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煙雲過眼
-
2 # 綏綏默默
叔孫何,字通,生卒年不詳,薛縣人(今山東省棗莊市滕州市官橋鎮),初為秦待詔博士,後被秦二世封為博士。見秦將要滅亡,逃回薛城舊地,歸附正在盤踞薛城的項梁。項梁敗死定陶(今山東定陶,萬福河上游)後,通跟隨楚懷王。懷王為義帝,遷至長沙,通留下侍項羽。
漢高祖二年(前205),劉邦率領諸侯軍隊攻取彭城(今江蘇徐州),通轉投漢軍, 並舉薦勇武之士為漢爭取天下。漢王拜其為博士,號稷嗣君。
漢王劉邦統一天下後,在定陶被諸侯尊為皇帝,下令廢除秦的儀法,代以簡易的規範,但又厭於君臣禮節不嚴。叔孫通得知便自薦為漢王制定朝儀,採用古禮並參照秦的儀法而制禮,召儒生與其共訂朝儀。
漢高祖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王大臣都依朝儀行禮,次序井然。叔孫通所訂朝儀簡明易行,適應了加強皇權的需要。他因功拜奉常,其弟子也都進封為郎。
高祖九年,為太子太傅。十二年,劉邦欲廢太子劉盈,通以不合禮儀勸阻,劉邦聽從了他的意見。 劉盈即位後,用他制定了宗廟儀法及其他多種儀法。司馬遷尊其為漢家儒宗。
叔孫通主要的成就有:
叔孫通降漢後,最初常向劉邦引薦盜賊、力士,被同行的儒生埋怨。後來叔孫通向漢高祖建議制禮作樂時,引薦了同行的儒生。叔孫通曾表示,君主在進取、爭奪天下時,最需要能打仗的人才。 到了守護成果的時候,文人、儒生便比較可靠。
另外,叔孫通認為禮儀是可以因應時勢、人情等因素而作出改變,不必艱難地全盤草創。他為漢高祖制訂的禮儀即由混合夏、商、周、秦四代的禮樂而成。
叔孫通在引薦人才及制禮作樂等事上,多次表示對適應時局的重視。當時有些儒生對其行動態度持不同意見。當叔孫通在山東征召儒生為漢高祖制禮作樂時,有兩位儒生不願同行,指責叔孫通在天下初定時便制禮作樂,行為不合古義。叔孫通取笑他們不通世務。後來,同行的儒生獲得漢高祖的封賞後,則稱讚叔孫通是個聖人。
回覆列表
司馬遷認為:叔孫通稀世度務,制禮進退,與時變化,卒為漢家儒宗。這個評價很高,他認為叔孫通知變化,與時俱進,為漢家儒宗。
而司馬光認為:叔孫通制禮是徒竊禮之糠秕,以依世、諧俗、取寵,他指責叔孫通制訂禮樂只為逞一時之功,結果使古禮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