的真實才能不一定很高。賢臣不僅忠貞不二,勤勤懇懇,品德高尚,才能也很高。

    忠臣:指的是忠於皇帝,勤勤懇懇,品德高尚的人。他們道德高尚,可不見得有什麼能力。這樣的人不足以成大器。

    比如:房玄齡,魏徵,管仲,張良等人就是賢臣。包拯,海瑞,左光斗這樣的只能叫忠臣。

    諸葛亮就是既忠君,又愛國的代表。他忠心耿耿的輔佐劉禪,從來沒有篡位的野心。而且定法治蜀,發展經濟,為了建設好蜀國,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2,忠君,但不愛國

    這樣的大臣雖然不會背叛皇帝,死命維護皇帝的正統地位,一切順從皇帝的心意。但是他們看皇帝的眼色行事,事事順從皇帝。說難聽點兒就叫“溜鬚拍馬”。他們會勾搭著皇帝不理朝政,會陷害忠良,會貪贓枉法,魚肉百姓,混淆聖聽。有那種昏君就以他們為忠臣。此類大臣叫做‘佞臣,奸臣。’其中有很多不算臣子,是宦官。這種人有很多呀,比如秦檜,盧杞,魏忠賢,劉瑾等等。

    一個人如果想“忠君”,首先要“愛國”。如果不“愛國”他所謂的忠君就不是真正的忠君。而是阿諛奉承,禍國殃民。皇帝們要睜大眼睛看仔細,防備著這種人。不是說什麼都順著你的大臣就是良臣。

    秦檜就是忠君,但不愛國的代表。他對宋高宗是真忠誠。陷害岳飛也是迎合了宋高宗想要保住皇位,以及猜忌岳飛功高震主的心理。可是他裡通外國,迫害岳飛這樣的忠臣良將,當然是不愛國的。儘管即使岳飛不死,南宋也未必打得過金國。但他的行為已經是誤國誤民了。

    3,愛國,但不忠君

    這樣的大臣是文學作品所詬病的。他們不忠於自己的君主,不承認皇帝的正統地位,專擅朝政,想要謀朝篡位。他們不給皇帝實權,可能對皇帝十分惡劣,還是殺掉不聽話的,無用的傀儡。可是他們都具有很強的政治,軍事,用人才能。在外能為國家開疆拓土,擊退勁敵。在內善於經營國家,可以制定出很好的治國方針,改革方案。而且基本能夠愛護百姓。

    這樣的大臣多數是“權臣”。而且此類權臣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行其道。比如曹操,桓溫,爾朱榮,高歡,宇文泰等等。這樣的人也就是戲劇裡演的“白臉奸臣”。可實際上,“權臣”,不完全等同於‘’奸臣。古人後來之所以混淆了奸臣和權臣。主要原因是南宋時期,程朱理學裡僵化的君臣關,等級制度,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忠君”的思想越來越僵化。再加上明清時期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皇位變成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君臣之間的地位越來越不平等。所以曹操這一類的“權臣”就跟“奸臣”畫了等號。

    評價這樣的大臣,一直都是最糾結不過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他到底算忠算奸。更難的模式是:如果一位權臣始終都不確定應不應該篡位,在還沒決定好之前就死了。那我們就會想半天:“他到底想不想篡位呀?”,“他到底算忠臣,算奸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桓溫和爾朱榮。他們都是很有能力,功勞也大,是朝廷的良臣。同時覬覦皇位,但死活也不篡位。結果都功敗垂成。還讓我們對如何評價他們表示如此的糾結,一糾結就到了今天。

    依我看,愛國不忠君要比忠君不愛國好。因為皇帝是誰不重要,能把國家治理好才是根本。昏君,暴君,或者傀儡,不能夠治理好天下,與其這樣湊合,死保皇帝,倒不如換一個。況且“愛國”的人,能力更強,更會建設國家,對國家貢獻更大。把這樣的人說成“奸佞”,也有些不合適。所以“忠君”是建立在“愛國”的基礎上的。我可以相信,一個不忠於君主的大臣是良臣。但是如果讓我相信一個連國都不愛的大臣是良臣、我只能說:“***奶的爪兒吧”。

    爾朱榮就是愛國但不忠君的代表。他是因為胡太后荒淫,殺親子,為了救國才進入北魏的。除了發動河陰之變是其汙點以外。他為北魏消滅葛榮,万俟醜奴,蕭寶夤,韓樓等人的叛亂,大敗陳慶之,把孝莊帝迎回洛陽。把四分五裂的北魏整合成一體。而且不貪財,不好色,不屠城,不殺降誅孚。這真的是愛國了。可是他一心想著自己當皇帝,牢牢地把我政權,對孝莊帝頤指氣使,肯定不忠君。

    4,既不忠君,也不愛國

    這是最惡劣的一種情況。這樣的大臣不僅不忠於自己的君主,會背叛君主,專擅朝政,擅行廢立,甚至會弒君奪權。而且他們也會濫殺無辜,迷惑聖聽,騷擾百姓,勒索民財,殘害忠良。在朝中是亂臣賊子,在朝外是社會毒瘤。所謂的“上欺天,下虐民”。這種大臣就是所謂的“亂臣賊子”包括‘反賊和權宦’唐朝中後期這樣的太監大行其道,他們上欺天,下虐民。皇帝被他們輕易的廢立,殺害。對百姓更是有多狠用多狠。所以說,這樣的人最可氣。

    董卓就是既不忠君也不愛國的代表。他廢少帝,立獻帝,毒死少帝。焚燒宮室,侮辱嬪妃宮女,夜宿皇宮,盜取皇陵。絕對的不忠君。他還縱容手下燒殺搶掠,聚斂天下之財,使用酷刑,濫殺無辜。把長安變成了人間地獄。絕對不愛國。

    我最終想說明的是。大臣不是君主的奴僕,他們是有獨立人格的人,他們是君主的助手。可後來情況變了:君主是大臣的絕對統治者,大臣是君主的奴隸。一定要對君主俯首帖耳,唯命是從。但是這已經違背了孔子,孟子原本的意思。他們原本的意思是:“君臣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你對我好,我才會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不必對你好。”“君正臣賢”,君“正”了,臣才能“賢”,君‘不正’,就允許臣“不賢”。正所謂“君視臣如草芥,臣視君如仇讎。”

  • 2 # 退休人翁

    在古代家天下,天下為一家所有。因此家就是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是民國時期建立的。在這之前是沒有國家這個概念的。只有天下的說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

  • 3 # 啊u歷史課代表

    歷史上“忠於君"和"忠於國"是一回事嗎?

    我覺得不是。

    只是統治階級是把君王和江山捆綁銷售的,因此無論實際出發點如何,大多數臣子是不敢輕易說“不忠於君”的。

    另外一點就是一些架空或廢了皇帝的會被史書歸為權臣奸相一類,如果從他本人立場來看,也許也是“忠於國,不忠於君”呢?後人又怎麼判斷他是基於私利還是公義,亦或是二者皆有呢?

    忠君:指的是忠於現任皇帝,背叛皇帝,不謀謀朝篡位,不專擅朝政,不通敵叛國,維護皇帝的正統地位,一切為皇帝著想,不忤逆皇帝的意思。

  • 4 # 北雨寒涼

    在忠義精神的宣揚下,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念束縛下,歷史上因忠義而感動我們的人多何其多,如因忠義而被封為武聖的關羽,如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滅十族的臣子方孝孺。

    關羽

    關羽、方孝孺的忠義確實感動了我們,但他們的忠卻是忠於個人,當然了,這也是封建統治者最為樂意的。不過,在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在忠於君王的理念框束下,歷史上卻有5個人突破了忠於君王的理念,上升到了忠於國家的境界。

    蘇武(公元前140年——公元前60年)

    公元前100年,身為漢武帝侍郎的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誰料匈奴發生內亂,蘇武一行被扣留,並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蘇武不從而自殺,卻被救了下來,無奈的單于只好讓蘇武去今天的貝加爾湖一帶牧羊,並告訴他這群公羊生了羊羔才能返回漢朝。

    蘇武牧羊

    蘇武牧羊一去就去了十九年,在這十九年了,他不曾一刻忘記自己是漢臣,而漢朝也屢次找匈奴要人,卻被搪塞過去。後來,漢朝使者得到訊息,蘇武終於得以返回大漢。十九年,蘇武用十九年在常年冰天雪地的異國他鄉詮釋了什麼是民族氣節,什麼是忠義。回到漢朝後,他受到了所有人的敬仰,其高尚的民族氣節更是被傳揚至今。

    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

    亂世出英雄,亂世三國出了很多英雄,如孫策、曹操、劉備等,也出了一批忠義之臣,如千里走單騎的關羽,忠心護主的典韋等。不過,這些忠義之臣僅是忠於自己的主,但有個人卻是例外,他就是荀彧。

    曹操

    荀彧是郭嘉之後曹操最信任的謀士,也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曹操對其也甚是鍾愛。然而,誰也不曾料到,這麼一個為曹魏政權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最終卻與曹操分道揚鑣。而荀彧之所以與曹操分道揚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反對曹操受九錫、稱魏公。

    荀彧

    少時讀《三國》到這裡時,總是不能明白,荀彧既然忠心輔佐了曹操,為何最終又與之分道揚鑣。後來,慢慢的明白了,荀彧忠於的是漢室並不是曹操,而他之所以輔佐曹操是希望其能夠恢復漢室,誰料,曹操羽翼豐滿了便想自立門戶甚至是想取代漢室。到此時,荀彧才明白,他忠心輔佐的曹操並不是那個忠臣於漢室的主,既然不是,那自己對曹操的一番熱忱也只能就此終止,分道揚鑣便是最好的選擇。

    岳飛(1103—1142)

    公元1142年,一生致力於收復山河迎回二聖的岳飛在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後帶著不甘離開了這個他所熱愛的國家。岳飛離開了,但風波亭永遠是我們的痛,同時他的精神卻永遠照耀著我們。

    岳飛

    幾百年來,關於岳飛究竟為何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人們一直眾說紛紜,有說他干預立儲的,有說他不聽高宗的。實際上,岳飛真正的死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太忠了,忠到讓高宗趙構寢食難安。

    岳飛墓

    我都知道,收復山河迎回二聖一直是他的夢想,岳飛之所以有此夢想,正是由於其突破了終於君王的理念而上升到忠於國家、忠於民族的境界所致。當然了,岳飛在忠於國家的同時也忠於著他的君王高宗趙構,正要直搗金人老巢的他率軍回師覆命便是最好的說明。然而,高宗趙構卻始終容不下岳飛對國家的忠義,既然容不下,那處死便是,於是,這位滿懷愛國熱情的英雄再一次忠於了他的君王而遺憾的離開了人世。

    文天祥(1236年——1283年)

    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政權在謝太皇太后的主持下開城投降了忽必烈,其後,南宋皇室成員及一干大臣皆被帶往元大都。南宋此時已經宣告滅亡,然而,不甘失敗的文天祥等人卻舉起了反元大旗繼續帶領南宋軍民抗擊元軍。不幸的是,文天祥等人最終失敗,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投海自盡,南宋至此徹底滅亡。

    陸秀夫雕像

    文天祥被俘後被帶往元大都,忽必烈非常看重他的品格,於是想招降他,但文天祥寧死不降,忽必烈於是派出了南宋前宰相留夢炎前來勸說,但沒說幾句話的他就被文天祥說得滿臉通紅而不敢再說話。留夢炎勸說不成後,忽必烈又派出了南宋皇帝宋恭帝,當文天祥看到八歲的“先皇”來到,昔時互為君臣,今日同為階囚。感於此,痛哭流涕,北跪於地,只說了四個字“聖駕請回”,趙顕一看這情形,也只好“噤不得語”。

    文天祥

    勸降不成後,忽必烈只好忍痛成全文天祥的必死之志。最終,文天祥在獄中寫下那首讓無數英雄志士熱血沸騰的《過零丁洋》後英勇就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文天祥再一次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忠義,什麼是氣節。

    于謙(1398年——1457年)

    1449年,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的攛掇下率50萬明軍親征蒙古瓦剌,不幸的是,發生了慘劇土木堡之變,五十萬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虜。訊息傳回京城後,大明朝野立刻陷入了混亂之態。

    土木堡之變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于謙勇敢的站了出來,他深知,拯救大明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要拯救大明,必須要立新的國君,在與同僚們商議後,他將英宗的弟弟朱祁鈺扶上帝位,是為明代宗。之後,于謙力排眾議,反對南遷,從而穩定了人心。在穩定朝野後,于謙又緊張的投入到了對瓦剌的反擊戰中,最終,在他的帶領下,大明艱苦的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無計可施的瓦剌也無奈的放回了被俘的英宗。

    于謙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衛戰期間,蒙古瓦剌曾挾英宗來到北京城下,要求于謙開啟城門,但于謙以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為由而拒絕了瓦剌,拒放英宗進城。可見,在國家大義面前,于謙超越了忠於君王而上升到了忠於國家的層面。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在奪門之變復辟後,英宗以此為藉口而心安理得的殺了這個曾經“背叛”自己卻忠於大明的英雄。

    由此可見,“忠於國”不一定是“忠於君”,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家國同體,“忠於君”就是“忠於國”的觀念已經植入人心,現在我們來探討“忠於君”就是“忠於國”這個問題的時候要辯證的去分析,去看待它。

  • 5 # 江南菇涼MEI

    我覺得“忠於君”和“忠於國”不是一回事兒。

    含義不同

    首先“忠於國”,一個臣子,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理應該是為江山社稷,為國家,謀發展,謀出路,忠於自己的國家,不背叛自己的國家,尤其是在古代天下各自為王,如何忠於自己的國家更是一個挑戰。但是,是否忠於國家就是等同於忠於自己的君呢?顯然這含義是截然不同的,“忠於君”是指對一個人,對君王,他這個一個人絕對的忠誠,你對他毫無私心,忠心耿耿,甚至是唯命是從,一心只想著君王的安危,君王的好,君王的理想抱負,君王的天下。這或許已經無關國家,就只是臣子對這君王本身的守護,他會從各種角度出發,就為了自己的君王形象,希望可以樹立一個優秀的,萬民擁戴的君主形象。

    而忠於君,如果這是一名明君,那麼臣子對君王的忠誠就是對國家的忠誠,是輔助君王建立一個更好的國家,這是偉大的,明智的。如果這是一個昏君,臣子忠於他,那君主的荒淫無道,臣子都聽從於他,這個還有什麼對國家江山社稷有利可言?這是忠於國家嗎?顯然不是!這是對一個人迂腐的忠誠,這是得不到好的結果的,最後只能落到國破家亡。

  • 6 # 小王讀書筆記

    我想講一個故事,一個“忠臣”如何助長主君的罪過,最終成為國家分崩離析幫凶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僧辯,是一位將軍。

    當時的皇帝名叫蕭衍,是樑朝的建立者。梁武帝早年威名赫赫,就連擅長作戰的北方政權,也懾於蕭衍的威名,不敢輕易挑釁。

    所以當北方叛將侯景投靠南朝時,不管是北齊還是北周,都不敢以此作為藉口,和南樑開戰。

    江山是如此穩固,王僧辯也忠實的扮演著湘東王蕭繹的幕僚。

    蕭衍的兒子有八個,大兒子蕭統本是太子,可惜壽命不長,只留下了一部《昭明文選》給後世,卻沒有把皇位留給下一代。

    二兒子蕭綜看上去是蕭衍的兒子,其實是前朝皇帝的遺腹子,所以得知身世之後就叛逃了。

    三兒子蕭綱,在兄長去世之後成了太子。

    如果歷史沒有出現波瀾,南樑的皇室將在蕭綱一系手中傳承。

    侯景造反了,蕭衍被活活餓死,蕭綱倒是繼承了皇位,可惜是侯景控制的。

    這一下全都亂了套,合法的太子,成了叛賊的傀儡,誰來扛起討伐叛軍的大旗呢?

    蕭衍的四兒子蕭繼、五兒子蕭續都早逝,六兒子蕭綸,七兒子蕭繹,八兒子蕭紀都還在。

    除了蕭衍的三個兒子,昭明太子蕭統還有兩個實力派兒子;蕭譽和蕭詧(音:察)。

    四方混戰拉開帷幕。

    蕭譽說,憑什麼?

    那就打吧,蕭譽勇猛善戰,直接幹掉了蕭繹的世子蕭方等。王僧辯出場了,他很快攻陷了蕭譽的大本營,蕭譽被俘殺。

    蕭綸聽說蕭譽被圍困,寫信勸蕭繹收手,蕭繹不僅不聽,事後還命令獲勝的王僧辯繼續攻擊蕭綸,蕭綸兵敗,投降了西魏,並在隨後試圖重振旗鼓,被北周楊忠攻殺。楊忠是楊堅的父親。

    蕭紀情況特殊,一直鎮守蜀中,試圖割據,被蕭繹和北周韋孝寬夾擊,兵敗身亡。

    王僧辯為蕭繹出生入死,終於暫時平定了南樑內部的宗室戰爭,並且和陳霸先一起平定了侯景之亂。

    然而好景不長,蕭繹雖然取得了暫時的勝利,但是樑朝的地盤已經縮水很多了:韋孝寬奪取了蜀中,江陵也處在西魏兵鋒之下。蕭繹覺得得和西魏好好談談,重新分一下地盤。

    不可能的,西魏的解決方式簡單粗暴:發兵。

    王僧辯救援不及,蕭繹被俘殺,動手的是蕭詧。從此,蕭詧的西樑作為一個傀儡政權,成了蕭氏家族的唯一割據政權。

    王僧辯很快遭到陳霸先襲殺,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誕生了。

    王僧辯可以說是蕭繹的忠狗,然而這樣的忠狗對國家的幫助有多大呢?不過是成為蕭繹實現個人野心的工具,加速了樑朝的滅亡而已。

  • 7 # 何運超

    這個問題比較考驗對古代文化的理解。客觀上,肯定都知道不論古代和現代(指今天的人),國和君從來不是一回事,古人也很清楚。但在王朝政治下,確實很多時候刻意教導天下臣民,國和君是一回事,這就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播和滲透。漢代獨尊儒家的用意在什麼,最初目的就是尊君,尊天子,隨著晉朝開啟篡奪前朝的禪讓風氣,都知道這個禪讓是假的,是一種禮儀上形式上的東西。晉朝明明沒有尊君的意思,又提倡另一個概念,孝。

    但儒家的理念其實有一些動搖,所以魏晉南北朝興起的是什麼?佛道文化。在沖淡儒家經學的影響。直到唐代安史過後,由韓愈等人重新開始強調儒家,把忠孝理念再次推出。

    所以,即便實際君和國不是一回事,但是在古代皇權社會下,官方立場是刻意把兩者混淆的。當然,古人並不糊塗愚蠢,其實大多知道是區分的,所以每每危機時刻,選擇忠君、忠國,或者不忠的人各自都會有。

    古代文化也因此誕生了愚忠的,真正大忠的,也有所謂識時務為俊傑的各種說法。顯然也是明白的。

    比如最典型的是于謙,選擇大忠是社稷,關鍵時刻擁立新君朱祁鈺撐起朝廷抵抗瓦剌的戰事,假如忠君為了個人利益保全就不該這麼做。于謙知道自己背叛了英宗,還是為了國家安危而做了,這就是忠於國家。所以最後被回來復位的英宗與一夥和于謙有矛盾的曹吉祥、石亨對於謙下狠手。

  • 8 # 正宗小酢酒

    在華夏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歷代皇帝把國家就變成了自己的私有財產,"忠於君"和"忠於國"在皇帝眼裡就是一回事。所以人們總是把“忠君、愛國”放在一起,實際上,忠君跟愛國完全不一樣。

    忠君是指忠於現任皇帝,不背叛皇帝,不謀朝篡位,不專擅朝政,不通敵叛國,維護皇帝的正統地位,一切為皇帝著想,不忤逆皇帝。

    愛國指的是熱愛自己的國家,為國家抵禦內亂外侵的強敵,選賢任能,提出對國家有利的建設性意見,積極革新,銳意進取,愛護百姓,重視民生,重視教育。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選官等各方面做出貢獻。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歷朝歷代的大臣們,湧現岀了形色各異的"忠君愛國"思想。比如說諸葛亮、張居正、霍光、王安石等等,這些大臣就是既忠君,又愛國;比如秦檜、魏忠賢、劉瑾等這些大臣就是忠君,但不愛國;比如曹操、桓溫、朱榮、高歡、宇文泰等這些大臣就是愛國,但不忠君;象董卓這樣的大臣,就是最為突岀的既不忠君也不愛國的代表。

    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忠君愛國"思想的大臣們,才助推了歷史的車輪向前發展和朝代的更換,當然在他們之中有的可以名垂千古,被人們永遠傳頌,有的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 9 # 大包子趣解歷史

    首先,這是一個相當有見地的問題。但是在大包子看來單純忠於國家的,有不少,但是單純說忠於某個君主的,其實不多。

    大包子在這邊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1.明代土木堡之變,英宗朱祁鎮被也先活捉,危難之際,于謙扶景泰帝登基,死守北京,力挽狂瀾,這就叫忠於國家。

    2.叔齊伯夷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你可以說他忠於紂王,但更多的是忠於商這個國家

    3. 再比如崖山一戰後,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後,二十萬軍民隨之跳海,這可以理解為他們忠於趙昺,也可以說他們忠於大宋

    4.還有魏徵,李密之後降唐,接著又被竇建德捉去,最終成了李世民的千古人鑑,魏徵難道不是個公忠體國的大臣?

    5.最後來一個忠君的,劉邦統一天下後,齊王田橫自盡,他留在島上的三百壯士聽到他死去的訊息後,全部自盡,這應該就是單純的忠君了吧。

    所以,在包子看來,除了少數死士,忠君愛國大部分時候是不可分割的,但是按照儒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關鍵時刻,還是國家百姓更加重要,所以就有了伊尹霍光,有了于謙......

  • 10 # 梅子雨summer

    梅長蘇忠於國嗎?

    我想看過《琅琊榜》的人都不會認為這位麒麟才子、赤焰少帥不忠於國吧。

    可是,梅長蘇忠於君嗎?

    在《琅琊榜》最後一集,皇帝顏面無存,梅長蘇與之對視,毫無敬意,自然也就談不上忠君了。

    所以忠於國與忠於君是兩碼事。

    忠於君,就要忠臣不事二主,要有主辱臣死的覺悟。

    忠於國,應該是忠於國事,忠於國家利益,而不是向某個人或者某個集體效忠。

    魏徵本為李密臣子,卻為大唐獻了一輩子的忠言

    魏徵原本在瓦崗寨,是李密的手下,雖然在李密手下不得志,魏徵仍然是耿直進言。李密降唐,魏徵也就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僚。

    在李世民打天下的過程中,魏徵就曾進言說:“不能再縱容李世民立功了,不然殿下的太子之位危矣。”

    等到玄武門之變結束,李世民要招降魏徵,魏徵當時就說:“如果太子(李建成)聽了我的話,就沒有今天了。”

    而到了李世民的朝堂上,魏徵毫無太子舊黨的覺悟,每遇國事,必然不畏權柄,進盡忠言。

    貞觀八年,陝縣丞皇甫德參上書觸怒了李世民,滿朝文武都不敢為皇甫德參說話。只有魏徵站出來說:“從古以來上書奏事,往往言辭很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打動人主的心。言辭激切就近似毀謗,陛下你應該仔細想一下這樣的事對還是不對。”李世民最後不僅沒有懲戒皇甫德參,還賞了他。

    有一年,李世民得到了一隻很好的鳥兒,魏徵知道了,跑過去找李世民談論君主不能玩物喪志,引經據典,說了好幾個小時。等到魏徵走了,李世民才發現懷裡的鳥兒早就死了。這也留下了“太宗懼魏徵”的君臣佳話。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縱觀魏徵的一生,不能說他是忠君之臣,畢竟他換了幾任君主,忠臣不事二主,從這個意義上說,他自然不忠君。

    但是從魏徵整個人生中任取一段,都不能說魏徵不是個忠臣,悍不畏死、進盡忠言,所以魏徵是一位忠國之臣。

    魏忠賢、和珅、李鴻章之流,其才能、見識都高人一等,卻輸在死忠君主

    魏忠賢、和珅、李鴻章都算得上“大奸臣”,雖然李鴻章近年來有翻案的,但總體還是負面的。

    這三個人都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那就是把皇室的利益看得比天大,犧牲國家黎明百姓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無論是魏忠賢還是和珅,都是無限地迎合皇帝的喜好,而在背後又要幫助皇帝縫縫補補。

    魏忠賢無論是迫害士子、排除異己、獨攬朝綱,這些事情無一不是在天啟皇帝的默許下進行的。而和珅貪汙,以其數量之多,難道乾隆真不知道?

    主要是皇帝用著順手,凡是都安排地妥妥貼貼,這可就苦了國家百姓了。

    而李鴻章到不是效忠皇帝陛下,他頭上是老佛爺。

    老佛爺一過生日,李鴻章恨不得把軍費都交上去,這樣打造下來的北洋水師憑什麼打贏甲午海戰?

    他們三人不忠心嗎?這輩子就當皇帝的管家了,殫精竭慮,到頭來留下了一身罵名。

    但能說他們忠於國家嗎?在他們為皇帝、老佛爺搜刮的時候,國家的老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國家利益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所以他們這類人就是忠君之臣。

  • 11 # 楓香子

    君是國之主,國是君之家。忠於君與忠於國,既不完全對等,也並非直接對立。那麼,如何來看待忠於君與忠於國呢?

    自世襲製取代禪讓制以來,公天下變為了家天下。此後,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裡的政權組織形式下,家國一體或家國同構的政治體制已然形成。

    在君主專制統治下,皇帝是帝國權力的中心,是一國之主。正所謂“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幾乎成為皇帝的私有財產,從而進一步將家國同體穩固化,有力地鞏固了帝國的統一。那麼這時候,忠於君和忠於國,幾乎是沒有區別的。差別在於君主是否著力於江山社稷、國泰民安。君主只有心懷天下,為民著想,才能與國家融為一體。如果君主的利益與天下百姓的利益一致,那麼忠於君,便是忠於國。

    因此,忠於君和忠於國是不同的。忠於君是指對君主本人忠心耿耿,對君主唯命是從,從不欺騙,從不背叛。忠於國,則是指忠於百姓,忠於天下蒼生,為國家統一和百姓安居樂業而謀利益。不賣國,不害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12 # 霧都溼氣

    臣諸葛亮上言:先帝創立的事業還沒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但是,侍奉守衛的臣子在宮廷內從不懈怠,忠誠有志的將士在外舍生忘死,這都是由於他們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報答陛下的緣故。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茅廬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我希望竭盡自己低下的才能,消滅奸邪的勢力,復興漢朝王室,遷回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並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希望陛下責成我對討伐奸賊興復漢室作出成效,如果沒有成效就懲治我的罪過,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靈。

    如今正當離朝遠征,流著淚寫了這篇表文,激動得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宋人蘇軾說它:簡而盡、直而不肆。明人歸有光說它:沛然從肺腑中流出,不期文而自文。表現了一個老臣忠心耿耿,思考國家大事,披肝瀝膽的胸懷。

  • 13 # 俗氣的三觀

    不一樣,忠於君只是忠於當權者一個人,所以的都圍繞當權者,以當權者為中心去定義好壞,而忠於國是忠於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如果當權者觸犯到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利益,影響到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安危,必要時也可以取代當權者,罷免當權者而不是一味的盲從當權者,這就是忠君者與忠活者的本質性的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乒乓球直拍長膠選手有哪些贏球的招數,如何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