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春秋正義

    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的大明已然天下大定,先是收復幽雲十六州,元朝眾多地方勢力歸附,然後平滅成都的夏政權,只剩下逃亡漠北的北元勢力。

    此時的蝸居和林的北元王庭對蒙古草原依舊有號召力,並且名將王保保擁立,始終是明朝北方邊境的一顆定時炸彈。大將軍徐達建議由他統兵“將其徹底剿滅”。朱元璋採納了他的建議,決定以徐達、湯和、藍玉為中路軍,以李文忠為左路軍,以馮勝、傅友德為西路軍,分別率五萬大軍從雁門關、居庸關、蘭州三個方向出擊,目的是尋求北元主力決戰,一舉搗毀北元王庭。

    這是明軍第一次大規模出塞北伐,頗有漢唐之風。徐達的中路軍推進迅速,無懼艱苦的戈壁灘,出塞兩千裡在克魯倫河擊潰北元軍隊,後在土刺河遭遇王保保部,再敗之。

    同時,馮勝的西路軍同樣兵鋒強勁,傅友德的前鋒瘋狂追著北元岐王朵兒只巴,戰績和俘獲以下可見:

    焉支山戰役,明軍勝,繳獲淄重、牛馬無數;

    掃林山戰役,明軍勝,擊殺北元平章百花,俘虜太尉鎖納兒加、平章管著等人;

    肅州戰役,明軍勝,迫降北元將領上都驢部;

    ……

    西路軍最遠追至沙州(今甘肅敦煌),朵兒只巴數次大敗,連金印都丟了,倉皇至極。

    再看東路軍,李文忠部行軍較慢,當他從應昌出發,徐達部已開始撤退,但李文忠不愧開國名將,他先是在克魯倫河擊敗元軍,然後輕裝簡行,只帶20日口糧直奔土刺河,並擊潰以逸待勞的北元太師蠻子、哈刺章等人。接著,李文忠窮追不捨,終於在達斡爾寒河找到北元軍隊主力,在決戰中,李文忠身先士卒,坐騎被射成刺蝟也死戰不退,明軍被主將的英勇鼓舞,最終擊潰北元軍隊,俘敵上萬。李文忠繼續行軍,翻過燕然山,重演了勒石燕然的豐功偉績,最終為避免孤軍深入,使用疑兵之計安然撤退。

    從戰術層面來看,三路大軍基本完成了朱元璋的設想。徐達的中路軍是主力,用以牽制元軍,徐達與王保保上演世紀對決;馮勝的西路軍是疑兵,動靜鬧得越大越好,事實上馮勝也打通了河西走廊,極大地震懾了北元勢力;李文忠的東路軍負責“偷家”,他繞著北元王庭打了一圈,無人能擋,基本打殘了北元直屬的軍隊。

    儘管三路大軍打的有聲有色,但在戰略上,明朝此次北伐還是失敗了。徐達的中路軍推進過快,盲目輕敵,止步嶺北,損失了一萬多人,險些埋葬一大批開國功勳,這也是徐達生平唯一一敗。

    馮勝的西路軍戰果頗豐,實屬意料之外,但卻出現了最具爭議的馮勝棄地事件,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打通的河西走廊,沒派一兵一卒駐守就退回原點。

    明初的這次北伐教訓明顯,損兵折將換來的實際效果不大,三路大軍缺乏配合還多次有全軍覆沒的風險,北元勢力沒有想象地弱,明朝開始由攻轉守,北元勢力再次蔓延到長城沿線。明朝的開國元勳逐漸退居二線,滅亡北元的任務之後要交給一個名叫藍玉的年輕人去完成了。

  • 2 # 大將軍威武K

    1947年1月,國民黨軍制定了“魯南會戰”計劃,準備兵分兩路向我山東解放區進攻。

    按照蔣介石和陳誠的想法,那就是經過宿北戰役、魯南戰役的我華東野戰軍傷亡慘重,並且放棄了蘇北的大片土地,全部後撤到了以臨沂為中心的區域內。於是,他們想當然的認為“共軍大勢已去”,隨即集中重兵向臨沂進攻,迫使華東野戰軍與之決戰。

    為了達成此目的,國民黨軍共調集了11個整編師/軍,分別從徐州、濟南北上、南下,夾擊臨沂。

    1月28日,國民黨軍開始行動。

    這次國民黨軍吸取了過去分兵冒進被解放軍集中兵力吃掉一股的教訓,在兵力部署上極為謹慎,採取“爛葡萄裡夾核桃”的戰術,以大兵力步步為營向前推進,每天推進行程不超過10公里。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粟裕一開始面對國民黨軍大規模的進攻,制定了“誘敵深入”的戰法。具體就是對北上的國民黨軍進行一路阻擊,使其兩路突出,然後尋找機會殲滅其一路。但是國民黨軍始終不上鉤,中路被阻擊,左右兩路立馬靠過來,或者乾脆停止前進就地構築工事。

    眼看著國民黨軍一步步推進到了臨沂,陳粟還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將其阻止!不得不說,國民黨軍在戰術上非常成功!

    陳毅和粟裕堅決遵照這一指示,做出了置南線敵人重兵集團於不顧,集中兵力打擊北線之敵的策略!

    北線國民黨軍是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派出的3個軍,由李仙洲指揮,同樣也是步步為營的前進。按說戰術上並沒有什麼錯,但是解放區老百姓的做法讓他們一步步遭受了滅頂之災!

    國民黨軍對勝利的定義就是大片佔領解放區土地,我軍對勝利的定義則是大量殲滅敵有生力量。對於我軍來說,打擊敵人不僅僅是軍隊一家的事,更重要的需要解放區老百姓配合。

    放棄臨沂,對於解放區的老百姓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他們必須承受家園被毀的一切後果。但是老百姓們對這個後果似乎沒有特別在意,因為他們的土地、糧食,甚至是娶上的媳婦、生下的娃都是中國共產黨和解放軍來了之後才得到的,他們相信只要有黨和軍隊在,一切都還會再有的!他們鐵了心要將自己的命運同黨、部隊聯絡在一起,同甘共苦、生死與共!

    而在華野預設的戰場——萊蕪,有不少於10萬人以上的老百姓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對國民黨軍必經的交通線進行破壞。國民黨軍修到哪裡,老百姓就破壞到哪裡;國民黨軍白天修,老百姓就晚上破壞。為了確保交通線的安全,王耀武不得不派了3個師進行專門保障。這樣一來,李仙洲部隊的陣型一點點出現漏洞了,戰機也被陳毅、粟裕一點點捕捉到了。

    2月6日,華東野戰軍先殲滅了南線一支冒進的國民黨軍郝鵬舉部。這原本是抗戰後起義加入華野的一支偽軍部隊,在這次戰役前夕又叛逃到國民黨軍。從叛逃到被殲滅,前後僅11天!隨後,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指揮18個團偽裝成主力繼續在臨沂附近與北進的國民黨軍周旋,主力部隊則快速向北推進。

    2月15日,華野部隊放棄臨沂,國民黨軍隨即進佔。於是,國民黨方面將拿下臨沂稱為“最偉大的勝利!”

    作為戰場指揮官的陳誠和王耀武,都清楚華東野戰軍是主動放棄臨沂,主力已經北上了。但是陳誠不希望他“佔領臨沂”的“偉大勝利”受到絲毫玷汙,所以積極鼓動王耀武與華野作戰。王耀武則擔心中瞭解放軍的圈套,一度命令李仙洲部隊收縮兵力停止南下。但是陳誠抬出了蔣介石,王耀武無奈,只好命令李仙洲繼續南下。

    王耀武的收縮動作確實讓陳毅、粟裕緊張了一下,但是蔣介石給王耀武的手令一下,他們馬上鬆了一口氣,隨即指揮部隊迅速完成了對李仙洲部隊的包圍。

    2月23日,李仙洲部隊奉命向北突圍,與吐絲口鎮的新編36師會合。王耀武的想法是:萊蕪到吐絲口只有13公里,五六萬人的李仙洲部隊走完這段路應該不成問題。

    但是無論是王耀武還是李仙洲,他們只知道自己的部隊裝備精良,卻完全忽略了老百姓的力量。萊蕪周圍數百公里範圍內的道路、橋樑都被老百姓破壞了。更不曉得自己部隊中已經有高階將領被策反,那就是46軍軍長韓練成。

    李仙洲部隊剛出萊蕪不遠,馬上遭到華東野戰軍合圍,從晨時激戰到下午14時,李仙洲部兩個軍共6萬餘人被殲滅,李仙洲被俘虜。

  • 3 # 度度狼gg

    居然有網文寫道:方先覺死守衡陽47天是因為聽錯了命令,把14天錯聽成47天於是憨憨地堅持了下去,這就屬於為博眼球乾脆胡說八道了,先不說方軍長是否聽得清蔣某人的寧波官話,要知道,如此重大的戰役部署方案,相關部隊最後一定會接到軍事委員會軍令部的書面命令!咱專業點行嘛?

    也就是說,蔣某人打給方軍長先覺的電話那都屬於“非正式談話”,只不過是最高統帥為表重視的親自過問戰事而已。但是作戰行動該有的命令和程式一樣都不會少,否則一旦出了問題如何釐清責任?這是基本的軍事常識,要麼電文,要麼檔案,還要有相關人員的親筆簽字,打仗不是過家家,沒有規矩沒有證據怎麼行?

    應該說,黃埔三期生方先覺在衡陽保衛戰中的戰術運用是非常成功的:1,以“方先覺壕”為代表的外圍山地防禦戰術,獨具匠心;2,以機槍和手榴彈相配合的火力搭配戰術,尤其是手榴彈甩的出身入化,炸得日軍鬼哭狼嚎;3,以第10軍官兵的戰鬥意志為基礎,陣地丟失後不停實施反突擊,使日軍的推進速度非常緩慢,同時付出了前所未有的慘重傷亡代價。

    但是衡陽保衛戰的結局卻是不完美的,城市最終陷落且變成一片廢墟,“泰山軍”殘部成建制放下武器,在部隊的戰史上留下汙點,遂使方先覺以下第10軍官兵,無論是脫險歸來、還是第10軍重建以後,都很難抬起頭來,曾經一支敢跟日軍一個精銳師團硬剛的主力軍、曾經鑄就第三次長沙會戰大捷的部隊,軍魂不復存在。

    方先覺其實是有責任的,或者說是有弱點的,主要體現在戰略眼光和戰術能力的不匹配,作為預備第10師的少將師長,方先覺是在長沙大捷後直接被擢升為代理軍長的,雖然職務軍銜掛上了兩顆星,但是並不太具備高階指揮官應有的戰略視野,這跟怎麼守城、怎麼幹掉更多的日本兵有本質的區別,其核心在於對戰場局勢的判斷,水平考量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

    1、方先覺對長衡會戰的全盤形勢不夠了解。

    日本人發動的“一號作戰”,僅在湘桂段就投入了10個師團20多萬人馬,除了從關東軍調來第27師團外,負責河南段作戰的第37師團也臨時劃撥給第11軍指揮,同時加強的還有四個獨立混成旅團、一個戰車聯隊和四個獨立炮兵大隊。它與前三次長沙會戰、常德會戰截然不同,日軍擁有充足的攻城和打援兵力。

    前三次長沙會戰,日寇第11軍平均投入三個師團左右的部隊,總兵力8到10萬;常德會戰,橫山勇投入五個師團的全部或大部,兵力達到10萬人,而第六和第九戰區也未能及時給常德解圍,現在橫山勇有20多萬野戰部隊,而第二期中國遠征軍在雲南的組建,使西南戰略預備隊甚為缺乏,衡陽豈能孤城堅持很久?

    2、方先覺沒有做好全軍突圍的作戰預案。

    既然是這樣一個局面,第10軍再英勇,至多在執行完蔣某人“固守兩星期”的命令之後,就應該有突圍的考慮。古今中外的任何守城戰役,如果沒有援軍解圍,城池早晚都會陷落,無非是抵抗時間長短而已。予敵以迎頭痛擊和嚴重殺傷後,軍主力跳出敵人的包圍圈,而不計較一城一地之得失,才是方先覺正確的選擇。

    遺憾的是,方先覺做好了一切關於死守的準備,卻沒有做好適時突圍的預案。日軍由於傷亡慘重和彈藥接濟不上,在整個衡陽戰役中其實停火兩次,也就是通過三次總攻才拿下的城市,第一次叫停是7月2日、第二次叫停是7月19日、第三次總攻是8月4日,在每次日軍不得不停止進攻期間,都是其最虛弱的時候,第10軍應該勇敢破圍而出,可惜方先覺過於相信重慶和援軍的承諾,喪失了突圍最佳時機,到7月下旬以後,第10軍已經不具備突圍能力了:彈藥所剩無幾,而傷員又嚴重增多。

    3、方先覺對援軍的解圍能力缺乏清醒認識。

    常德會戰中,方先覺曾經率軍代表第九戰區前往解圍,另外一邊,六戰區王耀武兵團(第74軍兩個師、第100軍)也在積極增援,畢竟守城的第57師那是74軍的基本部隊,結果由於協同不好,戰至餘程萬全師快拼光了,兩路援軍也沒有完成解救行動。與此同時,第10軍還被日軍利用時間差調來部隊給予重創,孫明謹師長陣亡,官兵傷亡10000餘人(第10軍守衡陽僅剩17000人的原因,就在這裡)。

    按理說,親身經歷應該使方先覺明白,蔣軍作戰時的增援是極不靠譜的,衡陽被圍後,奉命增援的部隊有三大股:湘東的薛嶽部隊(已被打殘)、湘西的王耀武兵團(你覺著他們會盡力嗎?)、廣西全州方向的的第62軍(粵軍)等部。其中從廣西方向來援的都不是嫡系黃埔部隊,數來數去,哪一股都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奮力突進衡陽,既然如此,長期固守就是非常不明智的。

    衡陽保衛戰,儘管第10軍創造了戰場奇蹟,斃傷日軍數萬人,在戰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部隊也終於彈盡援絕被徹底封死在城中,1944年8月8日,第10軍經過談判放下武器,衡陽失守,雖然不叫投降也是投降。根據日軍統計,共俘虜第10軍加暫54師官兵共計13306人(含約7000傷病員),素以善戰著稱的第10軍等於全軍覆滅了。

    雖然兩個月後第10軍進行了重建,然而全軍繳械的陰影已經揮之不去,第10軍再不可能是那支讓敵人膽寒的王牌部隊了,所以說,方先覺雖然殺寇有功,但是在戰略上的短視,仍然給第10軍帶來了滅頂之災,殊為遺憾。

  • 4 # 安平144796971

    二戰時期的日本。

    在日本發動七.七事前,已吞併了中國的臺灣省、琉球群島、整個北韓半島,九.一八事變中,又取得了對中國東北的控制權,並在東北實現了奴化。其國土面積和人口,比自身增加了一倍。

    戰術上,日本利用蔣介石妄想稱帝,發動一次又一次內戰,造成國家四分五裂,國衰民弱之際,發動了七.七事變後,開始全面侵華,日本在不足一年內,滅亡了半個中國,戰術上可謂十分成功。

    但戰略上,全面侵華超出了日本的國力,曠日持久的戰爭,大大消耗了日本的力量,最終失敗,被打回了原形。要不是自小的蔣介石賣國,拒絕接收琉球群島,就沒有了美軍封鎖中國的第一島鏈了。

  • 5 # 好奇觀古今

    918事變。

    一群日軍關東軍的下級軍官的投機,只不過投機成功了,而且賺的盆滿缽滿。

    但戰略上導致日本文官內閣倒臺,武官奪權。槍開始指揮這個國家。

    還有就是加劇了與中國和列強的衝突。也開啟日軍下克上的風俗,從政府到民間,在軍國主義的風潮下疾馳。最後車毀人亡。

  • 6 # 亦冉講歷史

    清順懷慶戰役可以說是戰術上勝利,戰略上失敗的典範了。

    話說崇禎在煤山上吊之後,李自成進了北京。而對於在山海關的吳三桂而言,北有清廷是世仇,南有大順是逼死君父的反賊,而山海關到遼西這一帶狹長的走廊又無法自立,所以吳三桂就只能“挑一邊”。最終權衡利弊之後,吳三桂和李自成決裂,而李自成也親率大軍來討伐吳三桂。

    後來的事情細節上眾說紛紜。大體上,就是吳三桂錯誤估計了農民軍的實力,發現打不過之後輕騎入清營,請多爾袞發兵相助,多爾袞應允但是按兵不動。於是李自成的農民軍精銳就和吳三桂的關寧軍在山海關內的一片石展開了激戰,雙方廝殺一晝夜。農民軍並不弱,和大明用銀子堆出來的關寧精兵依然難解難分,還隱隱然有佔上風的可能。

  • 7 # 歷史的重負

    事後諸葛亮們,肯定會把珍珠港事件來說一遍,但如果從當時日本的角度來看,襲擊珍珠港,是戰術和戰略都非常正確的選擇,很顯然,日本軍部掌握國家命運的是一幫頂級政治家,還沒你們這些草民聰明嗎?因此從上帝視角來看,完全不存在戰術正確戰略錯誤之問題,戰爭就是一場豪賭……

  • 8 # 雲朵上冷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轟炸珍珠港

    日本轟炸珍珠港,雖然一時的戰術成功,但是這件事點燃了整個太平洋戰爭,為自己找了一個強大而不和你瞎比比的對手,最後直接兩顆原子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之後被自己找了一個欺負自己百年的爹。

    在二戰時,日本人口小國,軍事強國,但是缺乏自知之明並且軍事內部也不是和諧,其次部隊人數同其他勢力少,戰線拉鋸太大,戰場上被牽制住許多軍事力量,後期根本沒有辦法去應對各方反擊。

    偷襲珍珠港,更是在困難之時釜底抽薪,加劇了日本軍事力量的損耗。成一時敗一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618想入手一部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