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悠有慮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的由來有5個版本,分別是: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古越民族圖騰祭、古時候天氣熱防疫的一種習俗等。

    版本一: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五月初五,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後入每年在屈原投江的這一天紀念屈原,,慢慢的就發展成端午節。

    版本二:伍子胥名員,楚中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版本三: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版本四: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據說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版本五:因為溫度太高,就會導致細菌滋生,而且在這個時期還會有很多毒動物出沒,比如:蛇,蠍子等等。所以,五月也被認為是毒月。五月初五這一天被認為是最毒的一天,這個時候特別容易染病。為了防蟲防病,人們想到了很多辦法,比如:和雄黃酒,攜帶香囊等等。反正就是儘量搞得味道重一些。五月初五還被專門起了一個名字: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版本,可能也是由於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各民族的為紀念先人或者祭祀等習俗,最終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節日。總的來說,紀念屈原這個版本是目前普遍認同的版本。

  • 2 # 張博血鷹

    關於端午節的三個故事

    端午節的第一個傳說是紀念屈原,據《史記》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言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問天》、《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此,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公元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淚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淚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進江裡,說是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咬屈原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大夫,後來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後來發展成粽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是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曹娥為救父投江。傳說經過是,父親溺水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於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頌揚。後人為紀念曹娥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紀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中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中國人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宰相受越國賄賂,進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受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 3 # a海納百川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詩人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 4 # Amis夏木似水

    重五烏惡/夏木似水

    美人遲暮華章始,(屈原)

    ️股奉君俠義存。(介子推)

  • 5 # 了無痕軒

    兩千多年前,目睹屈原之死的楚中國人不滿上諭“汨羅投江自殺說”。

    為了揭示真像,他們在案發當日的五月初五,設計了賽龍舟,模擬屈原大夫被殺手追逐的場景。

    一年一年忍著餓卻把粽子投向汨羅江,情景再現包裹麻袋、五花大綁投水的作案現場。又將案發當日----五月五日定為端忤節,取端正錯誤之意,後人傳為端午。

    後來的傳人迷戀粽子的美味,研究各種餡兒,早已不再在意自殺、他殺。甚至在去年端午(2019年),全民女神林志玲毅然結婚。正是:

    當年汨羅溺水,

    留下後人八卦,

    踏踏實實放天假,

    管他自殺?他殺?

    歷史大浪淘沙,

    滾滾盡是浪花,

    粽子流芳千萬家,

    只問鹹肉?豆沙?

  • 6 # 夢想優質創作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端五節,俗稱五月節,中國漢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時間是農曆五月初五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楚國大臣屈原遭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汨羅江一帶。他聽說楚國首都郢被秦軍攻破,悲痛萬分,投汨羅江而死。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佩香囊,掛艾草等習俗,除漢族外,滿、北韓、白、苗等少數民族也過端午節,但風俗和漢族不一樣。端午節那天,滿族拜天、射柳、擊球;北韓族盪鞦韆、踏跳板;瑤族在家門口掛葛藤,以驅邪避鬼。

  • 7 # 甜甜的一笑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快到了,這個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節日開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民間傳說很多,這裡我僅介紹兩種:

    第一種傳說是紀念屈原的。屈原本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夫,由於主張與侵略者開站,被朝廷中的投降派趕出都城,流放他鄉。在秦軍攻破楚國時,屈原滿懷憂國憂民的情懷寫下了《懷沙》後,投汨羅江而死,這一天正好是農曆五月五日,人們撐著船打撈他的屍體無果,就準備了一些飯糰投放到水中,給魚蝦吃,以免他們在飢餓中吞噬屈原的身體。後來飯糰慢慢就發展成粽子了。

    第二種傳說是紀念伍子胥。伍子胥原來是楚中國人,因為父親兄長都被楚王所殺,無奈投奔了吳國。楚懷王死後,伍子胥掘墓鞭屍,報了殺父之仇。後來吳王夫差消滅了越國,伍子胥勸夫差殺死越王勾踐,夫差不聽。反而聽信讒言,賜伍子胥自刎。伍子胥死後,夫差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內投入大江,這天正好是農曆五月五日。後人為了紀念伍子胥,就把這天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已經成為傳統節日,有著傳統文化的內涵,我們有責任和義務把它繼承和發揚光大。

  • 8 # 使用者言午澤群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易經-乾卦》第五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即“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融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紛呈。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正陽節、天中節、龍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源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民間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總的來說,端午節源於天地信仰、視先信仰,上古先民擇“龍昇天”吉日祭祀龍祖,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逐漸形成了南北風俗融合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習俗吃粽子和賽龍舟。據專家考證,端午節的文化始終貫穿在“龍文化”的歷史傳承中,古代先民在每年“飛龍在天”的仲夏端午以扒龍舟形式舉行盛大的圖騰祭,酬謝龍祖恩德、祈福納祥、壓邪避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化瑰寶,承載與沿襲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歷史文化內涵。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

  • 9 # 巧遇詩歌與友吟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節日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一、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粽子花樣很多,大多是用糯米包的,裡面有肉粽、蛋黃粽、栗子粽、豆沙粽、紅棗粽等等,我們家鄉有種習慣,是用稻草灰水煎粽子的,煮出來顏色也好看,黃金色的,吃起來特別好吃香噴噴的。

    二、賽龍舟,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中國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過去相救,但終末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初五以划龍舟作為紀念,借龍舟驅逐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三、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戴香囊,香囊內有艾葉、硃沙、雄黃、香藥,清香四溢,可做為驅邪,香囊外觀很美,小孩子都很喜歡戴。

    四、懸艾草,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把艾草掛在門上,艾草還可以煎雞蛋,艾草水可以洗頭洗臉。聽父母說吃了雞蛋和艾草水洗身體,驅除身上的溫氣和邪氣。其實艾草平常我們也可以多摘些泡腳,對身體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五、在南方還流行吃五黃,黃魚、黃鱔、黃瓜、蛋黃、雄黃酒。

    農曆五月,南方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端午節的中午,最適宜吃五黃餐,就是把五種帶音的顏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理論認為,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以用端午節的力量,抑制黴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六、雄黃酒:把雄黃酒噴灑在房內外各個角落裡,可以驅蚊、蛇、蠍、蜈蚣等。用雄黃酒塗在小孩身上,腦門、耳朵、鼻子、手腕、腳腕等多處塗抹,可以驅趕一切毒害侵擾。

  • 10 # 燁之徐學偉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是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區又將五月十五稱為端午節。為了區分,便將初五定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為大端午。端午節又叫端五節,重午節,端陽節,天長節,解粽節,五月節,龍船節,粽包節,女媧節。古人於這天以蘭草湯沐浴,又稱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抗日戰爭時,曾被稱為詩人節。在古代,又是特龍圖騰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動日。吃粽子便是端午節的習俗。

    六說:認為樑宗懍《荊州歲時記》轉述,端午是為迎“濤神”伍子胥。《後漢書》中也寫到:浙江虞巫上祝曹盱,五月初五在曹娥江上婆娑起舞,迎接伍子胥。後來江浙一帶百姓每逢端午逆流而上,舉行各種儀式,以悼念伍子胥。

    八說:是據《會稽典錄》一書記載,端午是為紀念尋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正是因為上述諸多說法,使得端午節名稱眾多,各本其源,習俗殊異。龍舟競渡之俗起源於南方,把五月五視為“惡月”,“惡日”則起源於北方。由於屈原愛國主義精神及其詩詞的深刻影響,秦漢以後,屈原一說由楚地逐漸傳播到全國,併為中國人民所公認。

  • 11 # 胡顏章

    謝謝。端午節又叫“端陽節”,在民間有以下幾種慶祝活動形式:1)賽龍舟為主要習俗。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古代的楚國賢臣屈原投江而死,借划龍舟驅散江裡的魚吃掉屈原的身體。2)吃粽子紀念屈原,吃各種各樣餡包的。3)插艾葉,喝雄黃酒。用艾葉煮水洗澡,殺菌防病。4)小孩掛香囊荷包,有避邪祛毒的功效。

  • 12 # 那個曾經追風的少年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幾種,讓我一一為您道來,有些你可能沒聽過的哦。

    1.認可Z多的一種是: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3.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4.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記得吃粽子哦

  • 13 # 看海的日子

    引子——從屈原說起

    提起端午節,大家不可避免的就要想到屈原,畢竟人們的觀念裡,端午節因屈原而設立。

    屈原,戰國時期楚中國人,家族是當時的貴族,自由酷愛讀書,博覽群經。

    公元前340年,屈原十九歲,秦國大軍侵犯楚國。年輕的屈原組織家鄉青年,靈活運用各種戰術,沉重打擊了秦軍的囂張氣焰。

    這一役,屈原大展才華,並引起了楚懷王的注意,次年屈原被楚懷王徵召,出任地方官員。

    後來,屈原的仕途順暢,一路青雲直上,公元前321年,屈原升任左徒,開始主政楚國的內政外交,並多次出使外國。

    當時,戰國過群雄割據,楚國雄霸南方,雖然春秋時期,經過吳起變法,楚國曾經盛極一時。但楚懷王即位後,楚國卻江河日下。當時楚國舊貴族,把持朝政,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團,楚國國力極速衰退,而地處北方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奮六世之餘烈,已經變成了當時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並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歷程。

    這時的楚國內憂外患,搖搖欲墜,而當權者卻耽於享樂,大廈將傾!

    屈原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再不變革,危在旦夕。

    公元前317年,在楚懷王的支援下,屈原開始了變革。他制定了一系列的變法措施,掀開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

    毫無意外,屈原的變法受到的舊貴族的激烈反對,為了扳倒屈原,他們四處散播流言,聯合起來向楚王進讒言。楚懷王動搖了,罷免了屈原的左徒之職,並疏遠了他。

    第二年,秦楚之間發生了“丹陽之戰”,這時的屈原已經被流放到了漢北。

    楚懷王慌忙啟用屈原,讓他出使齊國,修復兩國關係。但這時的楚懷王,已經不再信任屈原了。屈原變成了楚王眼中可有可無的人。

    後來,屈原歷經沉浮,一再被流放至漢北、江南,而楚國也在和秦軍的交戰中一敗再敗,人口土地逐漸萎縮。

    壯志未酬、懷才不遇,在流放的日子裡,屈原只好將滿心悲憤化作語言,寫進詩歌裡。《離騷》、《九歌》《天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政治上失意的屈原,在詩歌上卻是如魚得水,創作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他的詩歌語言華麗、感情充沛,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屈原不斷被流放的同時,楚國也處於內郊外困的絕境當中:公元前280年楚割上庸、漢北之地與秦,前281年,白起取邪、鄧、西陵。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了攻破楚國國都郢,楚頃襄王和貴族一起逃難。

    訊息傳到了屈原的耳中。這時的屈原,已經心灰意冷、絕望不已,滿腹悲憤。終於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抱石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端午節——起源與演變

    紀念屈原,只是眾多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之一。還有古書記載,端午節也有可能是紀念伍子胥、介子推。當然也有許多其他別的說法,比如躲避惡日、勾踐操練水軍說。但是無論哪種說法,好像都將端午的發源地指向了南方,指向了吳越大地。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晉的《東土記》中,但是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卻早已有之。我們知道,古人設立節日往往和祭祀活動有關,種種跡象表明,端午節的設立就離不開古人的圖騰崇拜和祭祀需要。

    聞一多先生曾經考證過端午節的起源,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他曾經考證過,吳越大地的先祖以龍為圖騰,他們希望自己成為龍子龍孫,所以他們有著斷髮文身像龍子的習俗。他們往往會在端午節這一天進行圖騰龍的祭拜,而賽龍舟就是這種祭拜的活動之一,也是賽龍舟的來源。

    《事物原始》中曾記載“競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春秋戰國時期,賽龍舟的習俗盛行於吳越、楚國。

    後來這種習俗逐漸南漸,五代時傳至福建,當時的閩王就曾經下令提倡賽龍舟。廣東賽龍舟的習俗則可追溯至南漢時期,到唐朝時這一習俗已經可以在廣西地區頻頻上演。

    後來隨著南北方文化的交流,端午節終於漸變到了北方。

    至此,端午節成為全國性的節日,每到五月五日這一天,各地人們都會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飲硃砂酒......

    時間來到20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鐵蹄開始踏上中華大地。抗日戰爭開始後,日本帝國主義妄圖長久奴役中國,於是開始推行文化侵略政策,大力推行日語。

    其實,全國上下都在奮力抗戰,而知識分子也概莫能外。他們考慮到屈原作為一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這種胸懷祖國、至死不渝的精神,可以激發全中國人民的愛國抗敵意志,於是將五月五日端午節這一天定為“詩人節”。

    賽龍舟,作為一種體育運動,有著強身健體的作用,所以又有人提倡將這一天設立為"體育節”

    五月氣溫驟升,瘟毒橫行,自古以來人們就將五月視為惡月,五月初五視為“惡日”,所以人們又將這一天視為“衛生節”。

    端午節:爭議與正源

    2005年南韓“江陵端午祭”被正式確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訊息傳出來,中國大地一片譁然。大批憤青在網路上痛斥南韓人無恥,並請願中國將端午節申遺。

    但是,很多網友在憤怒的同時,並沒有搞清楚江陵端午祭和中國端午節的區別。實際上,端午節文化在我們的周邊國家普遍存在。可以看到,這些國家要麼曾經是中國的屬國,像越南、北韓、緬甸,要麼就是中國的近鄰像日本,這也體現了我們祖國傳統文化的強大同化力。同時,端午節發源於中國的共識也是無可爭議的。

    端午祭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高麗史》。據記載“辛禑五年五月辛未攝事行端午祭,是時朝夕風寒,久旱不雨,兼行祈雨祭”。辛未年的五月辛未日,是公曆1379年五月二十一日。端午祭的主要目的,好像是為了祈雨,而主持端午祭的人有可能是僧侶。

    但是,無論如何,南韓的申遺都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要重視傳統文化,這才是一個民族發展和強大,立於世界之林,並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重要標誌和根基。

    讓人欣喜的是,國家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從孔子學院的開辦到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列入法定節日,再到近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相信,端午節文化何中華傳統文化,必將在新時代煥發生機,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

  • 14 # 戲緣劇社

    今年的6月25號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在中國不同的地區,叫法有而不同,比較常見的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地臘節、菖蒲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還有一些地方則叫女兒節,浴蘭節、五蛋節的,等等。在日本,端午節還被稱為男兒節。相傳,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在中國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一下幾種。

    一、源於紀念屈原 屈原,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戰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身為楚國大臣的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因誣陷而被免去了官職,還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划起船隻前來拯救。同時也想節劃的船隻來驅散江中之魚,一面魚吃掉屈原的屍體。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為了寄託哀思,此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二、源於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楚中國人,相傳,伍子胥的父兄均為當時的楚王所殺,子胥為了保家仇,於是就投奔了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藉以此報殺父兄之仇,也留下了伍子胥掘墓鞭屍這一故事。傳說當時,伍子胥在逃亡途中,路遇昭關,因不能出關而一夜白頭。京劇《文昭關》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伯嚭,受越國賄賂,讒言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來陷害伍子胥,夫差相信了伯嚭的話,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說完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然而吳過國的百姓卻哀憐他,為其在江上立祠。因伍子胥屍沉於錢塘江之事比屈原投江為早,因此文獻則認為,中國端午節的習俗與伍子胥有關。

    三、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曹娥的屍體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就此被傳為神話。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以上兩種說法在江浙一帶流傳較廣

    四、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 15 # 花開常富貴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粽子節,五黃節,重午節,五月節。端午節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其由來傳說甚多,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留傳最廣。

    屈原(約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羋(mi)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早年曾受楚懷王重用,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等事。主張的對內舉賢任能,富國強兵,對外聯齊抗秦的提議,遭到當時楚國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而遭讒獲罪,被免職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遭受侵略,心中悲憤,因不願繼續目睹家國遭受塗炭之狀,於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詩章《懷沙》後,逐抱石投汨羅江,以一死來表達他愛國的悲壯情懷。

    楚國的百姓因感念屈原愛國憂民,以身殉國的壯舉,紛紛前往汨羅江憑弔,並自覺泛舟江上尋找屈原的真身,並投以飯糰、雞蛋讓江中生靈飽食,將雄黃酒倒入江中藥昏蛟龍水獸,以免屈大夫身體受其傷害。後來發展成用楝葉包飯糰,外纏綵線,這就是後來的粽子。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愛國憂民的詩人屈原,每年的五月初五便有了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的習俗,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 16 # 格物至趣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其實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這就讓我想起了前幾年南韓和我們國家爭端午節的鬧劇,相信很多朋友也有所耳聞(但其實南韓的端午和我們國家的端午有著很大的差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細查)。

    端午文化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字在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說文解字》中有“端,物初生之題也”,即說端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稱為“端五節”。

    另外在《歲時廣記》中也有記載,“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個午日,謂之端午。

    除此以外,我們也知道古代人一直有用天干地支來紀年的文化,根據干支歷,按十二地支順序推算,第五個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而午日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稱為“端陽”。

  • 17 # 柳浪飛歌

    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以圍繞才華橫溢、遺世獨立的楚國大夫屈原而展開,傳播至華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盡皆知,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18 # 站在岸上的魚109

      端午節作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百姓悲痛不已,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祭祀屈原;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大官被越國收買,讒言陷害伍子胥,致使夫差賜死伍子胥,並把其屍體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的日子;也有人說端午節是為紀念孝女曹娥而設,相傳曹娥父親打漁時溺水多日不見屍體,年僅十四歲的曹娥便於五月五日投江救父,並於五日後抱出父親的屍體,就此被傳為神話。

  • 19 # 每日讀好一本書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是華人夏季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和春節、中秋並列為華人傳統三大節日。

    因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 人們便要划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甚至還在這天到來時,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門上。

  • 20 # 萬卷縱橫眼欲枯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流行的當然是“屈原說”,其他還有“伍子胥說”“曹娥說”“夏至說”等等。其實,在上古時期,端午並不是一個節日,而是一個“惡日”,不僅從古代典籍裡可以找到根據,流傳下來的那些古老的端午習俗也可以作證。

    一、史籍中的“惡日”記載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是在五月五日出生的,他的父親就讓他的母親把他丟掉,不要養大,因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好在孟嘗君的母親不忍心扔掉自己的孩子,偷偷把他養大了,不然的話,這位大名鼎鼎的戰國公子就不會出現在歷史上了。

    還有《宋書·王鎮惡傳》記載:“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疎宗。猛見奇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日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之為 鎮惡 。”東晉大將王鎮惡也是五月初五生的,差點被父母過繼給別人,幸虧他祖父王猛看好他,他才留了下來。王猛給他取名為“鎮惡”,意思就是要鎮住五月初五這個“惡日”。

    《祭辛雜誌》說:“宋徽宗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因改作十月十日,為天寧節。”宋徽宗趙佶也是五月初五生的,從小被寄養在宮外,當了皇帝后還把生日改成了十月初十。

    漢代的《風俗通》裡說:“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在《論衡》裡也記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我們現在當然可以駁斥這種無稽的說法,但由此可見,以五月為毒月,五月初五為惡日的說法,在古代是個普遍現象,而且由來已久。

    在先秦時代,這已經是一種普遍認識。《夏小正》中記載:“此日(五月初五)蓄藥,以蠲除毒氣。”

    “惡月惡日”的說法流傳甚廣,影響巨大,引出了許多禁忌。

    《風俗通》記載:“俗雲五月到官,至免不遷。”就是說五月上任的官,幹到離職也得不到升遷,所以歷代為官者都忌諱五月上任。顧炎武在《日知錄》裡也說:“唐朝新格,以正、五、九月為忌月,今人相沿以為不宜上任。

    南朝梁人宗懍所撰的《荊楚歲時記》說:“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五月忌晒晾床、草蓆,還不能蓋房,如果蓋房會怎樣呢?《風俗通》說的很清楚:“五月蓋房,令人頭禿。

    在古人眼裡,五月裡的一切事情似乎都是不祥的,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五月五日生子,就被視為災害臨門了。

    二、五月五日為什麼被視為“惡日”

    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其實,這是古人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的一種自然反應。

    五月正值仲夏,南方進入梅雨季節,北方多旱,氣候炎熱,蚊蠅繁殖,百病滋生,疫厲流行,對於醫療衛生條件極差的古人來說,正是極易染病死亡的時節。因此,五月就會格外引起人們的驚懼和警覺。

    而且從陰陽五行的觀念來看,五月是陽氣最盛的時刻,也是陽氣開始衰退的時刻,在這個陰陽相爭的分界時刻,人們心存恐懼,就為五月賦予了惡的倫理涵義。

    端午始稱端伍,《太平御覽》引用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伍。”古代“伍”和“午”相通,所以端伍也稱端午。午,是十二地支之一,“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 “午者,陰陽交。” “五”和“午”都有陰陽交合的意思。所以古人認為,五月初五端午日是五月之中陰陽相爭最為激烈的一天,是惡月中的毒日、惡日、死亡日。

    人的最大厄運莫過於死亡,因為五月五日被視為死亡日,所以許多歷史人物都被說成是死於五月五日的。比如《荊楚歲時記》說:“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死。”(《史記》裡沒有記載屈原的忌日)《會稽典》記錄曹娥的父親在五月五日“迎波神溺死,不得屍骸”。此外,伍子胥、介子推也都曾被說成是五月五日死亡的。

    三、從端午習俗看“惡日”

    因為是惡月惡日,那自然需要避忌預防。於是,以辟邪驅惡以及祭祀不幸死亡者為內涵的端午風俗就逐漸形成,並流傳下來。

    1.沐蘭湯

    據《禮記》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早在周代,人們就有在端午蓄蘭沐浴的習俗。用蘭湯沐浴,是為了辟邪。蘭湯就是用蘭草製成的湯水,蘭是一種香草,是中國古人最喜愛的吉物之一,古人相信這種湯水具有消毒辟邪功能。

    這種習俗從先秦流傳下來,盛行了很長時間。《荊楚歲時紀》裡說:“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也說:“五日重午節,又曰‘沐蘭令節’。”但因為蘭草稀少,後來慢慢演變成用百草煎湯沐浴,其中用的最多的是艾草和菖蒲。

    2.掛艾草

    艾是中國傳統草藥,可以直接服用,也可用於熱炙。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艾草)可以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溼。轉肅殺之氣為融和。炙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起沉痾之人為康泰,其功亦大矣。”

    古人認為艾草的治病效力很好,所以其辟邪功能也一定同樣強大。於是端午辟邪去惡,自然離不了艾草。除了上文說到的煎湯沐浴外,還要插艾掛艾或戴艾。

    到了晉代,除了採摘艾草懸掛在門上之外,還增加了踏百草、鬥百草等避疫禳毒的新習俗。南北朝時,荊楚一帶採艾要在天亮雞鳴之前出發,要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人們相信這種艾草效果會特別好。

    《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用《歲時雜記》裡面的話也說:“端伍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綵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用艾草編紮成人形或者是虎形,懸掛在門上辟邪,也有用彩紙剪成老虎,粘上艾葉隨身佩戴的,也有婦女把艾葉插戴在頭髮上作飾物的,用意都是在驅邪逐疫。

    把艾草做成人或老虎的形狀,不是心靈手巧的人是辦不到的。但筆者還記得,兒時在鄉下,到了端午節,人們會在門頭掛幾株艾草,也有人會插一株在上衣的口袋裡,家家都要用黃紙剪一對老虎貼在門上。這都是古代習俗的遺留。

    3.插菖蒲

    菖蒲具有提神、通竅、殺菌等功能,因此也被看作辟邪祛毒的吉物。

    用菖蒲辟邪的習俗非常古老。古人認為菖蒲是天降的吉星所化,《典術》記載:“堯進,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春秋運鬥樞》也說:“玉衡星散為菖蒲。”所以,菖蒲開花是吉祥之兆,能給人帶喜慶。古人也相信服食菖蒲可延年益壽,讓人變得聰明。

    於是,用菖蒲來驅除五月五日的邪氣,就最自然不過了。到了端午,人們把菖蒲懸掛在門旁,以驅鬼除邪。

    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裡說:“端午日,用菖蒲插於門旁,以禳不祥。”顧鐵卿的《清嘉錄》也說:“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門戶,皆以卻鬼。”

    人們還會用菖蒲根刻成“小人兒”或“小葫蘆”等形狀,作為飾物,掛在兒童脖子上來辟邪。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就記載:“端午刻浦為小人兒,或葫蘆形,帶之壁邪。”

    4.五色絲和香囊

    五色線又叫五彩線,古代也叫五彩長命縷,也是端午驅邪的常用物。

    五彩絲線為什麼可以驅邪呢?這可能源於中國古代的五行觀念。東晉葛洪的《抱朴子》裡記述有把五色紙掛在山裡召喚五方鬼神的巫術,所有五色線大概是用五色來象徵五方鬼神,寄寓了五方鬼神齊來護佑的意思。

    漢代就有了在端午用五色絲避疫的習俗。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記載,漢朝時候,到了五月,人們除了製作一些夏季的常見治病丸藥外,還會纏一種稱為“長命縷”、“續命縷”的五彩絲線來佩戴。《風俗通》裡也說:“五月五日,以五色絲係臂,名長命縷。”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現代。

    到了清朝,由五色絲又衍生出了佩戴香囊的習俗。香囊用五彩絲布縫製而成,內裝硃砂,雄黃等藥。把五色絲線搓製成索,索上拴上各種形狀的香囊,結成一串,讓小孩佩帶在身上,用以辟邪。清朝的香囊有人身、角黍、蒜頭、五毒、老虎、葫蘆等形制。《帝京歲時記勝》說:“(端午)用軟帛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老等式。抽作大紅硃雄葫蘆,小兒佩之,宜夏避惡”。這種習俗在北方農村,現在依然非常流行。

    5.雄黃酒、五色桃印、鍾馗像等

    雄黃酒就是用雄黃泡的酒。因為雄黃具有解毒殺蟲的作用,所以雄黃酒也成為了端午節驅邪的吉物。

    夏季時,古人常常在屋內牆壁和角落灑上雄黃水以殺死或防止毒蟲進入。端午節除了用雄黃灑壁消毒之外,還用雄黃泡酒飲用以辟邪,也用雄黃水或雄黃酒塗在兒童頭額、耳鼻、手足心以祛毒。清朝顧祿所著的《清嘉錄》裡說:“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

    菖蒲酒,硃砂酒也是類似的端午辟邪常用物。

    張貼五色桃印、張天師像、鍾馗像等也是民間常見的辟邪習俗。五色桃印是由桃符演變而來的,鍾馗門神原本是除夕鎮宅的門神,明清之際開始用於端午節。

    此外,一些地方還有用石榴花、蒜頭、龍船花辟邪的端午傳統。

    由於古人對五月五日這個“惡日”的深惡痛絕和巨大的恐懼,所以用於該日辟邪驅惡的吉物也就數不勝數了。

    6. 龍舟和粽子

    吃粽子、划龍舟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學界一直有爭論。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他,就用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祀。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說用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但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考證說吃粽子和龍舟競渡,和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有關,把粽子投入江河,是對水中龍神的祭祀,龍舟競渡也是一種祭祀活動。

    其實無論是圖騰祭還是祭祀屈原,基本精神都脫離不了惡日驅邪的本意,因為祭祀本就是為了祛災祈福。明代楊嗣昌的《武陵競渡略》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為禳災而設的競渡習俗,在競渡前除祭祀外,還要由巫師作法來祈求勝利。惡日驅邪的意味就非常明顯了。

    總之,從端午節流傳的習俗來看,無論是沐蘭湯、掛艾草之類的用吉祥物驅鬼辟邪的活動,還是龍舟、粽子等用以祭祀龍神、英雄人物的活動,根本還是出自於同一種信仰觀念——端午是“惡日”,所以要驅邪祭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4國請願聯合國徹查美國,美國會乖乖就範嗎?