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飲言食語

    沒有!因為社會形態發生了變化,並且變化速度越來越快。

    年味是什麼?年味是故鄉的味道,年味是闔家團圓,年味是鞭炮齊鳴,年味是守歲納新,年味是臘肉飄香,年味是農耕祭祀,年味是走親訪友,年味是農閒休憩……

    經濟富足了,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了,雖不是山珍海味但也是日日皆有葷腥,對過年時節大魚大肉已少了太多期盼。

    消費經濟繁盛,娛樂方式目不暇接,線上有遊戲、短影片、直播、影視劇等等,線下有旅遊、唱歌、逛街等各種吃喝玩樂,可恣意地狂歡,過年時節的那些有所節制的玩樂方式與年輕人的生活需求越來越不協調。

    以前是聚族而居,過去過來都是熟人,還都有那麼點親戚關係,平日裡各自忙著地裡的活路,年節期間迎來送往是老百姓重要的社交方式和關係維繫紐帶。現在是年輕人志在四方,遠離家鄉,聚集在了城市,大家更多的是同事、朋友、同窗、同社群這類社會關係,平日裡已有充分的交流維繫,沒必要集中在年節時候。

    80後及以前的幾代人都是血族親戚眾多,兄弟姊妹一大堆,過年過節需要走動,是大家族的活動。現在獨生子女居多,過年過節一家人門一關,小家庭自己過得也很舒暢。血族關係簡單了,社會關係也簡單了,反過來看熱鬧氣息必然會少很多。

    老一輩人故土情節重,過年更有儀式感,伴隨著各種祭祀和吉祥寓意。比如我老家,團年叫吃豬腦殼,要祭天祭地祭灶神祭祖先;除夕夜也放鞭炮,除故納新,喜慶熱鬧的同時還有驅災避邪寓意;正月初一要上墳,是對族群傳承的重視。住在城裡後,更多追求的是方便快捷,追求的儀式感也更多的基於個體體驗的儀式感,很多側重於人與天地關係的儀式能省則省,俗稱“繁文縟節”。

    所以說,社會形態變了,社會關係變了,生活方式變了,人的思想體系變了,要想讓城市文化語境下的個體形象體會到農耕節慶的文化意義本就有較大難度。當然,相較於前些年華人現在對傳統儀式越來越重視,這得益於經濟富足後個體對精神文明、民族文化和個體文化性存在的追求,這也無法阻礙年味越來越淡的這一事實,或者說我們應該叫“新”年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付出努力但結局不如意的時候嗎?該怎樣調節心裡的不平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