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高山流水SZS
-
2 # 萬事皆空70
德國的資質稟賦不具備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的可能,德國面積35萬平方公里,人口八千萬,不管人口還是領土規模太小了,當然這是現在的資料,就是退回二戰時代,德國面積增加一些,即便加上奧地利,也遠遠不足以成為超級大國,
美國,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是因為美國,蘇聯面積廣大,人口眾多,這是超級大國的前提,英法德三國的規模不管多麼發達,只能是地區強國,英國當年稱霸全球正是因為控制大量的殖民地,成為大塊頭,
希特勒發動戰爭恰恰是為了擴充套件生存空間,統一歐洲,如果希特勒真的成功了,德國具備廣闊的領土,龐大的人口,先進的科技,那麼德國有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而且希特勒當時發動戰爭也是形勢所迫,停不下來,因為雖然希特勒上臺後,德國經濟飛速發展,失業率為零,不過德國經濟是通過軍工拉動的,所謂要大炮不要黃油,這樣的經濟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如果是民用品可以被消費,完成生產消費迴圈,軍用品無法消費,只有通過戰爭擴大領土,獲取資源,可以說當時德國是一部戰爭機器,必須打仗,如果停下來會非常危險,經濟危機很快會到來,
-
3 # 芝士萌主
不會。
希特勒不可能不侵略,德國也不可能成為第一超級大國。
關於第一點,任何極權的法西斯,都是在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下產生的。這是一種社會的共謀行為。
希特勒也不例外。
所以,當希特勒上臺後,只發展經濟,不對外擴張,不謀求戰爭,選民、老百姓也不會放過他的。
看看今天的日本。經濟夠強大了吧,但是還是在謀求國家的正常化,也就是要打破和平憲法對日本的種種限制。
那麼,希特勒治下的德國,會成為第一超級大國嗎?
可能性更低。這個簡直是天方夜譚。
很多人都看到德國能造這個,能造那個,工藝優良,產量巨大,設計也有奇思妙想,就覺得德國很厲害。
但是,這裡有一個底層邏輯。
那就是,如果要成為第一超級大國,就要有強大的力量,強大的力量來自強大的科技,強大的科技來自強大的創新力量和研究力量。而這一切,需要一個尊重創新,尊重個性的環境。
沒有這些,談什麼創新?最多不過時改進改良,拾人牙慧罷了。
德國依靠民族主義,確實能夠聚集一些人才,但是,這些跟燈塔國的科技創新力相比,簡直不在同一個量級。
也許有人會說前蘇聯。
前蘇聯所謂超級大國,不過是美國的宣傳手段罷了。美國精英們是根本就不相信的。
蘇聯的工業和技術體系,是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幫忙建立起來的。而德國的工業體系,則是靠學習英美而來的。
所以,呵呵噠。
-
4 # 星河極光
那麼德國經濟將在1940年崩潰,1939年下半年德國就已經出現了物資供應不足的情況,如果沒有橫掃歐洲掠奪到的物資德國經濟在1940年崩潰將是一個必然。
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被剝奪了全部殖民地,德國只有資源的加工能力並沒有資源的開採基地,這就決定了德國的經濟並不掌握在德國自己的手裡,而是掌握在控制了資源開採地或資源運輸線的國家手裡,只要他們斷供資源,德國的工廠就會立刻因為原料不足而停產,進而引發經濟危機。
社會主義不能一國建成,資本主義也不能一國建成。資本主義本質上是脫胎於西歐封建分封體系,基於暴力的資源私人控制體系。這個體系由於大航海時代持續的外來資源輸入而出現,那麼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必然出現崩潰。
反觀美國當時不僅有菲律賓和古巴兩個殖民地,美國國內地區發展不均衡也是極端明顯,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又地廣人稀,因此危機有充分空間進行轉嫁和吸收。即便是如此,美國在二戰前也是除德國以外納粹勢力最為強大的國家,美國也制定了以英國為主要假想敵的一系列作戰計劃,只不過由於德國危機更為嚴重讓美國能夠成功趁火打劫英國,相對吃相沒有那麼難看了而已
-
5 # 汗青正浩
超級大國是不僅包括經濟方面,而且還有軍事、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綜合實力。德國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有錢和軍事實力強,在上世紀初絲毫不比美國差,為什麼德國沒能超越美國呢?或者說,倘若那時希特勒帶領德國努力賺錢,而不是發動侵略,現在的德國能否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我們通過下面的原因來分析。
具有強硬實力的德國1913年的德國,是當時的世界工業強國。由於其擁有得天獨厚的礦石資源,支撐著德國工業的不斷髮展。但德國在工業方面的短板是石油的產量不足,不過在發展工業時對石油的需要不是很高,其它國家的石油供給就能滿足德國需要。雖然說是僅次於美國的工業強國,但其經濟發展的速度方面在世界上也是排在前面的。
在教育文化方面,德國擁有大量的勞動力和世界上頂尖的科學家。除此以外,德國在醫療、衛生、金融等方面擁有完整的體系。在軍事力量方面擁有頂尖的軍事工業,在世界上也是能夠排得上名次的。在經濟上也是屬於比較發達的國家。至此,德國在各方面具備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但為何後來沒能實現這一夢想呢,這讓人很好奇。
戰爭和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1914年,一場戰爭迅速蔓延了全世界,在後來被稱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隨著德、奧的投降,戰爭也落下了帷幕。作為在戰爭中失敗的國家之一的德國,被迫在凡爾賽的談判桌上,簽下了許多蒙羞受辱的條款。然而這一切在凡爾賽談判上的恥辱卻是深深紮在德中國人的心中。
1929年,希特勒代表大資產階級登上了舞臺。之前隨著經濟恢復而逐漸壯大的大資產階級,極其不滿在凡爾賽簽訂的條約對德國的約束,想要佔據更多的資源。而納粹必須依靠大資產階級,希特勒必須對大資產階級言聽計從。
誰知希特勒卻把經濟的管理權,交給了一個對經濟一無所知的“外人”,這也反映出了希特勒並不重視德國的經濟發展的一面。對於希特勒來說,經濟在政治和軍事面前不值一提,他對於經濟的片面理解是通過對外擴張侵略來獲得這些資源。
也就是說,希特勒之所以抓緊發展經濟,是因為他所認為的經濟是來自於戰爭,可以通過不斷侵略擴張來獲得,因此發動戰爭侵佔其他國家。所以希特勒的本質思想就是戰爭,就算希特勒想要單純的賺錢,那也是絕不可能的事,下面也給出了答案。
德國全力以赴發展經濟,也無濟於事1945年,長達6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採取觀望的態度,時不時地借錢給德國或者其他國家,賣武器裝備來大發戰爭財;同時崛起的還有迅速走出戰爭影響的蘇聯,這兩個國家在戰爭後成為了世界級的超級大國,世界開始出現兩極化發展,許多國家紛紛站隊,加入不同的陣營。
美國和蘇聯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也離不開人口數量、國土面積、教育等各方面的優勢,這些優勢在符合國家需求的制度引導下抓住機會,最終成為了能影響全球的兩股勢力。
對於德國來說,超級大國註定只是個夢反觀德國,經過戰爭打擊下,在各方面完全失去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條件。由於人口數量過少的原因,德國分工配合緊密的工業化體系無法形成。另一方面,由於德國的領域面積太小,無法像其他土地面積廣闊的國家一樣能夠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而沒有強大的工業支援,德國也就僅能夠在其他某些方面佔有領先的地位,這也就只能讓德國成為一流的強國,無法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肯定的說,就算希特勒當時不進行侵略而是想著賺錢的話,在現在這樣的世界經濟格局下,德國的經濟實力還是不比美國高,這種假設毫無意義。
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德國沒能抓住經濟發展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成為超級大國的可能。德國就已經失去了先機,再加上上面提到的先天不足,所以當初德國無論是否發展經濟,結果還是會和現在一樣,無法成為超級大國,更不用說是世界第一了。現在美國是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世界級超級大國,德國也同樣代表著資產階級,所以想要在短期內超過現在的美國也是不可能的。
-
6 # 千年歷史談
我是影妹我來回答
首先我認為希特勒不進行侵略戰爭德國仍舊不是世界第一強國
這裡我們一個前提:假設希特勒沒有發動二戰只是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並沒有發動後來的二戰
希特勒本人並不是一個經濟天才希特勒早年學的藝術後來參加了一戰,在二戰發生之前,希特勒利用的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蕭條時間德國民眾對當局的極度不滿轉而支援納粹黨而上的臺,上臺後希特勒借鑑美國政府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以工代賑。將德國從經濟泥塘中撈了出來。反而是用獨裁專政的形式將德國綁在戰車上。
希特勒在經濟危機中採取的措施確實挽救了德國當時糟糕的經濟局面,但他所做的一些並不是為了和平著想而他本人也沒有頒佈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舉措,他一直利用的是德中國人民的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的情緒來實行自己的政策。
強敵環伺,歐洲大陸的紛爭歐洲大陸大多數時間處於分裂的狀態,即使早期的神聖羅馬帝國也沒有將歐洲變成中國那樣的中央集權制度,各個地區還是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歐洲大陸一直都是一群文化歷史相似但是無法統一的國家組成的。
希特勒如果只是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勢必會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強國,但其他國家肯定不會允許德國崛起的,英法俄等國一定會扼殺德國的發展,特別的英法兩國。英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鼎盛時期強壓各國,一戰後的衰敗但英國的家底還在,英國作為歐洲“攪屎棍”肯定不會放任德國做大一定會採用外交方式削弱德國。
另一個國家法國不用提了,和德國是世仇,早在普法戰爭時期普魯士軍隊打的法國灰頭土臉,兩國早已成為世仇,就算沒有英國的幫助法國作為一個老牌強國還是不會放任自己的死敵強大,肯定會主動聯絡英,俄等國對德國進行經濟和武力上的制裁!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希特勒本人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在德國有著家喻戶曉的名望,可世界上並不只有希特勒一人享受這個待遇,同時期歐美政客例如:丘吉爾,斯大林,羅斯福,戴高樂等人都是優秀的政治家,他們的政治手腕比起希特勒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一敵四,希特勒會表示自己很難受,特別是羅斯福和丘吉爾。英美兩國向來是穿一條褲子的,英國的衰落帶動了美國的崛起。而且美國相對德國國土面積更大,資源更加全面豐富,而且邊境周邊幾乎沒有敵人,美國的發展環境和德國一比就是天堂。
美國政府對外的態度比英國這個“攪屎棍”好不到哪去,一旦和平時期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有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潛力那麼美國會出面阻撓扼殺德國的崛起。
德國體量小從二戰之後的美蘇爭霸到美國一家獨大。成為超級強國的基礎就是要有足夠大的國土縱深進行武器實驗和足夠多的資源發展經濟和強化軍隊以及大量人口作為國家的後備資源,很明顯德國都沒有,國土面積德國僅僅侵佔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地區,這兩個國家國土面積並不大在歐洲也算是小國行列,沒有廣袤的國土就代表了德國沒有過多的資源和人口進行崛起。所以德國不能成為超級大國!
結論超級大國美國和前蘇聯都有遼闊的國土和海岸線以及人口的支撐,這些都是德國沒有具備的硬體和內部環境。
軟體上,德國的外交相對美國更加惡劣,美國周邊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是依靠美國生存的國家,對美國根本無法造成威脅,前蘇聯周邊雖然面對西歐的但前蘇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世界第一的國土面積,以及後方有兩位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和北韓。
而德國和英國隔海相望,英國會利用自己的海軍去遏制德國的出海口,陸地上的法國和德國是世仇對德國的崛起作為老牌強國法國肯定會對德國一百個防範,而且前蘇聯在當時也不會置之不理一定會聯絡英法的那個歐洲國家對德國進行扼殺。
所以綜上所述從地理,外交等方面。希特勒帶領下的德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
-
7 # 方塊十頁
絕無可能
第一,當時正處經濟危機,希特勒上臺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失業路率問題,像美國一樣大量建造基礎設施在德國有一定作用,但不僅慢,而且耗費資源,加上一戰賠款,最後希特勒選擇了最適合當時帝國的,大舉擴充軍隊,把失業者全部利用在戰爭中,同時由於巴黎和會對對德國軍隊的限制,這也是德國最為需要的。
第二,納粹黨和希特勒的上臺是利用了當時充斥在各階級人民心中的民族仇恨,當時希特勒的口號是“要大炮不要黃油”,納稅人的錢是讓你K架的!加上《凡爾賽條約》的束縛,德國根本發展不起來。與周圍國家和平共處,既不符合德國國情,也不符合納粹主義,希特勒肯定要下臺。
第三,德國的外交環境也不允許,首先英法就怕德國崛起,所以肯定各種威脅、使絆,再說還有《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而在德國的東邊,由一戰的一幫子校級軍官統治的波蘭自獨立以來與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德國、蘇聯都有摩擦、衝突,只有十萬陸軍的德國在波蘭旁邊根本不安全,同時南邊僅隔著一個奧地利的義大利也也是法西斯政權,而且如果不是德國搶先,義大利也想吞併奧地利,在那之後野心勃勃的墨索里尼怎麼會放過一個人員充沛、土地遼闊、軍備薄弱的德國呢?最後,由於西班牙內戰的原因,蘇聯紅軍十分仇視法西斯政權。
所以,無論如何 ,希特勒也必須、也不得不發動戰爭。
宿其根本,德中國人無法接受《凡爾賽條約》就像中中國人不甘《南京條約》、《北京條約》、《……
-
8 # 東斯坦因
希特勒不發動戰爭,只發展經濟,德國會怎麼樣不好說,但德國肯定成不了世界第一超級大國。
希特勒的政策是不可持續
1933 至 1939 年間, 德國的軍費總開支共計 900 億馬克 ,佔同期國家支出總額的6成以上。瘋狂擴軍備戰中 ,德國消耗掉了全部資金 ,黃金外匯極其短缺 ,同時國家債務超過 600 億馬克。
德國經濟雖然,因為這一波“瘋狂”,在短時間內大有起色。可是納粹這種“窮兵黷武”的政策,卻是不可持續的。畢竟德國造出來的飛機大炮,不能吃不能用,只能用來殺人。
如果不發動戰爭,德國早晚會資不抵債,只有破產一條路可以走。
德國市場不夠大
德國本土市場並不是很大,在德國資本主義的高速發展下很快就會飽和。德國經濟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大力的拓展海外市場,來為德國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
可是這時整個世界已經被英美法等老牌帝國主義瓜分完畢,並且它們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實行嚴格貿易保護政策,使得德國根本無法進入這些市場。
無法拓展新的市場,德國經濟便無法更進一步,最終只能卡在某個瓶頸處,上不去下不來。肯定是發展不成超級大國的。
德國資源不足
資源不足,是導致德國二戰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資源不足,也制約著德國國力的發展。
德國除了煤炭可以自給自足外,而其他的資源,如石油、鋁、有色金屬、橡膠等重要的資源則都需要進口。
而在這個充滿了陰謀詭計和爾虞我詐的世界,這很容易會被某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卡脖子。
不說其他,單就石油供應被掐斷,恐怕不出兩個月的時間,德國就得整個停擺。(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從中提煉出來的汽油、柴油、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藥、農藥、炸藥和化肥等產品涉及到現代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
9 # 軍武文齋
想成為超級大國,你就必須具備能夠吸取別的國家血的能力,再不濟,你得有廣袤的土地和資源。美國蘇聯有石油有鋼鐵,資源上是非常肥的。包括現在,吸血的手段要多,而且要有這個能力去吸血。西方人一直鼓吹的變相殖民,也是一種吸血手段。
一戰是咋打起來的呢,德國是後起之秀,而世界上的殖民地都已經劃分的差不多了,大多在英法手裡。德國能夠獲取的資源太少,他就要打破這種局面,辦法就是開戰,打敗英法,奪取他們的殖民地。
作為一個體量比較小的國家來說,想成為世界頂尖的大國,唯一的辦法就是開戰,英國、法國都是抓住了機會通過戰爭,才走上世界第一第二的位置上去的。而美國則是本身體量大,起點高,再通過戰爭,也就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大國。
再說這二戰,二戰本來就是一戰的延續,和一戰就是同一場戰爭。一戰的問題沒能解決完,通過二戰繼續解決。希特勒這些人都是憋足了一肚子氣準備開戰的,沒戰爭,僅僅靠經濟科技,他啥也不是。
-
10 # 軍武最前哨
這一假設實際上並不成立!
1920年,三十一歲的希特勒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並於當年和安東·德雷克斯勒、戈特弗裡德共同起草了著名的《二十五點綱領》;這一綱領雖然是納粹的政治政綱,但同樣指明瞭他們在經濟領域的方向。
比如廢除利息奴隸制、將所有大百貨商店和高階壟斷組織收歸國有、由政府分配大企業的利潤等等。當然,希特勒並不想成為一個金融家,所以他對經濟領域的要求歸根結底是為了更好的服務自己的政治目的:即在聯邦內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政府,以便實現本黨所主張的一切。
而且我們通過《二十五點綱領》中的靠前條款其實不難發現,發動戰爭和反猶太是希特勒預謀已久的企圖,它們的發生可以說不可避免。
比如第三條,希特勒要求德國應該擁有足以養育和移植德意志人民的領土和殖民地;再比如第四條明確寫道,猶太人不能成為德意志公民;第七條,希特勒認為如果德國的資源有限,那麼就應該全面驅逐非德意志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五點綱領》頒佈後的十年間,德國工人黨再也沒有正式的提出過任何一個經濟綱領。這也就意味著當時德國的經濟將完全按照綱領的指導執行,綜述而言就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即便希特勒維護私有制,但其背後仍由國家和政府主導。
到了希特勒獨攬大權前夕(1931年至1932年),納粹黨相繼出臺和頒佈了多部經濟政策草案和綱領,而它們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即將成立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經濟模式和體制的基石。
但無論這些草案和綱領的相關條款多麼繁冗,其都要明確並堅持一個原則:即軍事統制經濟;也是自此開始,希特勒真正的將國民經濟全面的推上了軍事化的道路,進而準備為後來的全面擴張戰爭做準備。
所以說,希特勒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著要單獨發展經濟,而是將發展經濟看作是實現他侵略戰爭的必要條件之一。
-
11 # 冠縣小輝
不可能,你以為英法是吃乾飯的,一戰賠款沒還完,你可能發展起來經濟嗎?國家有點錢全讓他們吸乾了,被逼的沒辦法了才發展軍事
-
12 # 大聖是也
不是經濟不景氣,他幹嘛發動戰爭?戰爭從來都不是目的,只是政治的延伸,是手段。當時德國如果一片欣欣向榮,誰會支援希特勒。安心發展經濟就能成為第一大國,他還要發動戰爭賭國運,你當希特勒喝了假酒了?
-
13 # 孤獨禪參悟
能!二戰結束後兩個最窮的國家,德國、日本,尤其是德國讓美國,蘇聯一頓掠奪,窮就剩褲衩了。不饞呼世界上那些破事。只發展經濟,用三十年又成了兩個強國。
-
14 # 鞅論財經
帶有日耳曼血統的德華人從來就有著稱霸世界的雄心壯志,二次的世界戰爭其實都離不開德國的推波助瀾。沒有希特勒,或許也會有其他人可能衝出來攪渾這個世界。
從德國的地理位置發行,即便沒有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也不可能成為世界第一次超級大國。正是由於受到了世界島和心臟地帶學說才會讓德國接二連三地發起世界大戰。在這個亞非歐世界島上,俄羅斯才是世界島的心臟地帶,從大西洋連線到了太平洋,橫跨5000多公里。至上而下可以打壓亞洲、中東和歐洲。
而德國的地理位置只是處於西歐位置,甚至連同英國搶佔大西洋海洋戰略通道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個崛起的德國一邊是受到了俄羅斯的居高臨下的打壓,一邊有著在大西洋海洋戰略通道競爭中不佔任何優勢。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先統一西歐,再吸收中歐、北歐和南歐,最後一方面搶佔大西洋通道,另一方面在東歐地區與俄羅斯展開生死對決。這就是德國發起二次世界大戰的真正緣由。
德國不發起世界大戰,那麼只能成為一個強國,而且還是處於英國和俄羅斯之間擠壓下的強國。可如果二戰中可以開啟局面,那麼方而有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超級大國。這就是希特勒的狼子野心!
-
15 # 優尚精品生活
很高興為你解答這個問題,一戰結束後德國幾乎被肢解,鉅額的賠款,加上軍事方面的限制,讓德華人深惡痛絕,骨子裡買下了復仇的種子。蘇聯當時經過幾年的計劃經濟一躍成為歐洲gdp老大,美國在一戰中大發橫財經濟遠超其他各國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老大。德國如果直髮展經濟的話也不可能成為第一世界強國,戰敗過的身份有可能經濟稍微發展好就有可能簽訂所謂的“廣場協議”,而且還有蘇聯和美國經濟強國的存在。
-
16 # 歷史穿行者
一個國家的強盛透過侵略雖然短時間內可以進行財富的積累,但是想長久發展必須要考自己腳踏實地的知識積累才可以,德國為什麼會發動戰爭,那是因為國內矛盾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地步,在人民安居樂家的國家想煽動民意是非常困難的,只有在國家處於危難之際,想擺脫國內的矛盾,將矛盾引向外部,才會發動這種飲鴆止渴的戰爭行為。
-
17 # 圓夢鄖西X
早上好!話說德國西方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首領。世界要想翻身首先推翻美帝國主義,世界才會安寧之日。所有戰爭是美國引發導火鎖。德國分制,前蘇聯解體都說明一個問題。一個為大多數服務的國家,一個為少數人服務的國家,這就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本質區別。就是社會主義戰資本主義的法寶。精闢論述!
-
18 # 山水常相守
亳無疑問,現在的美國靠邊站,德國現在的加盟國比前蘇聯還要多,美國,俄國只能是德華人的跟班。其它各國要麼虛心的向人家學習,要麼輪為人家的廉價的員工。
-
19 # 上官雨溪
希特勒在德國建黨和上臺的過程你可以研究下,他們發動戰爭進行侵略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和歷史的必然,沒有阿道夫還會有其他的希特勒。
-
20 # 平和鏡天下
縱觀世界史,二戰的發生有其客觀的歷史原因,雖然不能說歷史發展的必然德國一定要選擇戰爭,但矛盾的衝突是必然的,一定要有一種撞擊形式來化解經濟矛盾,不是戰爭可能是其他形式。如果德國不簡單的戰爭形式來化解矛盾而是理性的選擇其它形式……。這樣德國國力也不會受到重創!這樣德國會成為世界政治、經濟強國。制衡的國家當時有美蘇超等級大國。
回覆列表
我的回答:不可能!
先來看看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是個什麼樣子?作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我認為應當在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科技水平、文化影響、政治制度、社會治理等多個維度上都能體現出第一的水平才行。
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述諸要素中,經濟才是決定因素。而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至少取決於如下幾方面要素:
1、社會的安定和諧。一個國家只有在較長時期內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人民才能安心於各領域的發展和創造,社會財富才能越來越多的得到積累,整個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各方面才能進入一個良性迴圈,不斷地走向富強。相反,如果社會動盪,國家只能是走下坡。
2、國家的經濟政策科學高效。既使在一個安定和諧的國度中,經濟發展的水平快慢、人民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效能否得到激發,還要取決於國家的經濟政策水平。如果是科學高效的 經濟政策,肯定會很好地激發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經濟、科技等各方面發展。反之,則會制約發展。
3、國家所處的外部環境是否良好。一個國家的發展,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對外交流。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建立友好的外部環境,朋友多,敵人少,自然交流順暢,獲益良多,對國家的發展起到很好的作用。
4、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這兩個要素是一個國家實力的基礎。
處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具有科技水平的環境優勢,具有經濟發展的技術優勢。但是,同處歐洲的英國、法國等國家在這方面並不比德國差,甚至比德國強,因此不具有先發優勢。
在國內政治方面,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雖然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但國內的矛盾因素並未消除,國內政治的穩定性存在相當的不確定性。至於經濟政策方面,當時的德國倒是得到了快速高效的發展,說明當時的經濟政策是正確的。
在外部環境方面,僅在歐洲地區,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德法、德奧、德英等國家矛盾在短時間內無法消除,為今後的國家關係發展埋下了隱患。同時,就歐洲的演進歷史看,民族眾多,語言不統一,版圖紛爭不斷,似乎成了歐洲的傳統。
就德國的面積和人口數量,在世界排名中也不具優勢。
經以上比較分析,放到全世界的大環境中,德國無論如何都不具備獨步世界的優勢。而正如美帝國主義的強盛之路,恰恰是在世界的戰亂和別國的削弱過程中才得以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