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宋認真學歷史
-
2 # 月下我獨傾
論投毒這個腦子第一反應就是潘金蓮投毒毒死武大郎。
其實在古代投毒一般很難發現的,為什麼呢?首先古代沒有現在的高科技,沒有監控、攝像頭這些,別人投毒,只要在喝水的缸裡撒上適量毒藥就可能導致很多事故發生!正所謂兩軍作戰,經常有在敵軍水源地方投毒用來破敵的,所以一般水源都是重兵把守的!除了沒有監控,還有一點就是古人檢測投毒的手段太少,銀針試毒,這點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檢測手段的簡陋了吧。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投毒者一般很難被發現,當然除了監控方面的技術缺乏,以及驗毒手段的簡陋,這兩點之外,還有就是古人對毒缺乏認識和了解,一般來說,古代的毒物常見的有砒霜,不像現在毒物這麼多,相對應的對毒的研究就少了,古代投毒,一般都是選擇一些無色無味的,別人哪怕喝到了感覺不出來,除非真的中毒有症狀了,口吐白沫,眩暈,臉色發白,嘴脣發紫等等,相比於刀劍的刺殺來說,投毒真可謂殺人於無形之中,一般武林江湖上以毒為武器的基本很多人都會懼怕,這是第三點,殺人無形,無色無味,很難辨別!
說了這麼多,不免回想了開頭說的潘金蓮投毒武大郎,引發一系列的武松報復,到最後的武松被逼上梁山,這一系列的故事來源是投毒,但是這個動機一看就知道了,所以投毒並不算是最不容易破獲的,得看情況而論!這就涉及到斷案這一塊的知識了!正是因為古代缺少現代的先進技術裝置,沒有證據,無法抓人,破案,給投毒以及一些其他犯罪帶來了很多困難!
最後堅信犯罪遲早有一天會水露石出的,正義終將戰勝邪惡,不信看少年包青天如何破案吧!
-
3 #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在古代,由於刑偵手段或技術較為落後,且投毒者在行凶時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相對於其它案件而言,確實更難於被破獲。因此,一旦發生此類案件時,就會面臨幾大難題。
一是如何尋找真凶;二是如何區分主動投毒與誤食;三是識別死因是否確由毒藥所致。南宋時期,宋慈開創了法醫鑑定學,使得識別後兩項有了可供參照的依據。
可是,到了清代後期,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更多有毒的物質被相繼發現後,又使得投毒案件變得尤為錯綜複雜和難以偵破。
一是勘察現場,觀察有無凶手遺留的物品、腳印,是否凶案發生的第一現場,作簡單的屍檢等;二是調查被害人生前是否與人結仇或有過節;三是被害人在案發前曾與何人接觸;
既然是藥,在古時的中藥鋪裡就有出售,也容易獲取。因此,民間發生的投毒案件,多是使用砒霜。“砒霜”,原為“砒石”,又叫信石、人言。沒提煉過的叫“砒黃”,提煉後的才是“砒霜”。
還有一種叫“鶴頂紅”的毒藥,單以名稱來看,一般會以為是丹頂鶴頭上的丹頂。可在傳統中醫裡,鶴肉、鶴骨均可入藥,且安全無毒。此外,古人為增強目力或夜能見物,甚至將鶴腦入藥。而傳得神乎其神,高大上此 “鶴頂紅”,說白了,就是紅信石。
另外,還有鴆毒、見血封喉等。鴆,傳說是一比鷹大的猛禽,其羽毛有劇毒, 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這種毒藥只見於皇室中,民間幾乎難覓其蹤。
而見血封喉,又名箭毒木,多是取其汁液塗抹於兵器上。至於其它的,如番木鱉等,誤食的多,用於投毒的案例則很少。
清末宮廷兩大疑案,一案揭曉一案仍未知清末宮廷有兩大疑案,一是光緒之死,另一個是慈安太后死因。二人的死因,外界一直盛傳是被毒殺。同是暴斃,同是前一天還一如往常。
進入二十一世紀,為解開光緒死因之謎,專門成立了課題組。依照法醫工作規範,利用“中子活化” 、“X射線熒光分析”、“液相色譜/原子吸收聯用”等現代技術手段,最終解開光緒是死於砒霜中毒。
而慈安太后的死因,至今學界仍爭論不休。持毒殺論一方認為,清末毒藥的種類已然增多,甚至還出現了無色無味的毒藥,被害人在中毒後,外表上是完全看不到任何的症狀。
這與宋慈《洗冤錄集》裡記載的中毒後出現的症狀已大相徑庭。即便是慈禧太后在慈安去世後,當天即安排眾大臣瞻仰遺容時,也不會露出破綻。
《洗冤錄集》記載: “凡服毒死者,屍口、眼多開,面紫黯或青色,脣紫黑,手足指甲俱青黯,口、眼、耳、鼻間有血出。 甚者遍身黑腫,面作青黑色,脣捲髮皰,指甲尖黑,喉、 腹脹作黑色、生皰,身或青班,眼突,口、鼻、眼內出紫黑血,鬚髮浮不堪洗。
結論:投毒作為一種實施犯罪的手段,其行為帶有極高的隱蔽性。在古代,因沒有專業的檢測技術或裝置的幫助,要破獲投毒案確實不容易。
回覆列表
太難了。
比如清末的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
葛品蓮被毒殺,他的老婆小白菜被指和楊乃武通姦,兩人合謀毒殺了葛品蓮。兩人被判死刑。
這個案子被一層層的往上報,一層層的處理,最後在兩宮太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的面前,翁同龢主持下翻案了,最後翻案的理由是:根據當時仵作驗毒的規矩,銀針在驗毒之前要用皂莢水反覆的洗,這個案子的仵作在驗毒的時候沒有這麼操作,所以是不是中毒死亡不確定。這個案子是這麼翻過來的。
這個案子的翻案完全是天時地利湊巧,楊乃武求告時託了一個同鄉,這個同鄉託到了胡雪巖,胡雪巖託到了夏同善,夏同善託到了翁同龢,翁同龢把這事交給了兩宮太后。
而這時有個特別的背景,當時為了鎮壓太平軍,死刑的複核權被下放,鎮壓結束後,兩宮太后需要將死刑複核權收回中央,這個案子成了一個契機。最後這個案子其實變成了一場官場中的大對決,最後100多名官員被革除頂戴花翎,永不敘用,30多名相關人員被查辦、充軍。
動靜是不小,問題是楊乃武和小白菜到底殺人了嗎?葛品蓮到底怎麼死的?這些案子的核心問題都成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