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鎮是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東經:102°02′,北緯:36°52′。海拔2600米,年平均氣溫3.5℃,年平均降雨量400-50毫米,且時空分佈不均,年日照時數達2670小時,無霜期為90—140天。現轄23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共有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人。鎮區面積7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6.03萬畝。 清朝詩人吳四古曾經在土族之鄉仙遊時寫下了“城隅直北勝人間,別有幽棲可趁閒,風景清妍松檜老,軟紅飛不到空山”的佳作。詩中描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清新蒼翠的人間仙境讓人流連忘返。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這是當前城市發展的流行理念,也日漸成為互助城建人的共識。綠色家園,已成為建設土鄉美好家園勢在必行的路子。 近年來,互助縣對縣城綠化工作從綠化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綜合考慮,景觀建設成為綠化主題。在綠化中堅持以“點、線、面”的綠化規劃和草、花、樹相結合的綠化體系為準則,透過拆牆透綠、以路帶綠、搶地建綠等舉措,大做綠色文章。 2009投資109萬元共栽植喬木3148株,花卉及灌木8458墩,培植花壇6600平方米,草坪5500平方米。2010年投資了200萬元完成了生產綠化40萬平方米,庭院綠化2000平方米,公園綠化5336平方米和縣城北街、南街及南環路、新安路、迎賓大道等重要地段的綠化工作。為進一步突出景觀效應,在威遠鼓樓四周和北街栽植、擺放花卉70000盆,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色彩、層次、幾何圖形對比性和娛樂休閒型等特色的街道景觀。同時在“東擴西延”的縣城建設框架上做到了新區開發與綠化建設同步,道路建設與植綠栽樹同步,逐步達到了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的效果。 透過近幾年的建設,目前縣城已建成區綠化率達到22·5%,公共綠地的分佈日趨合理,喬、灌、花、草的搭配更趨科學,基本形成了佈局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小城鎮綠化格局,加之近年環保工作的重視和強化,為營造“天藍、地綠、景美”的良好人居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威遠鎮是互助土族自治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東經:102°02′,北緯:36°52′。海拔2600米,年平均氣溫3.5℃,年平均降雨量400-50毫米,且時空分佈不均,年日照時數達2670小時,無霜期為90—140天。現轄23個行政村、4個居民委員會,共有5.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萬人。鎮區面積77平方公里,現有耕地6.03萬畝。 清朝詩人吳四古曾經在土族之鄉仙遊時寫下了“城隅直北勝人間,別有幽棲可趁閒,風景清妍松檜老,軟紅飛不到空山”的佳作。詩中描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清新蒼翠的人間仙境讓人流連忘返。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這是當前城市發展的流行理念,也日漸成為互助城建人的共識。綠色家園,已成為建設土鄉美好家園勢在必行的路子。 近年來,互助縣對縣城綠化工作從綠化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方面綜合考慮,景觀建設成為綠化主題。在綠化中堅持以“點、線、面”的綠化規劃和草、花、樹相結合的綠化體系為準則,透過拆牆透綠、以路帶綠、搶地建綠等舉措,大做綠色文章。 2009投資109萬元共栽植喬木3148株,花卉及灌木8458墩,培植花壇6600平方米,草坪5500平方米。2010年投資了200萬元完成了生產綠化40萬平方米,庭院綠化2000平方米,公園綠化5336平方米和縣城北街、南街及南環路、新安路、迎賓大道等重要地段的綠化工作。為進一步突出景觀效應,在威遠鼓樓四周和北街栽植、擺放花卉70000盆,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色彩、層次、幾何圖形對比性和娛樂休閒型等特色的街道景觀。同時在“東擴西延”的縣城建設框架上做到了新區開發與綠化建設同步,道路建設與植綠栽樹同步,逐步達到了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的效果。 透過近幾年的建設,目前縣城已建成區綠化率達到22·5%,公共綠地的分佈日趨合理,喬、灌、花、草的搭配更趨科學,基本形成了佈局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小城鎮綠化格局,加之近年環保工作的重視和強化,為營造“天藍、地綠、景美”的良好人居環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