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169188564904

    不行。上古漢語讀音是一門學問。

    象形文字不具有表音的作用,象形文字之後衍生出的形聲字才具有表音的作用。

    但是,怎麼去了解上古漢語的發音呢?這就要從各種相關語言的對比來了解了,但也不能確定百分之百正確。

    同時,還涉及到語言學上的同位音,比如a/ai/ao,i/ei/ui,u/iu/ou,b/p/m/f等等分別是一組一組的同位音,在語言中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其次,古漢語存在複音叢和入聲,類似英語stop,st就是子音叢,p是入聲,所以在中國詩詞學上有一個入聲為仄,現代普通話沒有,但是南方很多方言都有。子音叢則在語言的進化中慢慢消失,形成相近的子音,類似st分別演化成了s和t,這就導致了現在我們看來形聲字有些讀音並不一樣。

    再則,類比閩南語、粵語等漢語方言,類比越南語、藏語等同系語言,來進行推斷。

    比:“弗”和“佛”,佛陀和budha(梵語)。可以確定“弗”最早是和“不”相通,參見“行弗亂其所為”,這裡用“弗”代替“不”,二則的讀音應該是一樣的,都讀作bu/bo。再則,佛陀是budha的的音譯,所以“佛”讀作bu,“陀”讀作da,這就正好和“佛”是“弗”的聲對應上了。等等類推。

    比如:“紅”hong/gong和“工”gong,“紅”就是形聲字,它的聲就是“工”gong,但實際上“紅”常用讀音是hong,這就說明上古時期“紅”可能讀作ghong,gh是一個因,你可以當他不發聲,就讀成了ong,閩南語“紅”有一個讀音就是ngang,你可以當ng不發音。

    再比如:皮/波,批/比,這就是bp同位音的轉換。

    當然我覺得例子並不一定正確,但是語音的變化是這樣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的《反恐特戰隊之天狼》覺得好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