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從農曆三月十五日開始,臺江縣的苗族同胞就開始歡慶被譽為東方情。
苗族姊妹節,苗語叫"濃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遊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它被喻為"藏在花蕊裡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
苗族姊妹節是貴州省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
臺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臺江苗族姊妹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臺江縣申報的苗族姊妹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傳說
姊妹節的前身是"坡會"。苗族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要有以下四種。
姊妹節歌
苗族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卻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對。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著阿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漢語意譯為"姊妹"。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臺江縣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
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對愛情的執著,紛紛仿效他們上坡相會。姊妹節由此而來。據《苗族古歌》記述,苗族聚居的地區過去都過姊妹節,如今大部分地區已失傳,唯有臺江縣還完整地保留著這一習俗。
七十姊妹
相傳臺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裡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寨子裡還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著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鏽,他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他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他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七十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裡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
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了。於是她們在田裡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裡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
每年從農曆三月十五日開始,臺江縣的苗族同胞就開始歡慶被譽為東方情。
苗族姊妹節,苗語叫"濃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遊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它被喻為"藏在花蕊裡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
苗族姊妹節是貴州省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於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
臺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臺江苗族姊妹節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
2006年5月20日,貴州省臺江縣申報的苗族姊妹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節日傳說
姊妹節的前身是"坡會"。苗族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要有以下四種。
姊妹節歌
苗族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卻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對。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著阿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漢語意譯為"姊妹"。
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傳說臺江縣施洞地區有八百個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個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婦而打單身。老年人們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飯"的典故,教姑娘們用阿姣、金丹的辦法,把三丙大塘八百個青年男子邀請來吃"姊妹飯"。這樣,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雙雙、一對對結成了眷屬。從此以後,吃"姊妹飯"就演變成為以青年男女間挑選情侶為主要內容的節日活動。
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對愛情的執著,紛紛仿效他們上坡相會。姊妹節由此而來。據《苗族古歌》記述,苗族聚居的地區過去都過姊妹節,如今大部分地區已失傳,唯有臺江縣還完整地保留著這一習俗。
七十姊妹
相傳臺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裡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寨子裡還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著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鏽,他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他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他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七十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裡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
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了。於是她們在田裡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裡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